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 平
认为宝宝整天手不停,脚不停是多动症专家观点:
活泼好动是宝宝的天性,遗憾的是有些家长不理解,看宝宝喜欢运动不但不因势利导,反而口出怨言:“越大越不听话,越来越顽皮……不许动,坐坐好。”
宝宝整天一刻不停地活动是正常现象,并不是多动症,说明宝宝精力充沛、体力旺盛。宝宝的休息方式与成人不同,成人是以静坐、散步、躺卧等作为休息;宝宝则是以一种活动代替另一种活动的交替运动来休息。有人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1名幼儿在草地上半小时的活动摄成录像,然后请1名大学生运动员模仿孩子的摸打滚爬和攀登。大学生照着做了,结果还不到半小时,这位运动员就吃不消了,精疲力竭,而孩子仍精神饱满。
宝宝强烈的活动欲望,是他们在散发能量和新陈代谢的一种生理的自发需要。正确的做法是:为宝宝旺盛的活力自豪,满足宝宝好动的天性,鼓励宝宝多运动,让宝宝的生命在运动中获得活力和健康。
认为宝宝越胖越健康,重视宝宝的营养,忽视运动和锻炼专家观点:
现在“小胖墩”越来越多了,有的家长认为宝宝不锻炼照样会长大,甚至认为越有营养越健康,于是一味地给宝宝添加营养。由于运动少、营养过剩,造成脂肪堆积,宝宝因肥胖而行动不便,活动能力也日益减退,这样对宝宝的健康和智力发展均十分不利。肥胖会使宝宝易疲劳,影响学习,还会为心血管等疾病留下隐患。
正确的做法是:除了科学平衡地摄入营养外,还必须根据宝宝的年龄和自身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坚持开展身体的锻炼。
整天将宝宝关在家里,宝宝很少外出活动专家观点:
大自然是宝宝最佳的天然活动场所,每当宝宝在阳光中草地上尽情地奔跑玩耍时,都会充满快乐和满足。现代化的城市中可供宝宝运动的自然条件本来就十分狭小、有限,如果家长还经常将宝宝关在家里,就更减少削弱了宝宝的外界活动机会,宝宝像“笼中鸟”,会逐渐失去活力和活动能力,慢慢地与同龄孩子拉开了距离,不仅在体力上有差距,智力、性格、人际交往等方面也会有差距。
怕宝宝受累吃苦,以抱代步,以车代步专家观点:
家长对独生子女往往很疼爱,宝宝长到1岁左右,刚学会了走路,家长总担心宝宝还太小,走路时间长了会累,走得不好会跌倒。因此,宝宝已经会走路了,外出时家长还总是抱着,或是让宝宝坐在推车里。家长的好心可以理解,但却不知这样的过分保护会影响宝宝正常的动作发展,使其越来越迟钝,越来越娇气,对宝宝的生长发育不利。
1岁左右正是宝宝锻炼走路的好机会,宝宝对走路也充满着好奇和兴趣。正确的做法是:大胆地放开你的双手,尽量少抱宝宝,相信你的宝宝,多鼓励宝宝多行走,为宝宝创造条件练习走路。
怕宝宝运动不安全,限制宝宝活动专家观点:
家长认为宝宝太小,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宝宝很容易受伤,其实这是一种误区。运动能力强的宝宝,体力好,反应敏锐,协调能力也好,宝宝在活动时有一种本能的调整身体保护自己的能力;而不爱运动的或平时少运动的宝宝,由于动作能力和身体的协调性差,缺乏自我协调保护能力,因此更容易出事。事实上,在幼儿园出意外的往往是平时不爱运动的宝宝,所以,积极的做法是:在做好宝宝安全防范措施,对宝宝进行安全教育的同时,鼓励宝宝多运动以增强自身适应、协调和保护能力,而不是消极地限制宝宝的运动。
在寒冷的冬季,怕宝宝受冷着凉,给宝宝穿很多衣服专家观点:
家长生怕宝宝受凉生病,往往给宝宝裹得严严实实,特别是外出时,以为这样一来就保护好了宝宝,结果却恰恰相反。冬天天气冷,本来手脚就很难伸展,穿上了厚重衣服的宝宝更难活动。稍一动就会出汗,一受风就更容易着凉生病,而且这种消极的保护还会让宝宝的适应能力下降,抵抗力没有增强反而被削弱。
正确的做法是:给宝宝穿宽松、棉质保暖的衣服,只要比成人多一件即可。外出活动时应尽量让多一点皮肤暴露在外面,以增强宝宝抵御风寒的适应能力。
(摄影/缪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