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华
摘要:本文指出环境既是建筑创作的起点,又是其归属,建筑创作应以环境体察和场所感悟为基础进行立意构思,透过建筑与环境共生共融,相得益彰,从而体现出鲜明的个性与特色。
关键词:建筑环境共生个性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lks about environment, which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home of architectural creation. Architectural concept should be formed through environment observation and sense of site. Buildings should be in harmony with environmentand express its characters.
Keywords: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 harmony, character
试看我们的建筑,真正有特色、有品味,带有原创性的确实不多。让人看了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看法不能说没有道理,我自己的“作品”亦是如此,究其原因,主客观都有。要想改进,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入手共同努力才能奏效。但环境意识和地区意识的觉醒无疑会有极大的帮助。
早在1980年代,就有人提出人类对于建筑学的认识在经历了使用建筑学、艺术建筑学、功能建筑学和空间建筑学之后,已发展到环境建筑学的阶段,主张把建筑创作纳入环境艺术创作的大系统。到如今,面对全球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严峻挑战,世界各国都已意识到并采取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这种前景下,生态建筑应运而生,初露端倪,需要我们努力去学习和探索。但环境建筑学并不因此而失去其意义,相反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生态建筑学的初级阶段或组成部分。环境建筑学的内涵十分丰富,这里仅就建筑的形体空间与其所处环境共生共融的关系,以重庆大学的三个工程实例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以期对改变“千篇一律”的状态有所帮助。
我在1990年所做的西藏彩电中心可以说是我对环境建筑学的初步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该工程获得省级优秀设计一等奖。1991年我曾以此为题材发表了《环境建筑学实践初探》,有了以下初步体会:
⒈在设计实践中,从宏观上要自觉地把建筑创作(包括单体和群体)纳入环境艺术的大系统,要站在创造城市环境整体美的高度找到恰如其分的时空坐标,实现城市环境的时空延续性,在为其增添美的因素的同时,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
⒉从宏观上,努力创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建筑形体与空间,这是建筑师最为根本的任务。它应当是建筑师按照其设计哲学,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包括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与其所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从内到外从外到内进行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交互作用反复推敲的结果。
⒊从微观上要注重符合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室内环境,对于建筑的直接使用者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其内部环境,因而创造令人愉悦、标准适宜的空间环境,视觉环境、物理环境乃至生态环境,建筑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任何建筑都是时代的建筑,地区的建筑。总是要落脚于某个特定的环境之中,受到这一环境定势的包容的制约,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建筑的形体、空间和风格,因而环境是建筑创作的起点,是源泉。反过来,建筑创作的成果又应表现为环境。建筑与其所处环境共生共融、和谐共处,在为其增添美的因素的同时,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形成新的环境景观,因此环境又是建筑创作的终点,是归宿。只要我们认真地按照这一规律去做,那么您的建筑就是只能属于此时此地;而彼时彼地的作品则必然会是另一样子,因而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地方特色也就在其中了,至于品味的高低则取决于建筑师及有关角色的学识和修养,是更深层次的创作。
