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阿肯弹唱

2002-04-26 12:00古丽加玛丽
中国民族 2002年5期
关键词:哈萨克弹唱毡房

古丽加玛丽

美丽富饶的伊犁

伊犁,是一个富有诱惑力的地方。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哈萨克人的祖先就进入了伊犁大河谷,随着历史的变迁也曾有蒙古人、准噶尔贵族、俄国人、满族人等相继进入了这个地区,走上历史舞台,但又一个跟着一个相继退出这个历史舞台。却唯有最热爱和珍惜这片热土的伊犁哈萨克人和其他诸民族没有像云一样从历史上掠过,而是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了这片沃土上,用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草原民族最朴素的环保意识,既保存了伊犁大河谷的基本生态原貌,又不失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使伊犁成为山美水美、良田万顷、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旅游好去处。汽车离开伊宁市,经过一段平坦的柏油公路,进入巩乃斯河流域的冲积平原。司机告诉我们,两岸的良田过去都是草原,是前些年才开发出来的。再经过一段崎岖山路的颠簸之后,远处的高山距离拉近,一幅天苍苍野茫茫的那拉提大草原的画面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在这里我看到了漫山遍岭的野花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以及牛羊爱吃的各种绿色植被。夏天的太阳无私地照射在漫山遍野的森林上,小溪上、山花上、绿草上,蜿蜒的河水流过山谷……滋润着两岸浩瀚的大草原,世上何处还能寻到这犹如仙境般纯净的沃土,总之,眼前领略到的尽是一片完美。望着远处的雪峰,看着眼前的一切,我仿佛领悟了原祖乌孙的独居慧眼选中这块风水宝地的良苦用心,又仿佛理解了哈萨克几代人驰骋沙场与蒙古贵族们争夺草场的执著。那拉提大草原太美了,也难怪人们要不远万里慕名而来,对这肥沃的大草原流连忘返。而这次之所以吸引我来伊犁的却是哈萨克民族渊源流长的草原传统文化盛会——阿肯弹唱和对哈萨克近代诗人唐加勒克本人及故乡的仰慕与崇敬。

阿肯弹唱:描绘人与自然的和谐音符

随着车轮的滚动,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河谷内由几百顶装饰一新的哈萨克毡房一字排列构成的一个大天鹅的图案。天鹅象征了美丽、纯洁、善良、忠实及恪守诺言,这分明是意在体现诗人唐加勒克在诗作里所描写的正直、善良的哈萨克民族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赛区内人山人海,阿肯们个个犹如骏马跃跃欲试,牧民们拭目以待,为的是一睹阿肯们的诗艺风采。阿肯弹唱是哈萨克民族从古至今在茫茫大草原上战天斗地、逐渐形成的獨特草原文化现象,基本属于民间文学体系,但又有别于此体系。参加弹唱的双方诗人和歌手通过对唱的形式,讴歌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回顾和展望草原的过去和未来,宣传正义和执着,鞭笞腐朽和没落,是一种层次很高的对诗辩论论坛。参赛的诗人歌手如果没有丰富的阅历和使用语言的技巧及敏捷的思维能力,是不能应变并胜任一方乡亲的浓浓地域之情的。

我坐在这万人聚集的绿色诗歌殿堂里,聆听着每一位诗人歌手用诙谐的语言唱出的妙语联珠的诗句,讴歌草原的过去和现在时,不得不折服草原文化的神韵和孕育出如此优秀文化的这片沃土的魅力。想一想这远古草原的大地上,游牧民族是如何生存,如何生儿育女,如何一代连接一代地辛勤游牧,一直到现在,依然保持草原原始的生态原貌,眼前所有这片土地所代表的大地上,如果没有这些懂得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朴素的牧民,根本就不会有这个绿色殿堂和万人相聚的这个牧业文明的大检阅。所有这锦绣如画的草原大地历经上千年的运转,在这些喜笑颜开的劳动者的呵护下才得以持续,这些视草原为生命的质朴的牧民们,他们从生下来就从父母那里聆听到这样的话:要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自然植被,在一处放牧不能超过一个月,要知足常乐,等你下一次游牧过来的时候,这里的草又已经长起来了;不能在草原上挖坑、打井、要沿河而迁息;草原上的树木、森林不能砍、不能烧,因为树和苍天天地合一,触犯了天地就会遭到报应;水是圣洁的,脏东西不能往里倒;牛羊的粪便是我们烧柴的好材料……诸如此类很多很多的教诲。显而易见,正是依托哈萨克民族这种朴素自发的环保意识,一代又一代的谆谆教诲,伊犁河谷才赢得了大地母亲的回报,由此看来,大自然只对呵护和爱惜它的人们才会慷慨无私。现如今,牧民生活的空间和一顶顶富有民族特色的毡房成了中外游客的旅游亮点。

