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之惑

2003-04-23 07:20翟召博
人民教育 2003年8期
关键词:教育者解决问题老师

翟召博

传道授业“解惑”是古来就对为师者责任的一个定义。为了胜任“解惑”的工作,有的教师可谓勤勤恳恳,一丝不苟。但在对教师苦口婆心的敬业精神表示崇敬的同时,从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自主发展的角度看,对“解惑”就有许多不得不说的话。

要解惑,首先得给学生“找”惑,一个“找”字承载了不少教师所有的爱心和责任感。有些老师甚至还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一天中不给学生我”出点问题,就是自己没有尽责,就违背了作为教育者的良心!

考试分析会常常这样开始:“成绩先不说了,今天着重分析不足……”不懂网络为何物的教师,苦口婆心地告诚学生:别在网络中虚度光阴!”看到学生玩,老师往往会叮嘱一句:“别耽误了学习……”

仔细分析会发现,有的教师为了“解惑”而勤勤恳恳地给学生“找”问题,并非出自对学生成长规律的关心和探索,他们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从没有发现教育方面的新问题,也没有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教育难题。他们给学生“找”问题,仅仅进行了刻板的“虚假辩证”,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嘛,学生怎么就没有缺点?这种做法的实质是肤浅而不是深刻。

人们常有这样的教育观念:没有缺点才是真正的好学生,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挑错,学生的任务就是改错。有的教师认为,时刻关注学生的问题”,就可以制止问题的发展,他们常常会为自己觉察力的“敏锐”而自我陶醉。

在学校里,“解惑”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语文分数要高,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等所有学科都得好,否则就是“有问题”;为了保证“全面发展”,往往对学生进行“全面禁止”:这也不许做,那也不准做;今日统一认识,明天统一行动;甚至连学生吃饭、走路、睡觉等都“有规可依”。如此“解惑”使学生变得循规蹈矩,教育则陷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循环中,教育过程不仅缺少乐趣,而且充满烦恼,教育变成对学生缺乏根据的过分否定,让学生备感压抑,“惑”未除,发现和创新的勇气反而被抹煞。“我从没有让老师放心的时候!如果老师在哪一天忘了给我找问题,心里就觉得更加惶惶不安……”这是学生的心里话。

在有些教师的眼里,学生的困惑,他全都明白;学生什么也不懂,他什么都懂;“解惑”就是替学生消灭“问题”。“相信我,没错的”,所有的学生都要按“老师的思想去做”,不用自己去思考、选择和尝试。教师陶醉于“手把手”地向学生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乃至结论,事实上已把学生的思维纳入了既定的模式。在这儿,“解惑”俨然已经成为某种权威的象征,成了教育的最终目的,为了“解惑”而解惑,全然不去考虑学生思想的自主建构。

教师如此“解惑”,似乎意味着让学生不走弯路直达成功,但由此使学生失去开拓、探索的机会,其本身倒成了更大的缺陷。这是对学生没有信心的表现,实质上反映了教育者自我中心的心理倾向。现在教师身上的压力很大,现行评价机制也的确需要改进,在一定意义上,解惑”是教师转嫁自身压力和顾虑的一种策略,与其说为了学生,倒不如说为了自己。

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自己潜在的、尚未发展起来的长处和优点,进而确立自尊和自信,形成对自身成长的独立见解,勇于担当自主选择的后果。这才是“解惑”应该承担的责任。“解惑”的目的,根本上不在于去除了学生多少“问题”,而在于是否使他们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面对人生困難的智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体验独立思考、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乐趣,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我们会发现,真正促使学生成熟,真正激励他们昂首阔步前进的,恰恰是那些被教育者谈之色变的何题”。

没有必要憎恨学生的“问题”,更不必谈"惑”色变。真正需要反思的,是“解惑”所反应出来的简单化思维。要解学生之“惑”,须先去“解惑”之“惑”,否则,其惑大矣!

猜你喜欢
教育者解决问题老师
品读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两只想打架的熊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