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伟 陆津津
信息社会,网络技术的应用,快餐文化的发展,享乐主义的抬头等,都使传统的德育方式显得苍白无力。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即时性和隐蔽性,使一些上网成瘾的青少年出现道德失范现象。但是,如果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就会发现网络在给学校教育工作造成诸多麻烦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德育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网络不仅对德育提出了挑战,而且它本身也具有一种潜在的德育促进功能。应该看到,网络将成为未来社会的重要渠道,谁能尽快掌握并利用网络的德育功能,谁就能在未来的教育竞争中抢得先机。浙江省东阳中学在依托网络技术,开展德育创新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网络技术与德育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学校德育工作开辟了新的天地,网络教育所拥有的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化、表现的多样化、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制性、虚拟化等特点都为德育的深化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第一,互联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德育中信息量不足、知识陈旧、手段落后等缺陷。互联网的存在,超文本链接技术的应用,为知识传授和德育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一根光缆把整个世界都连在了一起。网上的内容集文字、图像和声音于一体,受教育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也可以欣赏精美的图片,聆听优美的音乐。这对原本显得枯燥乏味的德育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促进。
第二,互联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与便捷的特点,有效地节省了广大师生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实效性、随机性和灵活性,使德育逐步由学生被动地接受转为主动地学习吸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及时下载有关资料,进行针对性的德育工作,学生也可以根据网上提供的资料,逐步调整自己的观点,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第三,互联网络中呈现的多样性和交互性大大激发了师生共建德育的兴趣,提高了德育的效能。网络中声、光、图、录像和动画的综合运用,增强了受教育者各种感官的注意力。同时,互联网的交互性功能使德育的双向互动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在网络情景下,一方面学生可以随时询问一些生活中的疑惑,另一方面教师或系统也可以随时监控学生的接受过程,做出科学评价并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在网络上,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都是平等的。
另外,虚拟化技术的发展,给学生营造了一种随时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与德育内容有机结合的“探索性的德育环境”,使学生在一种仿真的独特的德育环境中,感悟道德力量,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律能力,从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网络技术下德育的实践
东阳中学自1999年开通校园网,就开始了网络培训、网络教学与网络德育等多方面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面试举几例谈谈如何运用网络技术开展德育工作,充分发挥网络的德育促进功能。
1.运用“E-mail"实现师生之间平等真实的对话。
传统德育工作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即使是最民主的教师,也不可能使学生知无不言。但是,如果运用网络中的“E-mail"功能,则可弥补传统德育中的这一弱点。由于“E-mail”的匿名隐蔽的特点,能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降低教师的职业权威给学生带来的威严感,学生可以大胆地各抒己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案例
开学第一课,我给学生唱了一首朋友的歌,然后深情地说:“天底下最难得的是知心朋友,英国培根曾说:如果你把快樂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份快乐:你把忧愁告诉一个朋友,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我希望从今天开始,我们能够成为可以共享快乐,共担忧愁的朋友。”掌声响起。
我接着说:“因为咱们还不太熟悉,同学们还不了解我的脾气,心里话还不一定敢当着我的面说,因此我公布我办公室的电子信箱,欢迎大家随时随地给我发伊妹儿。欢笑声起。
我的话立竿见影,第二天我的电子信箱便塞得满满的:
——老师,您的头发长了一点,请注意为人师表。
——请老师不要当着学生的面抽烟。
——老师说话很风趣,但有时觉得严肃不足。
第三天火药味见浓,第四天我就有点受不住了,第五天的一封“犯上作乱”的伊妹儿终于使我大光其火。我憋不住气,当众质问道:“今天的伊妹儿是谁发的?”