重庆工商管理学院
1996年初,我突然接到通知,说重庆大学的领导邀我为他们做工商管理学院大楼的设计。我想这项工程早就进行过设计招标,时至今日尚未通过,可见棘手。调来中标单位最后一轮方案看,从总图到平面并无太大问题,只是缺少一点“学府建筑”的气息。几经琢磨,便画了一幅透视草图,交给具体设计人去凑平面,便到厦门出差去了。回来一打听,方案已经有关部门批准,心里暗自窃喜,自以为卸下了一包袱。春节刚过,重庆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著名学者杨秀苔先生请我吃饭,并领我参观了建地现场。到了那里,我不禁脸热心跳,自觉原来所拟的方案与环境要求相去甚远,深深地为自己的轻率自责和内疚。我体会杨院长是在为我补上“现场踏勘”这一课,深谢老先生的循循善诱和良苦用心。同时再次体会到对环境的体察和场所的感悟是建筑创作的重要源泉,也是建筑设计必不可少的步骤。
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了建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这些要素加上拟建建筑自身的性质与要求,着眼于使用者和观赏者的行为、心理与空间环境相对应,便构成了所谓的场所精神。理解场所的文脉,以此为基础进行设计构思,才能找到正确无误的时空坐标做出恰如其分的建筑。于是我确立了以下的设计意念与目标:
首先是深沉的历史感。这不仅在于重庆大学历史悠久,还在于整个校园弥漫着浓厚的学府气息。不管是有形还是无形的,都使你感到她有着深厚的根基和优良的传统。新建的工商管理学院大楼有责任把这种历史感传达给观众。
其次是浓郁的的文化性。作为教学楼的校园建筑这自不待言,但特定的场所应赋予她特定的内涵。位于其东侧1929年建成的早期“理学院”,是倡议创建重大的沈懋德教授亲自设计的。沈先生是一位从日本学成归国的现代物理学家,他将传统的“中国宫殿式”建筑模仿设计成科学殿堂,足见其办学中的爱国精神。而这幢建筑乃是国家教委明令保存的文物建筑。与其相对的“寅初亭”虽几经改建,亦仍取传统的形式。马寅初先生德高望重,曾经担任过重大校长兼商学院院长之职,他不仅是国内外著名的学者,而且是一位坚强的爱国主义斗士,在他的影响下,重大在解放前曾一度成为重庆革命学潮的中心。“民主湖”、“团结广场”等等,都在昭示着重大校园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内涵表现出一种古今中外兼容并蓄,爱国奉献,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精神,是十分值得珍视的。
第三是强烈的纪念性。在重大与重大人交谈,深为他们那种锐意进取,团结奋斗的精神所感动。感受到重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辉煌发展时期。管理学科的卓然创立和人文科的即将开设,使重大由单纯的理工科大学又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综合大学。如果说建于1929年的“理学院”是重大第一次创业的历史见证,那么,新建的工商管理学院则成为重大第二次创业的重要标志。
正是基于以上的理念,我们采取与毗邻的“理学院”相协调的“工”字形对称布局,工字的两翼及入口构架从传统“牌坊”及穿斗结构脱胎而来,其高度与“理学院”相当,取得呼应。从墙身“生长出来”而又突出屋面的攒尖角亭则成为建筑形象的重要特征。底层中部架空,不仅视线通透,且可引来阵阵江风,使这一扩大了的门厅成为舒适宜人的共享空间。进门的右侧是马寅初先生雕像,背景是院史碑刻;左侧镌刻着大楼的建设过程及捐款者名单,而正中两根大柱则挂着马老六十大寿时周恩来、邓颖超所送的寿联:“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作伴支床有龟”,令人十分敬仰。同时在室内外空间环境的处理上,为体现地方特色和场所精神也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使这个建筑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较高的品味,被同行专家认为“具有大家风范”,获得1998年建设部优秀设计奖。
重大文体活动中心
1998 年,重庆大学赢得了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挑战杯”设计竞赛的主办权,主会场选定在重庆大学风雨操场。受命之后,我们对现场进行了认真踏勘。风雨操场位于校园西北角靠嘉陵江畔一个冲沟的豁口。地形独特,得天独厚。其“撮箕状”的上部正好作弧形的观众看台,前部是已建成的标准游泳池,中部便是老的风雨操场,它将彻底改建,成为重大未来的文体活动中心。由于时间紧迫、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除观众看台之外,还有文艺演出舞台(含后台、侧台、化妆室等),音美教室,各类社团活动用房以及校史展厅等。二期上层为标准篮球练习馆,下层是各类健身文娱活动用房,校方希望中心建成后能够成为重大的乃至全市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基地。面对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特殊建筑,我们的立意构思是这样的:
