敢为天下先

2003-04-24 08:32陈中原梁伟国
人民教育 2003年9期
关键词:教职工办学改革

陈中原 梁伟国

北京十一学校,一颗璀璨的明星。

20世纪50年代,她因优越的体制而闻名。这所原中央军委子弟学校,是在周恩来、罗荣桓、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亲切关怀下创办的。

20世纪90年代,她因锐意改革而闻名于世。这所普普通通学校的改革得到中央、地方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赞誉。

北京十一学校,一所普通的学校。

在25所北京市重点中学名单中,找不到她的身影。在40所区重点中学名单里,同样没有她的一席之地。

这所普普通通的学校,靠改革变成了凤凰,变成人们心目中的重点学校,每年都有5000多学子竞相报考:每年4月开始,慕名咨询者,络绎不绝。从早到晚,门庭若市。

这所普普通通的学校,靠改革重新崛起,为国有学校在社会转型时期谋生存、求发展树立了榜样,成为每年数千名参观者心中的唆加”。

这所普普通通的学校,靠改革,为政府分忧:不仅靠制度创新振兴学校,也为基础教育发展闯出一条有特色的道路。

教育改革的領头雁

李金初,一位普通的校长,因领导北京十一学校改革而成为新闻人物,备受赞许。

1996年,《求是》杂志特约刊登了李金初撰写的专文——创立国有民办制学校,深化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199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邀请李金初作为基础教育战线的惟一代表,在中南海召开的首都教育界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座谈会上介绍学校的改革。

1998年,陈至立上任教育部部长后的第一个教师节到十一学校慰问教师时连声肯定:学校的改革非常成功、许多做法非常好。

199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邀请李金初,作为基础教育系统的代表出席了国庆50周年的盛大宴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视察学校时称赞:李金初本人平生无大志,只想办好一所学校的思想应当成为教育家的座右铭。

这么多领导关注、赞扬十一学校,是因为她靠改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是因为她通过改革取得了优异的教育成果,更因为她的改革显示出了只有改革才能获得更大发展”的示范效应。

算经济账,国有资产全面增值。从1998年起,十一学校启动校园全面改、扩建工程。

十一学校改、扩建工程追求的是造型新颖,有时代气息,符合学校特点,具备足够功能;总体风格保持一致、协调、和谐;20年先进,40年不落后,60年仍可用的建设理念。

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以粉红色为主调的建筑群成为一道明亮的风景线:14450平方米的小学部、7748平方米的初中教学楼、11000平方米的高中教学楼、6500平方米的图书馆……

二期工程也基本竣工,9000平方米的科技实验楼内有各种各样的实验室,还有令青少年流连忘返的地理馆、历史馆、天文馆;9000平方米的食堂、20000平方米宽敞明亮的教职工工作公寓、180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

三期工程在今年开工,将建设篮球馆、游泳馆、体操馆和球类练习馆,乐团、合唱团的排练厅、演奏厅……那时,一座更恢弘的现代化学校将展现在京城西郊。

如今的十一学校,新校舍面积是原来的2倍多。10多万平方米的新校舍全是学校自主筹集资金建成。仅此一项,国有资产已增值1亿多元,是原来的10倍。

十一学校,已从一所“营房式”的校园变成了现代化的学府。总投资2100万元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装备基本完成,1100多台计算机奔驰在千兆校园网上,105个教室都与校园网控制中心连通:电子备课室储存着1900多个课件。仅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平台一项,国有资产就增值10余倍。

算社会效益账,为政府分忧成绩卓著。

十一学校,为政府减轻的财政负担已超过4000万元。4000万元能帮助政府改造多少所薄弱学校?4000万元隐含着巨大的社会效应。1992年,十一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经验经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将近1分钟的报道后,全国开始了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据教育部有关人士介绍,目前,全国已有上千所学校进行了办学体制改革。如果每校每年减轻政府财政负担100万元,那么办学体制改革为政府分担的财政负担每年为10多亿元。还有国有资产的增值,如果每所学校增值100万元,那么办学体制改革带来了10多亿元的国有资产增值。因此,十一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的社会效应是巨大的!