众学生如惊弓之鸟,默不作声。我威严地扫视了全班同学,希望能从他们的脸色中找到“破案”的突破口。但我失败了。
接下去的几天,我的信箱是空的,我感到了寂寞无聊。终于,我向学生做了诚恳的检查,希望他们不记前嫌,继续把我当朋友,发来什么伊妹儿都行。第八天我又收到了两封伊妹儿:
——希望叶公好龙的故事不要发生在我们可爱的老师身上。
——老师,那天的伊妹儿是我发的,事后我也很后悔。因为我粗鲁的话语,不只伤害了老师的自尊心,更说明我还不是一个合格的东中人。
这个网络德育案例很典型。班主任为了及时了解新生,加强与新生的沟通,把自己的电子信箱公诸于众,既激发了学生与教师接近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心理。在接下去的日子里,学生接连不断地向教师“发难”,遗憾的是教师当时没能挺住,居然破起案来,这是网络德育的大忌,结果学生噤声不语,师生良好的沟通就此断送。好在这位教师严于律己,及时向学生做检讨,才重新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那两封伊妹儿,一封希望教师能够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能够虛心听取学生的批评意见,而另一封则说明学生已折服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做了认真的自我批评,教师的德育目标就此较好地得以实现,网络的德育促进功能也有了较完美的体现。
2.运用网络模拟功能,模拟生活中的德育情景,做到寓教于乐。
传统的德育活动不是过于严肃,就是要占用学生大量时间,因此开展起来难度很大。而利用电脑技术模拟生活中的德育情景,让学生在虚拟的社会生活中,开展道德实践,既有强烈的娱乐性,又有相对的真实性,而且除了教师制作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外,学生在活动中所需的时间则较少。
案例
今天,我在班里搞了一个特殊的班团活动——通过虛拟情景进行德育体验。两个星期前,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个游戏并在计算机教师的帮助下,设计了一个动画故事《先救谁》和重组配词训练之用的一组连环漫画,分别要求学生谈感想、作评论、开展联想、进行选择。我给学生提供了四幅漫画:第一幅是房子里的一张桌子上摆着一个黑包,两个人正在握手:第二幅是一个人拿着黑包在前面跑,一个人在后面赶;第三幅是两个人相对而立,一个人正在开包:第四幅是一个人拿着黑包在跑。重组时,有的学生安排了4—2—3—1的顺序,分别配以“有小偷”、“追”、“终于捉住你了”、“多谢你挽回了我的损失”,最后总结一句“见义勇为,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有的学生安排了1—4—2—3的顺序,分别配以“朋友见面分外亲热”、“有人偷包”、“死死盯住”“看你往哪儿跑”,最后总结一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还有学生安排了2—3—4—1的顺序,分别配以“抓小偷”、“让我瞧瞧都有什么”、“这个包归我了”、“见者有份”,最后总结一句“坐地分赃,可耻!”这次班团活动特别成功,学生们事后评价为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记忆深刻。
在中学里,最难搞的便是班团活动,若无教师看着,不少学生会开溜,即使班主任瞪大眼睛监视,仍有学生昏昏欲睡,或者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神态。但是运用现代电脑技术,却使班团活动变得焕然一新。这个案例实际上属于一种德育游戏,而游戏又是电脑及网络所长,如果利用好电脑与网络的这一长处,我们的德育活动就会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另外,上面的案例所设计的种种德育情景,也为学生的道德实践提供了方便,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教学为主、辅以少量实践的德育方式,发挥了德育应有的魅力。
3.运用BBS(电子公告板)和聊天室,创设德育活动的场所。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个难点问题,就是在于如何培养训练学生的道德判断及道德选择能力,这一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道德水平的确立和提高。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为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利用BBS和聊天室就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案例
这个星期,学校电脑教室人满为患,学生纷纷就学校该不该进行封闭办学开展网上辩论,无论是聊天室还是BBS都塞满学生的“奇思异想”,现摘录几条:
否定意见:
封闭办学实际上把学生当成了囚徒,不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学校,如果再进行封闭办学,我们到哪里去宣泄心中的重压。
封闭办学是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怪胎。
社会是大学校,与社会隔离,无疑走向死胡同。
肯定意見:
学生以学为主,封闭办学可使学生更加潜心学习。
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还是远离花花世界一点吧。
实践已经证明,校园的门开得太大,只会给一些追求低级趣味的人提供方便。
对于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知识、追求真理的学生来说,开门关门没什么区别,但可惜的是我们学校这样的学生为数不多,因此目前我们的校门还是关紧一点的好。
为什么学生在电脑面前思维如此的流畅,思想如此的大胆,语言如此的尖锐,这是因为BBS和聊天室有一种即时性、公开性、匿名性和群体参与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青少年放弃了传统德育下固有的防范恐惧心理,敢于“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而这又为学校开展德育讨论和进行学生道德判断及选择能力的训练提供了很好的物质保证。即时性的特点,可以保证道德讨论的及时呈现和即时反馈;公开性的特点,正适合提供一个讨论的场景,在线的所有学生都可以看到反馈的信息;匿名的特点,正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在隐藏的条件下学生会坦然地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公之于众,没有了传统德育课堂中的许多顾虑;群体参与的特点,为每个学生都提供了足够的机会,从而又使得德育活动有了一种全面性。与此同时,网络管理员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讨论的过程进行随时监控,及时纠正讨论的主题和争论的方向,从而保证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
我校在利用网络技术促进德育功能过程中,还运用了多种方式方法,如运用网络中提供的虛拟技术和隐蔽性特点,进行主题自律精神的塑造;运用网络中的交互技术,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道德水平:运用网络中的多元文化和多元道德,培养学生的主体批判思维,提高他们比较选择的能力,从而构建正确的道德价值体系。我们要求学生在网络中寻找志同道合者进行理想信念的切磋,与错误的反动的文化意识观点展开针锋相对的批驳,在网上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等等。总之,一切有利于发展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技术我们都尽可能地加以利用,所谓网络德育促进功能也正体现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