⑴建筑位于基地标高的低处,而人流来向处于高处,因而其屋顶形态将成为行人注目的第五立面。
⑵其建筑性格既要反映文娱活动的活泼欢快,又要表达体育活动的强劲有力。
⑶周围的现成建筑没有永久保留的价值,“中心”的形式风格有较大的自由。作为一个已进入“211”工程的全国重点大学的新建建筑,理应是具有体现时代精神的高科技形象。
⑷既要满足大型集会人数众多的需要,又须避免观众看台硬质饰面的枯燥,决定在固定座席的前后铺植草砖做成“生态地面”,而最后面则是可践踏草皮。加上活动座席,最多可容纳万人之众。
⑸建筑既在水边,又是“挑战杯”主会场,因而采用自由曲面的屋盖作为造型母题,使人联想到“长江后浪推前浪,代代新人胜前人。”体现出重庆大学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迅速发展。
⑹为了强化文化内涵,融合美术雕塑的手段。正中舞台的两侧分别在六根巨柱之间,嵌入石块浮雕,曰:“寂、幻、敞、越、翔、潜、仰、寻、登、腾” ,形象地表达出莘莘学子在攀登科学高峰和人生成长道路上的进取姿态和精神风貌。同时,在观众看台后部的弧形挡土墙上做了长达110m 的浮雕,反映了重大在其发展过程中,各个重要阶段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加上校史展览,成为重庆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基地。浮雕由我国著名美术家江碧波和张春新创作,与建筑相得益彰,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品味。
现在一期工程已竣工使用,得到了国家教委、本市领导和各界人士的肯定,成为重大又一最受欢迎的建筑之一。
重大电影学院
重庆大学电影学院的建地选在南山山腰。平均坡度达30°以上。要在这样陡峭的山坡上建设校园,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挑战性。这里的地势很高,视野极广,可以眺望市区的美景。反过来从市区南侧也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因此观景和景观以及如何体现山地建筑的特色,就成为立意构思的重点。下面将以校园主体建筑为例加以说明。
⑴总体布局:主体建筑以四处菱形块体一字排开,并处于校园前区,表现出极强的整体感、秩序感、韵律感和节奏感。校园入口处有宽阔的文化广场,嵌入教学楼与小剧场之间,其下为车库。它结合地形,利用高差,呈退台式布置,有利于减少土石方,避免对教学活动的干扰。文化广场将极大地加强整个校园的宏伟气势与艺术氛围,供广大师生休憩、娱乐及举行集会、仪式之用,并可用作剧场演出时的人流集散场地。
⑵平面构成:中轴的左侧分别是教学主楼、辅楼和图书馆;右侧是小剧场。平面构成以菱形为母题。每栋建筑的前部较大,分别是各类教室、办公室和阅览室等,均有向山下眺望的开阔视野和良好景观;后部较小,分别布置阶梯教室以及电影资料、后期制作和书库等无需观景的用房。剧场的形态稍加变异;菱形的后部利用地形作观众厅堂座,中部为舞台及突出屋面的台仓;前部则为演员候场、化妆、道具、管理及贵宾休息室等。功能分区及流线组织均很合理。
⑶剖面处理:建筑的中部为中庭,各类用房绕其布置。其地面随地形变化做阶梯状处理,丰富多变;其顶面做葡萄架式的格栅,种植在屋顶花园的藤蔓植物在夏天布满天棚,遮阳蔽日,形成本方案最具特色的庭院空间。这种处理体现了多种优点和功用:
①建筑紧密结合地形,避免大开大挖,节省工程造价。
②建筑底部架空,仅有立柱基础深入地下,尽最大可能保持地貌及植被,使人工建筑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契合,共融共生。
③中空的庭院有利用山谷风和空气热压差,加强室内自然通风的效果 ,夏可蔽日,冬可纳阳,充满自然生机,这种做法无疑将改善建筑环境的小气候,是传统建筑技术和生态建筑概念的巧妙结合,必将减少对机械通风和空调的依赖。
④中庭不仅可观赏,可行可坐,还可供广大师生进行小型演出和开放式教学活动。每个庭院可以做成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其别开生面的空间效果和环境氛围,随着时空的转换犹如不同场景镜头的有机组合,具有电影“蒙太奇”的强烈效果,充分体现出电影学院特定的场所精神和空间艺术。
⑤建筑形象,斜底斜顶的菱形体块,简洁明快,新颖别致,远远望去犹如洒落在山间绿野的一串钻石,几何构成和视觉效果十分醒目而又与自然环境契合得十分贴切,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与此同时,用现代手法表达的“吊脚”、“露台”、“凉棚”等等又使其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创造了山地建筑的新形象。 建筑环境的内涵十分丰富。
以上仅就建筑的形体和空间如何与其所处环境有机共生,从而创造出与此相宜的个性和特色,谈谈自己粗浅的想法。谬误之处请指正。
工商管理学院合作者:蒋蓉江 何进
文体活动中心合作者:胡东溟
重大电影学院合作者:钟洛克
作者单位:重庆市设计院
收稿日期:200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