十一学校率先创造的国有民办新体制,不但盘活了大量的国有资产,而且调动了数十亿社会资金投资教育,开辟了一条宽广的投资渠道。

算教育效益账,更多公民享受优质教育。

50年前,十一学校靠优越的体制获得了庞大的校园面积:234亩。新中国首都西郊的田野上猛然兴起一座军营,她成为了数百名军人后代的摇篮。如今的十一学校,成了4000市民子女的乐园。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已结出丰硕的果实。仅以2001年为例,中考多项成绩位居海淀区第一:平均分第一、个人总分第一、前500名人数第一;高考升学率高达99.7%,重点大学录取比例高达68.6%,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了16人。

上十一学校虽然要按政府批准的标准缴费,但是办学体制改革以来招收的学生,90%来自工薪家庭。如此众多的市民子女经过十一学校锻造,几乎人人都赢得了深造的机会。

1952年建校时,十一学校教员几乎没有一名接受过高等教育。1980年,全校教职工当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51%;如今,97%的教师拥有本科学历,40%的教师接受了硕士阶段的教育,并有特级教师10位。优厚的待遇、良好的环境使这支高水平的队伍爱业、敬业、乐业。

这些只能反映十一学校巨变的概貌,您不妨到十一学校校园去走一走,蓬勃的改革气氛将扑面而来……

“国有民办制”学校的先行者

1987年,李金初接任十一学校校长。

接受聘任书时,他第一句话是:我崇尚改革,我将全身心地致力于学校的改革。

如果说十一学校20世纪60年代从军队走向社会是被动的话,那么20世纪90年代从社会走向市场,完全是自觉的。如今可以说,这种自觉的改革行为,基本上成功了。这要归功于敢为天下先、勇当领头雁的李金初。

把学校引向何方?李金初思量许久:只有靠改革,成败在此一举。十一学校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失去的优越体制保障不可能再回来。等待政府大规模投资,恐怕要等上半个世纪。时不我待!

改革,是一场革命。革谁的命?当时有多种多样的选择。革校园土地的命,无疑是一种轻松的选择。234亩,在京城中小学中名列前茅的校园面积无疑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可用资源和有利条件:三边靠马路,开发学校的院墙经济”无疑也是一条争议少、风险小的途径。引资沿着围墙建房、出租,每年可以轻而易举地进账一两千万元,教师的福利待遇可以解决得很理想。

虽然政府已批准校园土地的出让,但是,李金初似乎根本没有考虑靠革校园土地的命来解决经费短缺问题。当然,历史的渊源和现实的环境,跑部(步)钱(前)进”也不失为一条学校发展的道路。他认为,利用十一学校特有的地理优势进行改革可能对本校有一时的好处,但对国家、政府、社会的价值不大,尤其对国有教育发展的贡献不大。

几经权衡,他选择了一条具有广泛意义的革自己命的路:将国有资产与教育市场嫁接,通过市场盘活国有资产,突破教育发展的投资瓶颈,追求教育改革与经济条件改变的同步,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这条路不能用传统的自力更生精神简单概括,而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为此,他在全国率先提出“五自主”的办学改革思路。这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的要害:姓赘姓牡的问题解决了。3月8日,李金初得知邓小平讲话内容后,如获至宝,在校内发动了一场思想解放大讨论,用80天时间组织教师们集中学习邓小平南巡讲话。在这80天里,五自主”的办学改革思路应运而生。

五自主即:自主筹集日常办学经费、自主招生、自主用人、自主工资分配、自主教育教学实验改革。这个大胆的改革思路很快得到海淀区政府、北京市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当年,学校就开始实施此项改革。

1993年,在时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陶西平的帮助下,李金初把改革概括为:学校国有、校长承办、经费自筹、办学自主,简称国有民办制。

国有民办制,是一种新型的办学形式。这种转制,变的只是运行机制,而所有制没变,且运行机制变的主要是经费筹措机制和管理机制。这种馄合型的办学体制,既不同于已有的公办,又不同于已有的民办,是两种体制融汇”的结果,兼有二者优势。这样,既有利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又有利于学校的自主发展:既是部分公办学校走出办学困境的有效选择,又是在新形势下发展国有学校的有力措施之一。

当时,新生的国有民办制招来许多非议。海外媒体报道:原中央军委子弟学校办不下去了,变成私立学校了。扭曲的新闻报道,煽风点火,更加大了十一学校改革的难度和风险。

争议急需实践回答,实践急需理论指导。

1996年1月4日,北京首届校长高级研修班结业前夕,李金初接到妹妹从湘西老家打来的电话:母亲去世,请速回家主持丧事。作为长子,母亲的突然逝世,他自然无比悲痛:作为校长,面对改革的非议,他感到无比沉重。5日深夜赶回老家,料理完丧事,安排妥老父的生活,李金初在家仅停留了30个小时。

