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第一春,我随中国福利会学前教育访问团踏上意大利瑞吉欧·艾密莉亚的土地,这里的儿童教育氛围使我感到了震撼。
感悟墙头文化
身临瑞吉欧,满眼望去都是儿童的“作品”,非常生动而且格外有趣。在许多房屋的窗台(约离地面1米左右的地方)都涂有儿童的各种“作品”,我也仿佛被浸润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细细揣摩,其实这是每一个孩子的内心表白。透过这些,不禁使我联想到意大利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宝库。意大利传统文化对视觉艺术情有独钟,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孩子们感觉着视觉艺术,也会用“涂鸦”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宣泄情感。这是孩子们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其中蕴涵了成人难以想象的才能和潜在力量。
小时候我也享有过类似瑞吉欧儿童的快乐,深深体会到只有尽情享受才会充分表达。不难发现,在这种没有约束、不受客观情理限制的氛围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表现力,这并非是高智商和强技能孩子的专利,所有的孩子都有千万种表达和一百种语言,甚至更多。孩子们自觉地运用符号创造着自己的世界,正如加德纳所言:“这个世界里存在着标记、形式、对象、场景及幼稚的艺术作品。谁也没有去教这些孩子怎么去做,但令人惊讶的是,每一个正常的按其速度发展起来的幼儿似乎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
瑞吉欧墙头的众多“作品”,让我们看到孩子能用视觉艺术表现自我,而且他们的空间艺术知觉是我们从前所未曾预料和估计的。现代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其潜能。瑞吉欧教育者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们提供孩子说话和表达的空间,尊重和赋予孩子权利,帮助孩子探讨和理解隐含在自身表象之外的个性,帮助孩子发展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
感叹桌上的劳作
在参观幼儿园的过程中,最使我们惊讶的是瑞吉欧幼儿园艺术教室中的各种劳作工具和作品。我们曾参观过一所幼儿园的教室,墙上和桌上挂着和摆着螺丝、钉子、锤子、螺丝刀、扳手、锯子等各种劳动工具,当然还陈列着孩子们运用工具和材料制成的各种成品或半成品,在教室中存放这种“危险”工具在中国似乎很少见到,也难以想象。殊不知,瑞吉欧的孩子都会使用这些工具(当然有技术娴熟和生疏之分),按自己的意愿或在教师适度的引导下制作作品。
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认为:孩子是一个发展着的个体,孩子的发展依赖于对周围环境中材料的操作。“儿童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进行假设、归纳、演绎、判断和推理。”(皮亚杰语)对孩子来说,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不是从客体本身直接得到的,而是通过与材料的互相作用发现和从自身内部构建关系。参观的同时我们确信孩子开始使用劳动工具时一定是笨手笨脚的,或许还会在操作中屡屡失败,但呈现在桌上的劳作成品或半成品又让我们信服,孩子是能够摆弄和操作这些所谓危险品的。与劳动工具的亲密接触使我们发现了孩子“隐藏”着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
孩子的学习是在对周围的事物直接动手操作中感知、积累、深化的。
这样的劳作活动是孩子们所喜欢的,他们能在参与中体验成果、获得幸福,始终趣味盎然,始终潜力迸发。我们看到孩子在参与中创新、在体验中成长,获得了未来生存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感受自我雕塑
走近瑞吉欧艺术教室或工作坊,你会看到儿童塑成的各种造型,有自我头像、各种人的模样、各种造型的椅子……粗粗一看,有的造型并非十分逼真,但这也是一种表达,孩子们在雕塑作品的同时渗入了自己内心的很多东西,甚至是空白的想象。孩子们不仅是用泥和手在表达,更是在用心灵告诉外界的每一个人:我想怎么样,我知道的是什么,我还会干什么……孩子们是这样尽心、精心,瑞吉欧的教师对孩子们的这番表现给予了极大的宽容和关注。
众多的儿童雕塑作品折射出了意大利辉煌的艺术历史、罗马城的古罗马市场、帝国大道、古罗马斗兽场、君士坦丁凯旋门、罗马市政厅、万神庙、西班牙广场、圣彼得教堂等古城文物遗迹、建筑、城市风貌等,无不将建筑、雕刻、绘画和谐地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了它的魅力,给人一种能让个人充分发挥的感觉。
要培养适应21世纪的复合型人才,首先必须发展人的个性,让每一个个体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点来分析,个性的最底层次是生命体先天具有的各种自然特点,这是人的最初的本能的东西,作为教育者一定要竭尽全力地保护和维护它,让它得到应有的发挥。美国之所以能屡屡获得诺贝尔奖,就是因为他们的教育对人的个性发展有着较大的宽容性。
我们身边的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潜力,他们的每一个想法、每一幅作品、每一句话都展示了一个五光十色、色彩斑斓、富有意境的美好世界。让我们透过孩子眼里的万花筒来看世界,努力理解和鼓励孩子“出格”的想法和做法。我们的教育要有所突破,期待儿童的创造性萌发,一定要让视觉和动觉统一,为儿童创造一个世界。
(《学前教育信息与研究》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