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剑桥
信息技术的课堂应用通常是被作为外语教学改革的局部问题加以认识的。然而,它对于外语教育改革的影响远远大于它的技术意义,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对外语课程设置、外语教学规模、外语测试技术与手段、外语教材类型、外语师资的培训、外语教学管理与评估乃至外语教学的观念和理论都会产生革命性影响。本文仅分析信息技术应用对外语课堂教学诸因素的影响。
一、课堂教学信息源作用的变化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上学读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外语教育的专业特性更使其有别于其它学科,系统的基础训练一般从中学开始,而外语作为专业训练,大都由高等外语专业院系承担,称作特殊专业,具有垄断性质。所以,十多年前,想不进课堂而学习掌握一门外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别说是语音、语法、词汇等系统语言知识,听说、读写、翻译等应用技能需要专门训练,就连起码的文字课本和录音材料都很难找到。课堂、外语教师作为外语教育信息源的地位是唯一的、稳固的,而且极具权威性。
然而,在现代教育系统中,学校课堂和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是最主要的信息源。随着现代传播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容量光盘百科全书、各类图文声像并茂的学习软件、原版VCD电影、电视教育节目、外语新闻节目、网上外语课程、国际互联网等开始在教育中大量应用,人们可以从更广泛的途径获得比传统课堂更丰富、比一般外语教师更地道的外语信息。各种校园外培训机构比比皆是,自学外语蔚然成风。这使得当今学校课堂作为外语教育信息源的地位有所降低,而外语教师作为外语教授者的权威地位也随之受到挑战。因此,学校课堂作为外语教育的主要场所,其优越地位不再是它的唯一性、独占性和垄断性,而在于它除了能够提供优质的信息源外,还必须能够提供科学、规范、严格、高效,并具有针对性、适应性、规模性的外语教育和技能训练。也就是说,它在信息源使用的品质数量、组织状态、获取方式、运用效率和便捷程度上应优于其它社会渠道;教师作为信息提供者、组织者和应用者必须具有筛选、甄别、设计、协导的技术和能力。
二、课堂外语信息类型的变化
外语课堂信息的类型变化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信息的载体形式的变化,如从文字印刷方式的课本,到电子方式的音像制品和幻灯、电影,再到数字、网络方式的教学软件、数据库等,这改变了教学信息的表现形式和存取通达方式;其二是指信息内容的组织方式和丰富性的变化,如从相互独立、线性序列、标准统一的课本教材到具有高度集成性、交互性、个别化和智能化的教学软件等,这改变了知识获取和建构的方式。这两方面变化的意义在于:(1)书本和电子方式的载体具有同一、单向、强制、固化的特征,学生被视为同质、被动的受体;而数字方式的载体具有多元、交互、自由、开放的特征,课堂教学引入数字媒体带来了教育价值观和教育方式的变革。(2)信息内容的非线性组织结构带来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教师的因材施教和学生的自主选择真正成为可能。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之前,外语电化教学手段就已经非常丰富了(如录音、录像、幻灯、电影等)。但是,这种丰富性主要还只是体现在信息的表现形式上,而信息内容的类型和组织方式与传统的书本并无本质的区别。而且,这些电子手段的传播方式具有同一性、单向性、非选性特征。它非但没有鼓励信息接受的多解性、丰富性和知识建构的灵活性、多样性,反而强化了课堂教学的标准、专业、同步、集中,这是传统教育作为工业社会群体化教育的主要特征,其隐形课程则是守时、服从、死记硬背和重复作业。教与学的过程中,真正的个体选择余地很小,教育环境中的专制色彩较浓。这种大背景造成的文化、价值认同和传统教学方式,使得微观课堂教学环境中的大多数教学改革都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应用为特征的现代外语课堂教学中,信息类型和通达手段具有高度的集成性、丰富性、重组性、便捷性,在设计合理的多媒体网络教室中,教师不必拘泥于单一、线性的课本教材,或受制于各种相互独立的电子设备,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教学,利用电子邮件、在线讨论、视频会议及其它在线多媒体资源,有可能克服时空、疆域的限制,营造接近于真实的外语习得环境。曾经苦于手段落后、资源匮乏的外语教师在课堂上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遵循外语教学规律、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调用适用的教学资源,组织有效的师生活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互动性、开放性,以及信息组织的超链接结构等特点,既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材料提供了条件,也使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成为现实。人们向往已久的在学校课堂环境下的个体化、多样化教育,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意识的培养,第一次有了技术的支持。
三、课堂信息流向的变化
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信息的组织、阐释和传递效能,即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虽然也重视知识传递以外的怡情养性,或“授之以渔”的方法训练,但传、授、解的信息流向无一不是从教师指向学生,媒体是中介,是传递信息的载体或管道,是以有“信源、信道、信宿”之说。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是基本授课模式,无论是口耳相传的传统教法,还是声像并茂的电化教学,其信息流向的基本特征是单向(从教师到学生)、线性(非随机存储或再现)、平面(面向整体)。这从教育哲学上看,造成了知识的垄断性和教育伦理的不平等性;从教学法理论的角度看,则违背了外语教学的交际性原则和个别化特点。
在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现代教育媒体技术中,教学媒体(包括教师这一活媒体)是环境,是组织教学信息的一组有机的、相互作用的条件,信息的组织采取超链接的网状结构,信息的流向和控制是双向多边的,教师和学生同处在信息接受与发送地位。外语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直接提供语言信息,而在于组织语言信息、创设语言情境、激发交际需求和学习兴趣,从而引发积极的学习探索活动。同时,在必要时为学生提供信息线索,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和交际使用提供必要的帮助支持。这样,教师的控制支配作用减少,而组织、协导(facilitating)的功能(如信息组织、活动组织、媒体手段的组织)突现了出来。在交互媒体的帮助下,学生能够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介入交际活动,探索学习和实践交际的自由空间则更加广阔,教学过程中的交际既有了心理需求,也有了技术上的保证。当然,信息流向的改变和控制的多边交互使得教师失去了以往所具有的安全感和确定感,面对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的个性
