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建筑的创新文化思考

2001-08-22 18:48本刊采编部
建筑创作 2001年3期
关键词:建筑师精品建筑设计

本刊采编部

观察中国百年的城市建筑常会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有生命力的建筑不仅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不仅是实用的,更是文化的,非功利性也几乎成为经典或精品问世的前题之一。

举世公认的20世纪著名建筑师赖特说过“科学可以创造文明,但不能创造文化……有了创造性的建筑文化,科学与文化共同为人类造福……”。建筑不是孤立的,它是人类大文化圈中的一员,所以人们对建筑的需求就不应仅仅是物质方面及功能方面的满足,还应包括对精神方面的渴望,即对建筑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的追求。5月15 日,刚刚揭晓的九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主要体现了作为精品建筑的文化性。而建筑文化正要沿着时代轨迹不停的运转,即要保持其继承性;但这种继承性绝非唯“经典”的盲目跟随,而应是明智而清醒的以创作者个性为前题的继承性。这是我们在品味“十大建筑”的现象、并祝愿它永恒时应具备创新的文化思维。

5月15日,倍受北京市民关注的北京“九十年代十大建筑”评选活动落幕。在北京国际金融大厦举行隆重的颁奖大会。由来自北京和外地群众寄来的635652张选票中评选出的“九十年代十大建筑”按得票多少依次为:中央广播电视塔、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及亚运村、北京新世界中心、北京植物园展览室、首都图书馆新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办公楼、北京恒基中心、北京新东安市场、北京国际金融大厦。

北京市副市长汪光焘在讲话中指出“这次评选出的十大建筑,是十年中产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集中体现了九十年代首都城市建设的辉煌成就和建筑设计的先进水平。首都市民及社会各界关注了很高的热情,也为进一步繁荣建筑艺术奠定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及亚运村”、“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首都图书馆新馆”、“北京恒基中心”、“北京国际金融大厦”等五个项目获奖,占获奖项目的百分之五十。为表彰获奖项目及主要设计师,6月1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再次举行了表彰大会。正如吴德绳院长在讲话中所言:“从五十年代的十大建筑,到八十年代的十大建筑,直至九十年代的十大建筑,入选的获奖项目中,都有‘北京建院这个响亮而令人骄傲的名字。”对于这次新“十大建筑”评选,朱小地副院长曾发表署名文章“十年陈香今方知”予以评价。他认为:此次获奖项目如此之多,表明了北京院作为国家“主流设计单位”出色的技术水平,是对北京院作为建筑设计行业“国家队”地位的有力佐证。所谓“主流设计单位”就是设计产品体现出对业主、对公众、对社会高度的负责;所谓建筑设计行业的“国家队”就是生产管理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完美的统一。应引起注意的是在九十年代“十大建筑”入选的我院获奖项目中有一连串响亮的设计大师的名字,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获奖的项目中有三个项目的设计是出自第五代(青年)建筑师之手,他们的设计展示出极强的个性和创造力。

颁奖表彰会上,获奖项目设计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设计大师马国馨总建筑师表示:“这次十大建筑获奖是光荣的,是全体参加项目的同志辛勤劳动的结果,是北京社会各界对我们设计劳动的肯定。奥体中心及亚运村的设计体现了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共有北京院四个设计所的100多名设计人员参加, 其中许多的年轻设计人员现在已经成为设计一线骨干力量。希望能够发扬优良传统,在新世纪创作出更新更好的精品。”

获奖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刘力特发表“从恒基中心设计看建筑评价为标准”文章。分别从城市设计的总体把握、建筑师坚持正确理念,建筑设计本身的功力及水准三方面证明,只要是正确合理的理念,建筑师就有责任去坚持,支持面也会越来越大。同时,更说明社会尊重、相信建筑师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如上所述不仅有“明星”设计院,还涌现出一批“明星”式的青年建筑师,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办公楼的主要设计师崔恺,2000年荣获全国设计大师称号;北京国际金融大厦主要设计者胡越副总建筑师表示:建筑师要想在社会上立得住,只有靠实力及真本事,要稳定心态,肯于吃苦;北京植物园温室设计者张宇高级建筑师指出:市场经济培养对于建筑师十分必要,作为一种创新意识现代的建筑师要自觉投入精力;首都图书馆新馆设计者徐健高级建筑师也认为:现实中要创作建筑精品越来越难,这主要是因为全社会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要发展,建筑师就要走出“怪圈”。

