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贤明
据《健康报》报道,尽管最近一个时期我国发生多起“瘦肉精”中毒事件,并对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了严肃处理,但“瘦肉精”害人事件仍时有发生。今年3月14日上午10时,苏州市卫生监督所接到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报告:一名3岁患儿疑似“瘦肉精”中毒。据了解,该患儿家庭13日午餐食用自烹猪肝汤后不久,患儿母亲和外婆先后出现心跳加快、四肢发抖、心慌等症状,而后患儿亦有相同症状。3人分别被送医院就诊。14日下午,市卫监所又获悉其他医院和高校也有此类病人出现,总计26人。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这些患者均在食用猪内脏(24人吃的是猪肝、两人吃的是猪肺)后发病。该市疾控中心从中毒者吃剩的猪肝样品中测得“瘦肉精”含量超标5倍以上。据此,市卫监所认为此次事故为“瘦肉精”所致食物中毒案件。
此前,国内还接连发生了多起“瘦肉精”中毒事件。如去年11月7日,广东河源市发生了迄今为止最大的食用“毒猪肉”集体中毒事件,共有484人入院治疗,其中45人症状严重,但所幸未造成人员死亡。
另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为防止“瘦肉精”侵害北京市民,北京市政府今年将拨款168万元,专门用于每月对本市生产和销售的猪肉进行“瘦肉精”抽检。
那么,“瘦肉精”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总有人要把它加到猪饲料中?而它又是如何对误食者造成伤害的?又该如何避免误食呢?
“瘦肉精”学名为盐酸克伦特罗,又名氨哮素、克喘素,是一种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性粉末,它是一种可用作兴奋剂的药物,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有强而持久的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医学上常用来制作平喘止咳类药物以治疗哮喘。国际上一些运动员也常以其来提高肌肉力量,因而它也是国际体育界明令禁止的兴奋剂。20年前,美国一家公司意外发现,将一定量的盐酸克伦特罗添加在饲料里,其成分进入动物体内后,能够改变养分的代谢途径,促进动物肌肉,特别是骨骼肌中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脂肪的合成和积累,从而使生长速度加快并增加瘦肉率。一般在饲料中添加盐酸克伦特罗后,禽畜的生长速率、饲料转化率、瘦肉率可提高10%以上,尤其是在猪出栏20天左右,若每天在其饲料中加入一定量的“瘦肉精”效果更为明显,可使猪每天快速增重1公斤左右,瘦肉率甚至可提高20%,“瘦肉精”的俗称便由此而来。而吃了“瘦肉精”的猪经过宰杀、销售后,最终就成了百姓碗里的“毒猪肉”。
在我国,盐酸克伦特罗属于饲料添加剂中的违禁品。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严令禁止,但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我国部分地区的饲料加工企业和养猪专业户中,有不少人非法使用这种违禁药物,以至于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瘦肉精”的化学性质稳定,加热到172℃时才能分解,因此一般加热的方法不能将其破坏。这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快,人或动物摄取后15~20分钟就起作用。2~3小时血浆浓度达峰值,作用时间持久。又因药理作用较强,一般情况下只需要一点点就会出现症状,这也是为何人们进食了“毒猪肉”后很难幸免的原因。
“瘦肉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分布于肝脏,在肝脏中去甲基后从尿中排出。肌肉中含量较肝脏低得多。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心率加速,特别是原有心律失常的病人更易发生心脏反应,可见心室早搏、ST段与T波压低;肌肉震颤,可以激动骨骼肌,引发四肢、面颈部骨骼肌震颤;血乳酸、丙酮酸升高,并产生大量酮体,如糖尿病人摄入后可能会引起酮症酸中毒;血钾降低,过量摄入或与糖皮质激素合用时,有可能引起低钾血症,从而导致心律失常;反复摄入还会产生低敏感现象,表现为支气管扩张作用明显减弱,且持续时间缩短。
“瘦肉精”的中毒症状表现比较特别,主要是心慌、心悸、肌肉震颤、头疼、面部潮红、恶心、呕吐等。一般进行对症处理后症状就会消除,但本来就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甲亢、青光眼、前列腺肥大等病症的患者以及孕妇食用后则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猪肉是许多消费者离不开的食品。由于含“瘦肉精”的猪肉无法通过肉眼来鉴别,这在客观上为人们挑选带来了难度,但也可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瘦肉精”之害。
一是尽量到正规超市、肉菜市场购买猪肉,不要贪便宜而购买路边流动肉贩的猪肉,买肉时一定要看清楚猪肉上是否盖有检疫章。
二是慎食“猪下水”。猪肝、猪肺、猪肾本身就具有吸纳毒素的功能,因而这些器官中的“瘦肉精”毒素含量最高,占50%左右。
三是慎食外加工的肉食品。一些“瘦肉精”中毒事件尤其是集体中毒常常是由在外就餐引起的,因此要尽可能多地自己买菜在家中自行加工进食,如在外就餐或食用外加工的肉制品一定要慎之又慎,尽量选择一些档次稍高的餐馆用餐,或者在外就餐不食用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