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强
摘要:“用方正的设计,融方正的科技,筑方正的精神”,通过建筑语言与企业品牌形象的互见互动,使建筑除功能与形式之外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方正企业CI形象建筑语言
Abstract: Architectural language and company image are combined in the design of the buildingto express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Fangzheng Enterprise in design, technologyand spirit.
Keywords: Fangzheng, company image, architectural language
随着近几年高科技产业的风起云涌,在中国的“硅谷”——中关村地区,以北大、清华、中科院为载体诞生了一批民族高科技产业集团:如清华同方、四通高科、联想集团等等。随着这些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在中关村和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相继落成了以公司品牌命名的集产、学、研、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大楼。
然而,大多数建筑在物化企业形象、强化品牌特征,提升建筑可识别性上都没有做到与企业的CI设计同步,缺乏个性和文化内涵。
“北大方正”集团是以创始人王选的“彩色中文排版系统”闻名遐迩的高校产业集团,如今已是一个业务内容遍及计算机及相关产品制造、数码信息、指纹识别系统、宽带视频网络等多项科技领域的国际知名企业。
“北大方正”的文字和图案作为品牌的标志已经清晰地印在其产品的包装上和广大消费者的心目中,这种品牌的标志不仅代表着产品的制造者,同时也蕴含着严谨、诚信、尖端、多元化等深层次的企业文化内涵。
现状分析
正在建设中的“北大方正科技大楼”地处中关村黄金地段,东西紧邻北大、清华两座著名学府,按长安街标准建成的白颐路从门前经过,向北通往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南部是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地理位置的优势使得建设者和设计师都期望着能多一些创作的灵感而有所作为。
方案概述
建筑造型依规划条件南低北高,南北向沿白颐路长150m,以一个圆柱体和长方体穿插切割,东西向由于临近化学系馆因而进深不大,主立面沿白颐路展开,在功能的处理上将四个主要交通竖井作为独立空间处置,意在划分立面秩序,以使横向扁长的轮廓线有提升挺拔之趋势。
主要出入口安排在西面中间部位,南北两侧也有辅助出入口,地下车库地面出入口位于南北两端便于疏导车流,避免与人流交叉。
室外用地较为紧张,因此在处理上作为建筑平面向外的延伸精致而有秩序,用大卵石做的散水勾画出坚实的根部,自然的材质拉近了人与建筑的距离。
建筑物地上部分共11层,主要是科研、开发、经营和办公用房。
10层设有公司高级会所、套房及辅助用房,并设有职工餐厅;
11层为圆形大空间多功能厅;
地下共2层,为地下车库和设备用房。
平面布局与立面造型
在平面设计上,紧扣地形,除十字路口拐角处圆形的处理外,不做刻意变化,便于综合性大楼的内部划分使用,西面三个核心筒均匀分布,明确了功能。
在立面设计上,用三个竖井做体块上的分割、排序,一跨两层8.0m×7.2m的近似方形的网格重复出现,形成西立面的秩序与变化,每个方形网格中又以条栅遮阳板与支撑杆件做横向和纵向切割,虚实相间,错落有秩,形成了以“方形”为母题的韵律感,加之层层上升的弧形外廊轮廓线构成变异组合、刚柔相济、流畅自然的清新乐章。
在外观材料的使用上,选择清新明快的浅色铝板和透明玻璃来诠释高科技信息化、无形的、高速的、穿越时空的透明性与交流上易沟通性的特征。
层层外廊和方格遮阳板产生的灰色空间,LOW-E玻璃幕墙的高透视性同样弱化了建筑内外界线,体现出北大方正高科技企业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亲和姿态。
北大方正作为校办高科技企业,在企业文化上有着深厚的北大情结,方正科技大楼地处北大校园边缘,在造型和细部处理上也同样承袭了其建筑文脉。
方形梁柱的构架关系与北大教学建筑中的红柱白梁有相通之处,弧形的外廊及遮阳板产生的光影变化与西北不远处的北大未名湖畔古塔也有着近似的肌理。
建筑语言与企业形象
北大方正科技大楼是力图将建筑语言与企业形象有机结合的设计。通过建筑体现“严谨、求实、诚信、尖端”的概念。
运用新材料、新技术体现企业的创业之本,挖掘企业的深层文化背景,承袭校园文化衣钵,为公众展示一个新时代庄重、大方、清新的北大方正的企业形象。正如主入口处飞扬跃起的动感雨篷造型,在中关村树立起北大方正集团领先于科技领域的宏伟形象。
一点感想
方正的设计理念是在本方案1997年同清华、建设部院两轮竞标及后来几年连续的修改整合过程中,逐渐清晰和物化的,这与方正集团老总对设计师的尊重与互动是分不开的。
一个宽松的设计氛围、一个相互信任的业主关系和一个在时间空间上仔细推敲的设计周期,对于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北大方正科技大楼”设计方案获2000年第七届首都建设成果汇报展专业评比第一名,并获“建筑十佳”称号。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建筑用地面积: 11 500m2
建筑总面积: 51 900m2
地上:11层,地下:2层
建筑高度: 38m、46m、55m
主要设计人:谢强
指导:朱小地
合作者:
建筑:张耕
结构:赵毅强
设备:王振芹、马征南
电气:贾燕彤
经济:张砚玲
作者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收稿日期:200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