作为北京新“十大建筑”的文化思考及评说,令人想到国际建协于1977年推出的《马丘比丘》宪章明确倡言“城市的个性取决于城市的体型结构和社会特征”。文化就是文明化,是人类为进步和发展所从事的有目的性的创造性活动及其创造物,其中的代表就是要有个性的建筑文化。“十大建筑”评选反映了北京以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大都市为目标,完善城市规划与整体城市设计的实力,表现出创建富有文化内涵和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的努力精神。建筑是百年大计,不仅反映现时代的精神与物质文明,还深刻地影响着未来。精品迭出与建筑师的功力、精品意识及对于经典的理解关系密切,核心就在于社会、建设方乃至设计单位自身对建筑师创造劳动支持与尊重的程度。同时,社会舆论及媒体的作用也尤为必要。迄今,中国建筑评论并未普遍展开,社会公众很难从媒体得到正面的建筑文化乃至经典的建筑教育,不仅分不清什么是“建筑师”与“工程师”,更不知哪幢著名的经典建筑出身何人,“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这一真理讲得越来越少了,而人们终日见到的几乎都是房地产开发商在炒作概念;而建筑师对此却表现出无能为力。这至少不算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建筑文化时尚吧!

之所以由“十大建筑”形象想到建筑经典及其精品的文化性,主要是关注最宝贵的建筑传统太少了,以至于必须在当今社会去倡导一种支持建筑精品的社会氛围,这种氛围不仅仅是业内的事,更应成为城市公众的一种共识。创作建筑精品,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但更需要社会舆论为之所作的宣传、教育及普及,以为公众形成正确的建筑欣赏。我们极有必要宣传典型如:国庆十周年建筑之一的民族文化宫是精到的民族传统设计,它虽然与时代走过了四十多年,但其一次次获奖表明,其艺术功力不仅值根于建筑师中,也令公众折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以善用几何形体设计建筑著称,他设计的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香港中国银行、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的金字塔等都具有强烈的几何雕塑感,其优美的比例和恰当的尺度体现出贝聿铭的个性建筑文化,他不仅抓住本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使之得到发展,因此赢得界业外人士的赞同目光。我以为无论是已故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张的民族文化宫设计,还是贝聿铭大师的作品,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们创造了依托传统又超越传统的鲜明建筑个性,因此其作品能成为经典,能成为永恒的一篇。

建筑是时代结晶的产物。新的建筑文化倡导创新及品牌,但这种创新及特色追求不是猎奇。特色,是独出心裁的创造,是思想和智慧的火花。以搜寻奇异事情为目的之猎奇不是特色,更非创作的初衷。特色不会从天降,它凝聚着人的汗水,是人的智慧、经验世代相传的结晶,是人的创造力的表现,而猎奇却是经脑袋搜寻而来的奇形怪状异名,是拍脑袋的产物,它可能从天而降,唾手可得。其次,特色是逆向思维的产物,发展特色建筑创作意在另辟蹊径,不落俗套,它要求建筑把眼光落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以独有的劳动创造出渗透发展的奇招、高招;而猎奇则是灵感上的标新立异,追求的是思维创造世界、虚功创造财富,往往以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表现手法,赢得建设方一时的好奇和瞬间的欢心。再次,特色崇尚的是长远利益,它以“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转”为设计理念,信奉务实性创新;而猎奇者崇尚“一锤子买卖”,企盼“潇洒走一回”,奇异策划而不屑衣布素朴本相,燕雀之跃以为专,芥蒂之功便称大,丸土之绩自称奇,故很难赢得精品与经典的品牌。

建筑文化日益丰富的发展和品位的提高,给建筑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文化品位的建筑创作来自高素质的建筑师。如何培养这样的建筑师则是中国建筑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知道,文化艺术深厚的修养和职业精神的训练不能搞突击,此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要靠积累、靠自我意识。这就提出一个建筑师的气度及修养问题。无论是现实,还是长远,都要求建筑师去有所追求,不仅不能搁置建筑文化的权威性,还要为自身发展及城市设计创造出发展新时空。让我们努力为着21世纪前十年的新“十大建筑”的问世,让我们为社会、为公众、为行业创造出更为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建筑精品。作为一种建议:

我们总希望建筑师要有听取不同意见的雅量,要有容纳异己的胸怀,其实一个从事建筑设计与研究的人又何尝不应当有这样的气度呢?听不得不同意见,这不是在理念上觉得应该不应该的问题,而是学术生活的习惯问题。无论是品牌、经典,还是不止的创新都要求社会及公众对建筑师多一分理解,同时也要求建筑师静下心来,远离浮躁,倾心创作。

执笔:金磊

照片提供:本刊影视工作室

收稿日期:2001年6月

猜你喜欢
建筑师精品建筑设计
安东尼·高迪建筑设计研究
叙事思维下的建筑设计与表达
传统建筑设计元素在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小小建筑师
剧院建筑设计指南之哥本哈根歌剧院
猴子建筑师
精品画廊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釉光青精品欣赏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