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羽
孩子不听话,不让他做的事情非要去做,常常令父母很头疼,有时不免火冒三丈。训斥、惩罚甚至关禁闭往往只能暂时起作用,还可能产生使孩子为逃避惩罚而撒谎的副作用,很多父母为此忧心忡忡:这么小我就管不了,长大了还得了!
其实年轻父母大可不必如此紧张,以我的经验来看,管教孩子是有良方的。我的女儿文文现在4岁半了,她很愿意我们对她讲道理,不仅乐于听,而且也愿意遵守。其实我们的方法很简单。
文文一岁多时,有一次我在厨房烧饭,她非要粘着我不肯自己玩,我告诉她厨房里有火,有很烫手的锅,不安全,让她自己回房间玩。她不听,还很调皮地故意用手去碰锅。锅里有烧好的汤,虽然已经冷了一段时间,但还是有一定的温度,可我有意没有拦着她,结果她真被烫了一下。我看着她问:“要紧吗?”她摇摇头,一声不吭地回自己房里去了。以后她再到厨房总是很小心,也不再发生冒冒失失地拿烫碗、喝烫水之类的事情。
还有一次文文发脾气撕坏了一页书,后来每次讲故事讲到被撕坏的地方,我们就不讲了,因为:“书被你撕坏了,没法讲。”以后她再也没有故意破坏过书。
就这样,时间一长,文文就知道了,我们提醒她的很多话并不是“虚张声势”,因为事情的后果她也亲身体验到了,因此她非常重视我们的话,显得很谨慎,很配合。
有时我们事先和文文讲好,使她同意对她的某种行为(或行为的后果)采取相应的合理的处理,然后当她真的犯错误时依“法”执行,以此来约束她的行为,效果也非常好。
比如,文文很喜欢喝牛奶,可是她不喜欢按我的要求“俯在桌上喝牛奶”,而是坚持要悬空托着碗喝。我与她商量:“你这样喝也行,可是如果你把牛奶洒出来,今天晚上睡觉前就不给你喝牛奶了。”文文点点头表示同意。结果喝了一会儿,她一转身,牛奶果真洒出来不少,不等我开口,她就主动说:“今天晚上我只好不喝牛奶了。”以后喝牛奶时她更加小心了。
再比如,我会事先和她说好:“文文,这些书都是从图书馆借来的,如果你弄坏了,下次就不让借了。”“客人来时你得安静些,要么自己在旁边玩,要么坐下来听我们说话,如果你太吵闹,下次我到人家去做客时不会带你去的”……
以上我们用的方法实际上就是让文文直接从事情的结果中得到教育,这种管教孩子的良方在教育学中被称为“结果法”,结果法让孩子体会到了他们的行为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它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懂得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并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它还能树立父母的威信,爸爸妈妈不妨试试看。
不过,成功地运用结果法需要很多的耐心和实践。除了要保证这些结果不会真正伤害孩子以外,还不能忘记:
一、事先要将“结果”清清楚楚地告诉孩子。
如果孩子事先未被告知行为的结果或者被不合实际的高要求所难住,这个方法就会失去原来的意义。
二、宁少勿滥
不要因为结果法有效就将所有的事情或规则一一列出,这样反而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有时稍稍犯一点小错误或有一点小失误也不要紧。
三、“严”与“爱”相结合
一旦你打算让孩子接受“结果法”的教育,就不要因为心疼孩子而半途而废。但是,慈爱也是很重要的,不要让埋怨、讽刺和训斥淹没了你对孩子的爱。
当然,结果法也不会是时时、处处都能用。比如,有的妈妈也许会问,我的孩子下雨天偏要留在室外,跟他讲淋了雨会生病他也不听,我该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用结果法显然不合适。那就只能稍稍使用一下做父母的权力,用你体力上的优势将他抱回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