长沙黄花机场。9小时候机时间,李金初完成了从理论上论证国有民办制教育的写作提纲。这份写作提纲,在他对东南亚3国为期14天的考察之后,变成了由七八家宾馆信笺攒集的理论文稿。当时以袁贵仁教授、林崇德教授等组成的答辩委员会认为,这篇近5万字的论文,是我国第一篇系统全面论述学校国有民办制的论文。

李金初常说,正是对办学经验的系统反思,才增强了改革的勇气,坚定了改革的决心。他始终认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要同多种社会因素相联系,其中,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尤为重要。总的来说,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因此,我国的教育改革应与经济相适应。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体制转变为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相应的教育也全部变为公办学校,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办学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运行模式在完成其特定时期的特定任务后,逐渐走向封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日益壮大,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荣,使我国经济出现了世界史上罕见的持续、高速、稳定发展。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办学体制改革——建立非公办学历教育,却几乎没有进行。经济基础和教育的实际,都期待着教育体制的创新。1992年,邓小平南巡发表重要讲话,党的十四大召开,全国掀起第二次思想解放熱潮。民办学校,特别是民办中小学校的发展引人注目。即使如此,我国办学体制改革仍然滞后,造成教育适应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活力不足,教育发展缺少应有的高质、高效。时代呼唤办学体制改革。

根据大量的综合分析,李金初在多种场合坦陈他的推断:我国是大国、穷国办大教育。我国教育投入的困难将长期存在。而教育要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不能奢望有大面积的高质量教育。教育的低投入只能以教育的低水平为代价。所以,教育改革,首先要改革的是投资体制,实现多渠道投资。在国家财政投入之外,大力发展民办学校及其他多种办学体制的学校,使更多的学校能够直接面向社会吸纳教育资金。

这就是李金初的理论。对这个理论,无论与他同经历的,还是与他同境遇的,都拍手称快,口服心服。它使困感者豁然开朗,使焦虑者心平气和,使改革志士鼓舞前行,使辗转反顾者确定了方向。出身于贫寒农家的李金初,凭着40年来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执着思考和奉献,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了真理,为步履维艰的国办学校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金光大道。

从此,五湖四海的求证者、参观者、取经者纷至沓来,偌大的十一学校校园常常人满为患。学校领导每每应接不暇。不得已,在每周确定开放日。但是,上级领导带来的,新闻单位引来的,风尘仆仆硬闯来的,依然络绎不绝。

按照批准的方案,李金初带领十一学校进入了改革阵地:招收的新生可以按照政府批准的标准收费,政府财政性日常经费拨款每年递减三分之一,3年后停止拨款:至1998年3月,政府对学校日常经费的财政性拨款完全停止,日常办学经费筹集的法律责任已完全转移到承办人李金初身上。

政府完全停止财政拨款那天,乍暖还寒。一位中学校长前来拜访,问李金初为什么不吃晚饭,他一语双关:从今天开始断奶了。

办教育是政府的责任,没财政拨款不行,财政拨款少了也不行;十一学校搞改革怎么能选择不要财政拨款这条路?面对那些有意无意的责难,李金初义无反顾:我豁出来了,千几年,如果行,可以闯一条路,因为中国的教育需要这一条路。如果不行,可以立一块红牌:此路不通!

民主管理的创新者

办学体制改革以后,对于十一学校来说,管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此,李金初有清醒的认识:国有民办制改革的成败,在于闯“三关”——投资、管理、质量。其中最难闯的是管理关。市场选择只认优”。怎样管理才能把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到市场认可的优质水准?怎样才能以优质的教育服务赢得更多的社会投资,实现投资、管理、质量的良性循环?

十一学校管理是否科学要接受市场检验,是否民主要接受全校教职工的检验。科学管理、民主管理,这些熟悉的词语说来容易,操作起来难。怎样才是科学管理,符合十一学校的科学管理?怎样才是民主管理,如何民主管理十一学校?