当游人们在与天地合一的毡房里,喝着马奶、听着阿肯们的优美诗句时,顿时会忘了大城市的喧哗和快节奏,现代生活的各种压力和烦恼也会随着冬不拉的琴声挥之即去、烟消云散。草原是牧民生活的摇篮,毡房所代表的也正是草原民族文化的精髓。那一根根支撑毡房的顶柱,不是草原牧民战天斗地的精神支柱的象征吗?如果没有这个精神支柱、没有白毡房、没有绿色沃野,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和精神的信念。诗人唐加勒克的一段诗句从一个侧面把草原牧民血溶于水的草原生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夏日来临,大地面貌一新,

群山和四野处处五彩缤纷,

微风拂过金黄的山梁,

正是绑马挤奶的大好时辰。

挤下的马奶倾入皮制的袋囊,

几经发酵便溢出奶酒的清馨,

再加上煮熟的嫩羊羔肉,

奶酒的力量会使你双颊绯红。

小伙子们策马奔上山坡,

三三两两唱着歌吆赶马群,

百灵啁啾,山雀腾飞,

熟透的苹果,山杏,覆盆子点缀着山林。

啄木鸟的头前后摇摆,

不停啄着树干,响声叮咚,

牧村的男女青年集中到一起,

打毛擀毡,响起愉快的歌声……

我曾留意歌手们弹唱歌词的时代气息,他们大都在歌唱改革开放使他们牛羊满山。有的在歌唱丰富的畜产品丰富了市场,有的在歌唱劳动致富使他们过上了好日子,有的则歌唱姑娘、大嫂、大婶用一双双巧手装扮了毡房……

文化形态实际反映了创造这种文化的人的生存环境、历史根源及文化趋向,即:什么样的山水造就什么样的人。哈萨克族人民有着辽阔的大草原一样的胸怀,即使为了一小片草场,一只羊误走了羊圈闹个矛盾,隔日也会烟消云散。倘若是较大的冤结,一个库尔班节、肉孜节的串门拜年也能化解。但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营机制的转型,各族人民之间共同的利益、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均衡和把握,摆在了世代视草原为家园的草原牧民面前。的确,哈萨克毡房的魅力我们可以从天南海北纷至沓来的游客们的脚步声中略知一二;哈萨克草原文化的神韵,我们也可以从阿肯们妙语连珠的诗句中领略;大自然与万物和谐共存的真谛,我们也可以从哈萨克牧民朴素的生态意识和他们保护的堪称完美的高山森林、湖区水域和绿色草原来得到见证,因而称他们为草原的守护神丝毫不过分。但是在前几年,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个别牧民,捕杀濒危动物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与祖训极不协调的行为等于给哈萨克民族脸上抹了黑。有人还美化这种行为,说这就是市场经济。请问:这些法盲们,市场经济就是毁林造田吗?市场经济就是见钱眼红、滥杀生灵吗?市场经济就是分割草场、打井种田办鸡场吗?这样的误导伤天害理,为天地所不容。

市场经济应该是科学种田,市场经济也应该是优质放牧,市场经济更应该是砸锅卖铁供子女上学,让下一代掌握一技之长,回头办种羊场或集资办山羊绒养殖基地,市场经济还应该是优化草原牧场,合理放牧,让更多的畜产品走进市场,给人们和自己带来福音。市场经济还应该是协调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市场经济更应该是领会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和谐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传统与改革、古代文明和现代化发展的尺度,在这片古老而有朝气的土地上,找到自己生存的立足点,做市场经济下的牧羊人,这就是我们的父老乡亲们茶前饭后议论的主题和应该走的正道。

一种文化就是一个历史的载体,阿肯们要想把草原文化衔接好,就应负起时代的责任。讴歌草原上的新生事物,讴歌市场经济下的牧羊人。

猜你喜欢
哈萨克弹唱毡房
论乐理视唱对幼教专业儿歌弹唱教学的影响
那一夜的雨
在额尔古纳草原等你
不会乐器也能“秀”弹唱“玩”编曲
南山赋
毡房傍晚
儿歌弹唱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究
草原行
与生灵共舞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文化发展与传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