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何面对心理学研究结果

2001-04-27 11:28晓谕
人民教育 2001年10期
关键词:学习成绩创造力创造性

晓谕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一定聪明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师生关系是越来越亲密,还是相反?学生会越来越喜欢学校吗?

近来结题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建构与培养研究》的结果受到普遍关注。该课题样本选自北京、河北、重庆、浙江、新疆等地40所中小学的1.6万多名学生。总体来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而且中学生心理状况优于小学生。但是,仍有许多调查结果不容忽视。

学习成绩并不代表创造力

许多人喜欢把学生在学校的考试成绩作为判定其聪明与否和未来是否能作出成就的依据。甚至到现在,仍然有很多教师和家长把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智慧水平高低的指数。

但是,从文字符号、数字符号、图形符号、实物操作、日常问题等方面对创造性思维进行的研究却表明,语文成绩与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指标(文字流畅性、文字变通性、图形流畅性、图形变通性、数学问题的变通性、问题流畅性、总得分及其流畅性和变通性)均相关,但相关程度不太高,语文成绩与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指标“独特性”却没有显著联系;而数学成绩与创造性思维得分的诸方面均无显著相关,数学材料方面的创造性思维水平随年级增加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也没有出现直线提高的趋势,而是起伏不定。

这说明,创造力水平与学业成绩有一定程度的关系,但另一方面也说明,绝不能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去推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学习好不一定代表创造力高,学习差也不一定说创造力低。因为大量事实证明,那些日后有创造性成就的人未必就是学习好的学生。

面对这样的研究结果,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我们的教育教学存在问题,还是延续了多年的考试评价体系完全远离了“学生的创造力呢?

课题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教授沃建中博士认为,过去我们的教育教学过分地注重灌输知识,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大的原因,与此“相得益彰”的是,试题中考死记硬背的知识性东西占多数,灵活的能力考查题太少,因此,很多创造力水平高的学生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但在现实中,教师更容易发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更喜欢和重视这些学生,这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造才能的发挥。

当然,这并不是否认知识的作用。知识的积累能否有助于发展创造力,关键在于能否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合理、系统、开放、灵活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创造,而无序、堆积、僵化、保守的知识将阻塞创造潜能的发挥。我们在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方面显然做得很不够。

沃建中博士还强调,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变化和社会背景的变化,无论是教学课程设计,还是评价体系,每5年必须小调一次,每10年必须大调一次,以适应每一届学生的成长需要。

显然,此项研究结果再一次敦促教育教学与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并同时要求教师和家长改变过去的单纯以学习成绩来看待学生的观念。

师生关系渐渐疏远

师生关系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此次调查研究中,师生关系的不容乐观再一次被证实。因为调查结果表明,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反映师生关系核心特征的亲密性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基本上呈直线下降。

从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来说,师生关系的亲密性会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和成熟下降。“但是,应该是平稳地下降,而不是直线。”沃建中博士认为,“这样的结果表明,师生关系的发展是不正常的。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有3个变化不可轻视:一是学生身心的成熟带来的变化,二是地区发展的变化,三是社会大背景的变化。但是在这样多方面的变化中,我们的老师,还有学生的父母,却没有变化,或变化很少。当学生不断地吸纳各种变化形成自己的心理年龄特征时,他们与老师的关系只能是越来越疏远。”

在很多学校,小学四年级以后,随着同伴关系在学生中的地位的提高,除了少数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并未从“爱老师”中获得回报,学生对教师爱的期望逐渐降低。

调查者通过观察、访谈了解到,有的重点校里每班学生数多达80人,教师整天疲于上课和批改作业,处理学生违纪等问题,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情感和交往需要。在一些较薄弱的学校里,学生、教师的素质相对偏低,教师很少考虑到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每天苦于应付工作,把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看作是负担。因此,在这些情况下,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实在难以发展。

虽然有一些客观的原因目前我们很难改变,比如,大班额的问题,但是研究者认为,也许最关键的还是要从教育者本身的改变入手,即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变化特征,理解他们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去适应他们的变化,关注他们的情感需要,从而改变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认可教师是最可亲近的朋友。

假如我可以不上学的话,我会不去上学的”

学校是伴随绝大多数人长大成人的一个重要生活空间。多少年来,我们努力地使它成为学生的乐园。但是,建立在1.6万余学生样本上的调查却表明,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学生一年比一年更加地不喜欢学校环境和学习活动。有58.9%的学生选择“假如我可以不上学的话,我会不去上学的。”还有一位学生索性写了一首打油诗在同学中流传:“生是中国人,死有中国魂。要我学英文,绝对不可能。英语不及格,说明我爱国。数学不及格,突出我性格。语文考试不作弊,完全是放屁!要想成绩好,全靠眼神好!”

这样的结果多少会让教育工作者感到一点悲哀和尴尬:我们究竟给学生创设了怎样的学习生活?

据了解,在调查的问题当中,按分数公开排名次以及学生的隐私权不被尊重的问题遭到多数学生的强烈反感。按分数公开排队,排在后面的学生觉得“特别没面子”,在同学当中被人瞧不起,渐渐失去學习的兴趣;排在前面的学生,也“忧心忡忡”,因为他们被定格在了前几名,备受家长和老师的关注,这意味着从此背负上了“只能进,不能退”的巨大压力,对学习也是“爱恨交加”。

隐私权问题集中表现为学生的私人信件等个人空间会经常无端地被超越,这对独立性越来越强的学生来说,显然不会受到欢迎。以上问题都反映了教师和学校保护学生社会地位的意识相当薄弱。

导致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学校的,还有学校许多限制个性发展的制度。在座谈中发现,许多学生非常不喜欢每天都穿整齐划一的校服。他们认为,这并不能根本化解同学爱慕虛荣的攀比心理,相反,只会让他们更加不想上学。

对于面临中考和高考的学生来说,还有升学竞争的巨大压力和枯燥的应试技巧的训练,以及接受筛选及其结果的心理考验。在中考前两个月的某校初三学生座谈会上,一开始,200多学生就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我们现在不想回家!”研究者说:“离中考还有两个月,那你们在学校好好学习,待中考完以后再回家,这是好事。”“不!我们也不想待在学校里!”“那你们想去哪儿?”“我们不想活了!”学生们的回答令在场研究者瞠目。如此严重的结果大概不能一味归咎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有学生这样描述他的复习生活:每天除了大量的练习题和模考,还有写在黑板上的中考倒计时和老师喋喋不休的“前途教导”推波助澜,将中考前的生活推向“黑暗最低谷”。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问题都应特别引起学校的重视。虽然学校不能单纯地去迎合学生的喜好,但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心理需要,同时让他们有良好的心态面对压力。一旦学校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其后果则相当可怕。他们希望,今年7月出台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计划能够给学生的学校主体生活带来宽松的环境并激发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

猜你喜欢
学习成绩创造力创造性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兄弟让举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名落孙山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掐断欲望的引线
马老师的家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