没有经验可以积累,没有先例可以创造。

1987年,李金初接任校长后立即提出并组建学校决策中心,由校长、书记、副校长、副书记、工会主席、校长助理等组成。校决策中心讨论学校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10件大事:学校发展规划或建设计划:学校工作思路或计划:重大工作举措,学校工作目标,整体工作部署或安排;学校改革方案,校内重大法规:重大人事安排,含行政副主任以上干部的选配:教职工招聘计划,对教职工行政警告以上的处分:晋升职称,评定校级以,上先进及处室、年级集体的终结评价:学年度工作人员聘任和工资级别的审定;向教职工代表大会及上级提交的全面工作总结或报告:住房分配。这10件大事必须经校决策中心讨论,这是制度所规定的。在决策中心里,校长为中心决策人。这样,将校长负责与集体决策相结合,既保证了决策的民主、科学,又保障了决策的高效。

1988年,李金初倡议:由学校党支部领导下的教职工代表会议组织,对校长进行信任投票,将校长的行为完全置于党组织及群众的监督之下。

对校长的信任投票,是十一学校民主管理的一個典型机制。说它是机制,而不是形式,是因为它不是一时一事的随意行为,而是学校的基本制度之一。每年教职工代表大会都要对校长进行信任投票,如果信任票比例低于51%,校长及他领导的行政班子应当立即辞职。

信任不信任校长,可不是随意的。在李金初的引导下,十一学校早在1988年已明确其内涵:合格校长条件——好人、能人。

好人的标准有3条:工作勤奋、任劳任怨、不计报酬、埋头苦干:不谋私利、清正廉洁:作风民主、不给群众穿小鞋,在他她)手下干活很安全。

能人的标准是2条: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不断开拓、不断创造,可以将学校改革引向前进,不断使学校获得快速、高水平的发展:在他她)的领导下,教师人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只会感到自己的知识、能力不够,不会感到有劲使不完,人人都可以获得发展,都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一个校长发起的改革,首先发动全体教职工给校长定尺度,并用这个尺度,年年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量自己,且事先立下军令状”。这种胆识,这种气度,这种精神,这种境界,这种人格,哪个不为所动!有这样的领导,哪个不舍命前冲!

民主管理,管理民主,在这里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至今14年,14次投票。结果显示:信任票比例一般在95%。“一般”的背后是否存在“个别”?确实存在。一次信任率62%、两次100%,那是1995年、1998年、2001年的事。

1995年,为使办学经费进一步保值增值,十一学校在南方进行了投资,尽管有投资前期的仔细考察、集体决策、随时监督,还是失败了:经营者携款出逃。此刻,李金初面临的不仅仅是信任考验,而且可能有法律的制裁。在两次召开决策中心会议后,他已安排好后事。当年,尽管校内议论纷纷,部分教职工的利益受到影响,在教职工代表会上,将近19%的代表投了不信任票、近20%投了弃权票,李金初得到了62%的信任票。

经历痛苦之后,李金初及时微调了改革航线的角度:集中全部精力领导教育教学改革试验、调集全部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以期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换取丰厚的投资回报。微调得到了教职工们的首肯,李金初连续两年的信任率都回到了95%以上。1998年,达到了100%。2001年时,教职工再次嘉奖了他,100%的投了信任票。

说它是机制,而不是形式,是因为民主管理、管理民主已成为对李金初领导的所有行政管理者的监督制度。在教职工代表会上,不仅仅校长要述职,而且所有副主任以上的行政干部都要述职,都要接受代表们的信任投票检验,而且投票的结果直接影响着这些干部的任职、工资和奖励。

目前,十一学校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民主决策的管理机制和制度。

与此同时,集几十年实践,融国内外经验,李金初组织制定了一整套规章制度,以提高学校管理的自动化程度。这些制度当中,有多项是全国领先的。

早在1993年,十一学校就悄然推行了先进的劳动人事制度:评聘分开、全员聘任、结构工资。说它悄然,是与1999年高等学校同样改革的宣传力度相比;说它悄然,是与其他学校同样改革的热闹相比;十一学校教职工们早已摒弃论资排辈,习惯于低职高聘、高职低聘,习惯于以工作绩效分高下的劳动竞赛。说它先进,不仅仅在时间上比教育界普遍推行这项改革的时间早了几年,而且在诸多方面的内容上也显示出首创性。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哆元无级结构工资制。这也是李金初的新创造。这个工资制度的理念先进之处在于:学校承认教师的历史劳动和劳动积累,激励现实劳动和劳动水平,鼓励面向未来的提高和发展;反映教师劳动的范围既有课内也有课外:体现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成果的集体性:具有对教师发展方向的导向性,引导教师成为实践和研究紧密结合的学者型、专家型教育工作者。

好的制度,怎样才能收到预期的管理效果,如何才能认真贯彻执行?李金初学校管理过程的全、严、封闭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

全:全校各部门、各类工作、各个方面、各个人,无一例外都有相应制度、都有相应的管理,毫无死角;不但要管理每个教职工应该发生的行为,而且还要对可能发生的主要行为也纳入管理。