化要求以及各种出乎意料的结果和反应,教师必须作出相应的反馈和引导。这无论是对教师的实际外语能力,还是外语教学能力、教学机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驾驭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课堂教学设计的变化
传统语文教学受“文以载道”文化观念影响,注意力较多集中在学生的品德教育和情感熏陶上,学法指导也侧重强化动机的“苦读”,而不是科学合理的“巧学”。教育观念中“灵魂工程师”的意识大于“教学工程师”的意识,一心想“灌输”知识、“塑造”学生,很少深入考察学生的需求心理和学习策略。教学设计的主要出发点是呈现、讲解、示例、实践,机械操练、死记硬背成了外语学习的基本方法。
但是,拥有先进的交互信息媒体的今天,外语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的角色日益突出。他们要深入理解各种语言教学策略和原则,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学习特点等设计出连贯的教学计划,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和媒体手段,创设真切的语言学习环境,以引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和交际活动,并适时为活动的进一步展开提供帮助。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既有学生与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有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合作和相互启发。教师的作用不在于本身作为信息源和解答器,而在于合理调动、组合各种媒体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这不仅要求外语教师熟悉各种教育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能够从教与学的角度对这些技术作出适当的评价,确保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促进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语符信息负荷大的初级阶段,可调用图片、照片以替代实物构建音、形、义关联;在抽象规则的讲解中,可调用图表、符号、框图结构以增加语法规则、语言结构的可理解性;动画宜用于表述具有连贯情节的事件,影视片断则可提供真实地道、丰富多彩的语用背景;多媒体的视频、声频和动画结合起来的模拟演示更能将学生带入逼真可感的外语运用场境。外语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目的的训练要求,都需要教师综合考虑,组织调用不同的多媒体手段和教学资源,设计符合学习规律的程序与方法。现代教育技术为外语教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说文解字”式的外语课堂教学已很难达到现代外语教学训练的目的了。
五、外语教学技能的变化
教师应该具有何种教育教学技能取决于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以及为达成这一目标所提供的技术手段和环境条件。以往的教师基本技能诸项指标中历来就有“三字一话”(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之说,这可以说是传统教学媒体对教师教学操作技能要求的最佳概括。以外语教学为例,在没有任何其它语言复现媒体(录音机、复读机、语言实验室等)的情况下,教师的口头表达,不仅具有表情达意、传道解惑的工具性意义,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内容和形式客体。所以,教师的语言技能不但需要具备语言在教育教学交际活动中的一切功能,而且,在其形式和风格上比常人有更高的要求,如语音语调的纯正地道、示范朗读的清晰流利、答疑解说的简洁明了等等。这种教育价值观,或说是文化价值观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定位和教师能力的评价影响很大。在我们的中小学外语课堂内,甚至是高校外语专业课堂内,教学呈现的形式(板书、语言、形体教态等)总能比教学内容的科学、条理和效率更快地赢得赞誉。
但是,现代教育目标以及教育媒体的变革对外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掌握方法、使用工具、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把握和驾驭新型的教学关系的能力、对包括新兴的多媒体网络在内的教学媒体的选择应用和评价能力、热练使用计算机教学平台和各种应用软件的能力、有效组织教学和语言交际活动的能力等,越来越被认为是新型外语教师的必备能力。
现代课堂中的外语教师,仍然具有教学媒体、知识载体的物要素,但是他更具有交际组织、传情达意的人要素。他是介于课本与学生之间的活媒体。在设计良好的多媒体教学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言语的叙述性、解释性、指示性等不再处于绝对主宰的地位,而其交际性的功能更加突现出来。所谓英语教学就是交际,通过交际来学、为了交际而学。先进的教学媒体使教师从捧着书本解释的“注经”式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对英语教师的教学组织、活动组织、方法设计、助学策略等交际性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作用越来越切入教学过程的内核:引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教师作为知识源的外围作用则在很大程度上为各种技术手段所代替。
总之,信息技术的课堂应用,使外语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育途径的综合性、师生关系的互动性第一次有了课堂实际的可操作性,教学人际关系中有了更多的合作因素。但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不只是教学媒体的变化和教学技术的改进,它给外语教学带来的变革是全方位的。如何设置综合性、开放性课程,如何编制广谱适应的教学大纲、编写多媒体教科书,如何制作多媒体教案、实施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以及如何发挥课程和教师的导航作用,而不至于让学生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之中等问题,成了当今外语课堂教学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人们通常是在现有条件的可能性中论证某一理论或方法的可行性、合理性、成效性的,信息技术的出现给外语教学技术和方法增加了无限的可选性,同时也会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我们不应该拒绝新技术,或盲目接受某一新技术,而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客观地分析其利弊,以便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科研。
作者单位:南通师院外文系
(南通226007)
责任编辑:袁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