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程标准的创新

2003-04-23 07:20赵雅文
人民教育 2003年8期
关键词: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

赵雅文

课程标准为何取代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我国借鉴前苏联教育模式的产物,是规定教学工作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它的特点是具体细致、操作性强,几十年来对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直接的指导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普遍感到,教学大纲虽然便于教师学习和直接运用,但不利于教师发挥创造性,不适应新时期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它的弊端是:(1)立足于教师教的角度,忽略了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这一重要因素。(2)对教学工作规定得过于具体细致,缺乏弹性,在使用过程中语文教师只能被动执行,没有选择性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也无法适应全国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情。(3)对教材统得很死,不利于“纲多本”的实现,地区特色和个性难以充分体现和发挥。

既然教学大纲已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人才培养方式,那么就应走出误区,寻找既能给语文教师灵活指导,又能让语文教师发挥创造性的一种新的纲领性文件来取代它。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标准》取代教学大纲,这绝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它标志着国家对语文这门基础性学科的高度重视,标志着语文教学理念的全新变化。与语文教学大纲相比,《标准》有重大的创新和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突破

1.从本质上说,《标准》立足于学生作为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没有规定教材、教学和评价的上限,也没有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进行直接、硬性的規定,因此它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扩大了教材、教学与评价的选择余地。由于《标准》的措词大多是“建议”、“提倡”这样具有灵活性、带商量口吻的词句,因此教师在使用时有了较大的自由度,由“被动”变为“主动”。

2.从基本理念上看,《标准》注重并强调“情感态度”、“语文素养”和“人文性”,从传统上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转变为“情感态度→能力→知识”的过程。

(1)注重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抓住了语文教学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之外的又一功能,这是对以往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单一功能的重大突破,也是对语文本质的重新、科学而又全面的认识。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标准》把“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放在首位,也就是说,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即人文性。“人文性”应是语文的本质属性之一,《标准》反复强调,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和情趣。它所运用的“素养”一词告诉我们,语言是民族的基础,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得到的不应是书本上的生硬的字、词,背的不应仅是几段文字,而是言语运用的实践和情感的熏陶感染,真正做到“文道统一”,解决“学会做人”的问题。

(2)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这应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这里的能力不仅指“听、说、读、写”四个字,还包含了更深一层的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口语交际能力等。《标准》在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设计上仍将能力”排在第二位,这反映了人们对语文能力的一贯而稳定的认识。

(3)将“知识”的地位重新定位和排列,体现了人们认识的更新和观念的变化。“知识”放在了第三位,它虽然重要但也只是基础而已。当今电子书库、网络传播如此发达,需要的知识随处可查,只要知道所查知识的地址、查询方法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就能获得,所以知识”由传统语文教育理念下的第一位退居为第三位。

3.从课程操作角度看,《标准》正确而科学地把握住了语文教育的规律及特点。

(1)《标准》强调:由于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

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就是课堂讲授以外的大量而又鲜活的语文实践活动,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应寻找一切可能的语文学习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并运用语文的规律。因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标准》强调:鉴于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4.从教学评价角度看,《标准》提出: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要突出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形成性评价,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展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表现;在定量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定性评价,要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评价学生,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以鼓励和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此外,从学习方式角度看,《标准》突出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自觉性和研究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教材编写角度看,《标准》建议在典范性、多样化、适应性基础上,更要强调其文化内涵、时代气息、现代意识;从语文课程资源角度看,范围广泛,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用“资源”一词代替“材料”,深刻而立体,表明人们认识的深刻和语文理念的变化;从语文课程目标看,与原来教学大纲相同的是既有总目标又有分目标,不同的是《标准》的总目标全面而开放,分目标循环上升、梯级合理。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

1.全面更新教学观念。

用《标准》取代教学大纲,表明了语文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幸事,标志着语文教学进入了健康发展、科学实施的新阶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必须与标准》的理念相一致,全面接受并领会它的指导思想、设计思路、总分目标以及各类实施建议,科学掌握并消化它的具体操作方案。

2.灵活执行《标准》。

我们说《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指导语文教学的文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绝不是说要完全照办,不能有所变化。比如发展不平衡的地区在教学重点、教学要求上可以有所不同,可以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调整,但不能背离《标准》的大原则、大方向,“灵活”必须在《标准》的范围之内。

3.充分发挥个性优势。

与教学大纲相比,《标准》主要创新之一就是具有一定的弹性,给语文教师留下了可以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这就便于教师充分展示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在严格遵循《标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教学风格设计并实施教学。

4.积极开阔教学思维。

《标准》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如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关注人文精神,尊重多样文化;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重视语文实践;积极倡导自学探究,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与教学大纲相比,《标准》的设计思路前所未有地开阔和富有预见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紧紧跟上《标准》的发展新思路,在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书本、课堂和校园,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语文资源:不能只局限于培养语言应用能力,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不能只局限于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单一训练,要引导学生注重语文实践和综合性学习。

5.努力走出传统教学误区。

语文课程在吸引学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恰恰相反,很多学生最讨厌的也正是语文。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传统的语文教学脱离现实、脱离生活,自我封闭而不与其他学科相融,死气沉沉而缺乏生命力。在《标准》指导下,语文教师应尽快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把语文教学置于广阔的现实生活世界,进一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在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整合中开阔学生视野,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内外可以利用的一切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从而建立开放而富有创造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猜你喜欢
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
“石油工程专业英语”开课情况调研与分析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永远幸福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党员标准是什么?
浅谈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总复习
新加坡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比较分析
试论高等教育教学大纲在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