严:教师不许当着学生的面发生争吵,不许当着第三者的面批评学生,否则奖金、工资将受到直接的影响。教师被学生发现的行为都是教育行为,对学生都有影响,因此必须吧”字当头。

封闭:奖惩分明,界限明确,校内人人平等。在这种高度封闭的奖惩管理制度下,凡违纪行为,无不受到相应的处理:凡模范行为,无一不受到奖励。因此它严肃有效。

教师成就事业的引路人

在这样严格的管理下,还有那么多人把十一学校视为乐土。

10位特级教师。

105位接受过硕士阶段教育的中青年教师。

2002年有2190多人(1/3以上为硕士、博士)期望到十一学校任教,最近几年这股求职潮连连涌现。这不能不令人为之称奇。

也许您认为,这里有丰厚的待遇。确实如此,如今的十一学校能向教职工提供令人羡慕的待遇。教师工资以连续翻番的方式在提升:如果1988年的工资基数为1的话,那么1992年为2.35,1995年为7.80,1998年为13.00,2001年为25.89;住房面积也以翻番的方式在改善:1988年7800平方米、2001年14800平方米、2003年35000平方米。

十一学校的工资可不是一般形式的工资,优秀者能够享受数量可观的年薪。十一学校的住房可不是一般形式的住房,工作公寓,是李金初期待改变队伍超稳定的武器。工作公寓,有关政府部门追求的理想在李金初手上变成了现实。可是,如今有多少教职工愿意离开十一?十一学校教职工队伍的流动率才1%;这样低的流动率,几十年队伍才能更新。李金初思绪良久的新问题是:一位企业改革者预言,人员流动率低于2%的企业必死无疑!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李金初认识到:影响和决定学校发展速度和水平的主要矛盾,是学生对高质量教育的强烈需求与教师队伍水平之间的矛盾。校长抓住了教师队伍建设,便抓住了学校的中心环节。

专业高学识,只是李金初建设教师队伍的三个目标之一,他更看重的是:师德高品位、能力多方位。

他领导制定了师德“一票否决”制,师德表现差者,出路只有一条:被坚决辞退。可是,这项制度建立至今还是“一纸空文”,十几年的记录还是空白。相反,越来越多的教师成为了师德楷模,成为校级人民教师十杰、共产党员十佳。

他要求教师不但是教学能手,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够独立制作课件,而且是教育教学科研高手。新世纪之初,李金初更明确提出,新世纪的前10年,全体任课教师要完成从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变成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

现在,国家级、市区级、学校级课题,形成了链条。从时空上看,纵横交错:从逻辑上看,理论研究与教育改革实践浑然一体。发表论文、出版著作,在十一学校已是常事,510多篇论文、144 部合著或独着的教育教学专着,汇聚了他们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心血。其中,20篇獲得国家级奖励、120 篇获得北京市奖励、152 篇获得海淀区奖励的论文浓缩了他们的精华。

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奖接连不断:北京市人民政府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北京市八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胡楚南教学奖……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目前,十一学校拥有10名省部级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26名市先进称号获得者,5名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35名市区学科带头人。一支以全国优秀教师、首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北京市师德楷模、特级教师柯毓璧为代表的优秀教师队伍已基本形成。这样一支队伍,成为十一学校在21世纪改革和发展的坚实基础。

为优化教师队伍,李金初和领导班子不断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尽管制度不断调整,但基本原则始终坚持四条:第一,双向选择,教师和学校有同等选择权:第二,按需择优,学校不用多余的教师,不聘水平相对不高的教师:第三,高工作量,达不到相当于两个班语文或数学工作量的不聘用:第四,评聘分开,根据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划分校内教学级别。

如今,十一学校的岗位聘任已与社会人才市场对接,全国名牌师范大学、综合大学以及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十一学校,优化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学历和年龄结构,保证了学校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和工作的高效率。

在十一学校工作,不但有紧迫感,而且有危机感。教职工对李金初的危机逻辑耳熟能详:我们不再吃皇粮,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已集体下海。市场不同情弱者,竞争靠我们的实力。我们的生存能力比什么时候都更重要,这个能力就是我们的办学质量。学校进入了市场,接受学生和家长的选择。门庭若市,是对我们的最好奖赏。如果门可罗雀,我们怎么办?

李金初的忧患意识,激励、强化着教师们的岗位责任意识,变成了教职工们的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和竞争意识,变成了他们的自觉行为。因此,一位博士到十一学校任教后感觉到,这里强手如林,博士教中学哪儿是大材小用!

