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辉
一般情况下,身体的某部位受到意外伤害出血,不久出血现象会自行停止。完成这一过程靠的就是人体内设备齐全的抢险队——止血系统。
参加人体止血抢险的成员包括:受伤血管本身、血液中的血小板及凝血因子。血管受损伤破裂时,该处血管可反射性收缩.阻断血流或减慢血流速度,同时血小板可迅速附着于创伤面上,并大量聚集白色血栓堵塞住伤口。从而止血。血小板还会释放出多种血小板因子,既促进血管收缩,又促进血凝过程。血管收缩和血小板形成白色血栓只能暂时性止血,要长久地止血还要靠凝血系统的帮忙。凝血系统由12种凝血因子构成。血管破裂出血时,这些凝血因子将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激活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联结成丝并纵横交织成网,将血细胞网罗其中,形成血凝块即红色血栓,并牢固地塞住血管缺口止血。
血液中有如此完善的凝血系统,为什么血液一般还不容易被凝固呢?原来血液中还存在肝素、抗凝血酶等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另外,如果形成血块也会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破损血管修复后,纤溶系统能将多余血块逐渐溶解,保持血管再通。可见,正常完整血管中,凝血系统在纤溶系统、抗凝物质的配合限制下。既能保持止血功能。又不会将血液凝固,这正是人体生理功能的微妙所在。
但如果身体发生病变,如抗凝物质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则可引起血液凝固,形成的凝固块随血液流到各处,塞住某处血管,而使该处组织缺血,甚至坏死。反过来,当止血系统存在障碍增多时,机体发生出血或轻微损伤便出血不止,称之为出血性疾病。这时只要及时就医,对症下药,使止血系统发挥正常功能,就能有效完成“抢险”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