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永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不可避免地加快了。对于现代人来说,八小时之外不再是享受天伦之乐的良辰美景,人们总想用自己百八十斤的躯体、一日三餐的能量干更多的事情,获得更多的收入。农民没有了上下工之分,不分早晚地在自己的承包田里劳作;工人下班后算计着能否有其他的生财之道;知识分子在想着法儿让自己的知识既能为他人服务,又能获得劳务报酬;中小学生一面迷恋于电视节目和网上聊天,一面为升学竞争而苦读;家长在省吃俭用,然后为了孩子的前途,不惜血本地将钱“募捐”给学校……总之,人人都在忙,心灵的港湾缺乏的是宁静,饱和的是烦恼。
凡事有利就有弊。挣了钱,却耗费了心血;家长为孩子掏了大把的钱,很心痛,却可能换来孩子的美好前程,世上真是没有十全十美的事。这种得与失的矛盾,构成市场经济的基本节奏。我们如果不合理调适由此引起的紧张和烦恼,人们头脑中越绷越紧的弦总有一天会突然崩断,更大的烦恼会接踵而来。
那么如何调适?似乎很难有个立竿见影的办法。我们只能这样建议:面对现实,量力而行。所谓的面对现实,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学历、特长、身体状况等方面的条件,在社会上找到适合于自己生存的岗位,只要有了基本的经济收入,过日子就有了基本的保证。那么下一步就是量力而行了。所谓的量力而行,主要是对自己和家庭的基本状况有个准确的估计。例如,全家的经济收入有多少?哪些是优先必须的开支?哪些是相对次要的开支?要避免一味攀比的开支。脱离实际的高标准追求,只会增加经济负担。而为了尽快解脱经济负担,又不得不加班加点地工作,想方设法地挣钱,使精神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身体总是处于满负荷运转之中。那么这样的烦恼还不是自找的么?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困难给人造成的烦恼最为普遍。有人俏皮地说:“人生在世,啥都可有,就怕有病;啥都可无,就怕无钱。”但是,经济条件是否优越并不总是影响人的情绪。撇开人们对金钱、物质的态度不说,单就纯经济观点而言,更多的时候,是收入和支出两方面的综合情况决定了人们是否产生烦恼。例如,某人的家庭收入并不高,但主人很会安排,衣食住行、储蓄、娱乐安排得井井有条,这样,他也似乎乐在其中。相反,一个人即使收入很高,但却大手大脚,海吃海喝,毫无计划,花钱似流水,结果不但办不成几件事,反而觉得手头经常缺钱,甚至债台高筑,这样的烦恼不但是自找的,而且不让人同情。
有钱人的烦恼还不仅仅是这些,比如一些已发家致富的个体专业户,一会儿担心各种巧立名目的赞助、捐款,一会儿怕政策变,怕小偷偷,怕强人抢,怕“红眼病”者的讽刺挖苦和变相敲诈。还有一些人,他们手头钱很多,但精神颇感空虚,他们向往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人们更大的尊重。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满意,为自己一心忙于买卖,耽误了孩子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而叹息和悔恨,或者为有钱买不来爱情而痛苦。总之,他们也有一本难念的经。
烦恼和其他情绪一样,本质是人们协调环境、维系心理平衡的产物。当然,这种说法的基础是,烦恼只是在正常反应和一定范围的情况下,才是保持心理平衡的砝码。如果反应不适当或超过一定范围,就会破坏心理平衡,甚至导致疾病缠身。“多欲则伤身”。期望值越高,失望的可能性越大。因此用现实主义的态度去对待个人欲望,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各种各样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