新育人模式的探索者

海空卫士王伟的儿子成为十一校园里的一员,绝不偶然。

许多烈士、一等功臣、省部级劳模的子女享受着十一学校的减免费教育。

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享受着十一学校提供的低费优质教育。

十一学校尽管国有民办了,但始终保持着教育的公益性质。面向市场的教育经费筹集机制,仅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强力保障机制。借此,新的育人模式改革试验才能陆续展开、持续运行。

李金初提出,育人模式改革目标是为两个生存和发展服务:为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这是教育的使命。新的育人模式,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现个性化教育教学。这是李金初追求的最终目的。

围绕着生存、发展设计的育人模式,教育教学改革依序展开。首先开场的是综合活动课实验”、吩层教学实验”改革。综合活动课,让学生找回自己:分层教学,让学生学会选择。

认识生存的环境,首先从校园开始。与其让老师讲校史,不如让学生自己去了解校史;与其叫爱校教育,不如叫什一探秘”。这可不是简单的师生换位,更不是临时的换位。综合活动课,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导演。学生们自由组合,踏访垃圾处理场,访问专家教授,走访老红军,到公司与总裁对话,到部队与官兵交流,认识生存环境的视野不断开阔,完成了垃圾与我们的生活环境、以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揭开雾灵山的面纱,一个接一个的研究课题。学生们走访清洁工,不知不觉接受了生态伦理教育:学生们翻越华北高峰,不知不觉接受了互助精神的熏陶:學生们共同设计电动小汽车,不知不觉培养了合作精神。

综合活动课试验,十一学校进行4年后,获得北京市八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十一学校进行8年试验后,国家正式推出了它。这些对于十一学校来说,既是鼓励,证明他们改革的方向对了:更是挑战,如何继续保持领先,创造出新经验。

综合活动课试验,是李金初反思传统教育的结果之一。李金初认为,计划经济时期,与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教育体制,学校教育基本是环境封闭、管理僵化、缺乏创造,导致育人模式表现出封闭、保守、落后。这些已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放、创新、先进的要求。

李金初倡导的教育教学改革核心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这是他们教育观念大转变的必然:以升学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来安排教育,是应试教育的基本特征;而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安排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应试教育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素质教育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紧紧围绕素质教育,李金初带领十一学校师生着手改革旧的育人模式,创立新的育人模式。

选择是生存、发展的基础。为了给学生创造选择的环境和机会,李金初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的又一个精心设计诞生:分层教学。这里的分层教学具有两个鲜明的特色:学生完全自主选择、小班教学。

学生个体差异,发展不平衡是事实。面对事实,李金初采取了反传统的做法:要允许学生选择,包括错误的选择,使学生在选择中,包括在错误的选择中学会选择。这才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一种体现。

十几次的论证,几十次的讨论,十一学校的分层教学思想被广大教师所接受、掌握。十一学校的分层教学与传统分班有本质区别:不是按成绩分班,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组织不同层次的教学:不是老师安排学生分班,而是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不同层次教学,不断选择直至进入自己最适合的层次: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满足每位学生的选择。

小班教学是对传统大班额授课的革命。传统大班授课,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用统一的教学进度、难度和方法授课,进行着统一的、无选择性的教育,难以因材施教,既出不来尖子,又使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无法满足需要,课堂效率难以提高。

分层教学,分化出丰收的果实:越来越多的十一学校毕业生赢得了接受深造的机会,所有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99%以上的高中毕业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2002年,68%的高中毕业生升入全国重点大学,升入北大、清华的学生达28人。

不为高考,赢得高考。这是素质教育的自然结果,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产物。因此,十一学校当之无愧地获得了北京市胡楚南教学奖”。面对成绩,李金初仍不满足。他觉得距离他有选择而无淘汰” 的教育目标还很远。为此,他率领十一学校还进行了德育新形式与新渠道、高中课程设置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以及发展体育和艺术教育等方面的探索。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李金初提出6个下决心:

下决心即使牺牲一点应届升学率,也要保证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下决心逐步摆脱以升学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下决心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全面发展的读书权、讨论权、主动发展权。

下决心抓特色发展。

下决心纠正违背素质教育的行为,建立相应的评价保障机制。

下决心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推进学校高水平的素质教育。

面对成绩,李金初没有陶醉。他深知,教育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十一学校的发展,需要做的事情还有许多。他正以一位教育改革者的气魄,筹划着十一学校的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教职工办学改革
南县:举办跳绳比赛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新时期高校教职工先进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探析
创新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