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
在此,我想介绍一下台湾在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团队专业发展为宗旨的行动研究方面的经验。
以下是台湾台北县一所小学的案例。
这所小学借鉴了美国的多元智能学校的研究经验,由3位教师和台北师范学院教育系的1位教授合作,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通过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来促进教师团队对多元智能的认同:二是影响以学校为中心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这所小学传统的进修方式类似于我们过去的做法,主要是每星期三下午进行分散式的进修,每个学期开学前进行密集式的进修。这样的进修方式存在许多弊端,首先,教师关注的是进修的学分:请专家来讲课,缺少和教师的对话、交流。其次,进修的内容不能紧密地结合教师的教学改革实际。第三,它缺乏自下而上的参与机制。这样的一种进修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需要建立起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他们开展的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具有这样的特点:①立足于教师日常教学现场进行在职进修:②专业人员和教师形成平等的合作伙伴:③以学校的组织文化来支持教师的在职进修;④满足教师专业成长方面个别化需求:⑤强调教师参加这种行动研究的持久性、多元性和有效性:⑥以学校的实际问题解决为导向,强调自主引导,提高学校的效能:⑦重视专业引领、合作分享和实践反思的结合。
一
研究的过程主要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发现问题。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听课、观课和研讨交流,参加者要发现学校原有教育现场中的问题:而后是整理和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接着要确定研究的方向,并且拟订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是组织团队。大学研究人员和学校的教师自愿组织成专业发展团队,努力寻求校方关于课表的安排、人员、经费、时间和设备等各方面的支持。同时,向实验学生说明开展这次研究项目的意图,并要征得家长的同意这是学术道德,即开展一项研究的时候必须征得家长的同意和学生的愿意,而不是随便把学生当做一种实验品)。
第三阶段是学习的准备。第一,要研读、研讨多元智能的理论,构建团队的共同愿景。第二,让每个儿童都亲历各种智能的教学。第三,团队成员要填写每个学生多元智能的核对表,教师通过其在实践中的表现,来诊断和发现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第四,在实验的全过程中,专家和教师平等对话,分享经验。
第四阶段是设计和实施。这个阶段主要搞了两个单元教学活动,第一个单元叫欢乐中国年,就是围绕过春节的活动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先是讨论教学方案:怎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智能优势?在此基础上制订教学目标,而后把教学目标转换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还要和家长座谈,让所有学生、家长理解开展这一活动的意义和实施计划,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实施过程中,研究人员和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表现情况,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或者给予指导。随后,学生要完成欢乐中国年寒假作业,整个活动持续几个月。春季开学后,他们又开展了以亲情为主题的单元教学活动。让学生完成围绕噪情这一主题的相关报告,并组织全班交流,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他们各自能力提升的情况,同时对学生进行个别访谈。
第五阶段是总结和反思。即对两个单元教学活动的所有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完成论文撰写,然后进行经验的分享。最后要反思最初提出的两个问题解决得如何并思考后续研究。
整个研究过程,要非常注意资料的收集。第一,要把所有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第二,在每次活动中,对研究者要进行现场的观察和记录我把这叫做第三只眼睛):研究人员和教师是如何互动的?最初的观点是如何发生碰撞的?研究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改变?通过研究如何提炼出一个主题?等等。第三,是教师和家长的反思札记。第四,是多元智能的分布表和每个学生多元智能的检核表,每个学生的学习成长档案袋从最初的表现到完成一段学习任务后的情况,前后可以作对比)以及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个别深度访谈记录。
另外,每次活动后都要进行初步的资料分析,就好像我们上完课以后,都要有一个简单的评课活动:这节课上完以后的感受怎么样?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學目标?遇到了哪些困惑或者突发事件?这里面有哪些有价值的事件或故事,把它们整理出来,从中可以提炼哪些观点?等等。还要注意对原始材料进行编码分类,然后理出一个研究的线索,或者逐步概括出一个主题来。此后,通过反复的比较和思考,形成一个描述性的研究报告框架。最后,要对所有资料进行检核和加工,完成研究报告。
二
通过这项研究,他们发现,影响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自觉。教师越有经验,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就越难以改变,所以,能不能够意识到原有的不足或者愿意改变习惯了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课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要努力激发教师的觉醒意识,鼓励他们改革的勇气。
第二,领导的观念。学校领导的观念直接影响学校的专业文化,如果没有有研究意识的校长的支持,校本研究就很难进行下去。
第三,进修课程的设计。从最初的教师读书和学习有关多元智能的理论,到案例的设计和讨论以及实施,再到进一步的合作对话和总结,都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修的过程,是边进修边研究。
第四,行政的支持。学校的教师要和大学的专家开展合作,必须得到学校的支持,这包括时间、人员、经费和设备的支持,也包括给教师提供多元选择进修和自己的研究课题的机会以及对这项活动的充分理解,等等。
三
这个案例对我们当前实施新课程,开展以校为本的行动研究,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首先,我们在进行以校为本教学研究的时候,要注意把握住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不要顾此失彼,要注意整体设计
其次,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大致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第一,从一个问题或需求出发,激发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通过自然情景下的现场教学和观察,让教师意识到自己原有教学观念、行为与新课程标准、理念以及优秀教师经验之间的差距,引发他们自身的一种观念冲突,或者激发他们改变的愿望。第三,在新观念、理论的指引下,进行新的课程和新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并付诸实践。第四,反思和修正阶段。人的行为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每次实践过程中都要仔细观察,实践完了以后要深刻反思,要进一步修订研究的方案,行为要更进一步地跟进。
第三,我们借鉴国际和港台经验时,要充分考虑我们的文化环境和当地学校、教师、学生和家庭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借鉴也需要扬长补短,不要认为我们的经验都一无是处。我们在上海青浦实验的时候,请了香港大学课程教学系的首席专家马顿教授来听课。课后,他说,购物的天堂在香港,教学的天堂在大陆。他在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看了很多课,说国外的教师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教法,而中国教师的一个特点是同一个课程同一篇课文有几种教法。我们同一节课的3位或4位平行班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以后,有多种教法,在多种教法的比较鉴别和变式研究中取长补短,发挥团队的优势。他说,这正是你们大陆基础教育搞得比较好的一条宝贵的经验。我想这是我们应该珍惜和发扬的。
第四,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要把先进的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师的实践和行为,进一步落实为学生所学习的课程,必须以学科的典型课例为载体。如果离开了学科的典型课例来抽象地讲课程理念和参与,是难以收到实效的。
第五,校本研究更重要的价值,可能不在于学会某一个主题活动的具体操作,不在于学习了某个课例是怎么做成的,而是要建立起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或者说是要建立起一所学习化的学校。而这有赖于教研制度的创新,没有制度的创新,教师学习化的团队是没有办法建设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