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论万里,燕莺着意啼

2001-03-31 09:35方雪松桂遂平
清明 2001年4期
关键词:池州国画创作

方雪松 桂遂平

一、丹青国手有池州

池州的山,苍翠玲珑,那是日月的精华;池州的水,甘甜清洌,那是天地的乳汁。这山,这水,沐浴过秦风汉月,历览过唐盛宋衰,悠久的文化积淀使她灵气氤氲,历久而弥重。于是人杰地灵的池州,便有了屈子行吟泽畔,靖节采菊东篱,李太白秋浦放歌,杜牧之清明绝唱,李易安东湖泊舟,辛弃疾东流村宿……前贤们吟哦于碧溪幽壑,长啸于危岩峻岭,遗韵绝响流传不朽;有了张大千、刘海粟、李可染等近代画坛巨擘们,在池州的挥毫泼墨,拟形写心;更有与齐白石并称近代中国画史“双子星座”、潘天寿老人誉为“中国绘画史上三百年来第一人”的黄宾虹,虽说喝着江南歙县的山水长大,却偏偏数度驻足池州,筑屋数椽,吟诗作画。前贤大师们的辞采华章、书瀚墨海,让池州的山水在秀美丰腴中平添了无穷的艺术灵动,滋润着、陶钧着池州一茬又一茬的文人骚客、丹青国手。仅建国后的池州,就走出了享誉新中国版画界的版画家朱曙征,现在又走出了本文的主角——当代中国青年实力派国画家陈志精。

在儿时浸渍着海派文化、少年时代起一直受古老而灵动的池州山水滋润的陈志精眼里,置身山明水秀的池州,宛如置身一片艺术的海洋,而渊博精深的池州古文化,便是培植艺术家精气神的乳汁甘泉。他把自己植根于这片热土,溶化进这山水之中,艺术创作的灵感喷礴而出。于是有了在日本展出的成名作水印版画《驯鹿》(1973);有了在欧洲五国展出并大获好评的反映江南渔民生活的黑白木刻版画《晨》、《围捕》和彩色油套版画《上梁大吉》(1983年);有了《陈志精古民居作品选》《九华胜境——陈志精山水画选》和《陈志精中国画作品选》等国画画册的出版,1995年《金地藏垂迹图》连环画册问世,1997年一组20幅的《金地藏》国画在韩国展出引起轰动,好评如潮;1998年国画《九华圣境》挂历出版。自1973年走进画坛之后,近三十年跋涉、探索、寻觅,陈志精的画艺、画境日臻精妙,他画的动物、山水和古民居,在省内外深得好评,作品被选人《中国现代版画集》、《安徽版画选》,国画《二炮将士战洪图》被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更多的作品被海内外私人和团体收藏,《中国美术年鉴》、《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词典》、《中国艺术界名人词典》等权威辞书中,收录有他的代表作品和个人小传。

身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版协会员、安徽省美协理事、池州美协主席的陈志精,如今就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已经等来了成熟的收获季节。

二、裁得天地入画中

名家有鹿

动物是陈志精作品三大主题之一。他喜欢画牛、面狮子、山猫、家禽,而且画得挺得神气:狮王的威严、山猫的凶猛、牛的憨厚、家禽的笨拙……但他画得最多、最受社会欢迎的还是鹿。那幅曾在日本和欧洲国家展出并引起轰动的水印版画《驯鹿》,是陈志精的成名作。这是一幅充满生命力与天籁、溶清新活泼与安详静谧于一体的写实派的杰作:构图简洁、节奏明快、不枝不蔓而意趣横生。那充满了生命飞扬的动势与和谐欢乐的画面上,健康、美丽的典型的东方乡村少女,一群在召唤声中飞奔而至的梅花鹿,两只绕膝少女的幼鹿,以及少女身后的绿树和装满食物的箩筐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将人性美与自然美的统一,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理念,阐释得淋漓尽致。画卷虚空的四周不仅辩证地饱满了主题,留给了观众丰富的想象空间,而且有一种空灵飘逸之气飘过画卷,弥漫在我们四周,以致掩卷之后,少女清脆的哨音和群鹿呦呦的鹿鸣,还依稀回响在我们的耳畔,作品也因此而收到了空谷足音的效果。由于陈志精刀法精工,印制精美,因此这幅作品无论是立意构思还是艺术功力,均属上乘;作品弥漫的清新典雅之气,犹如一缕春风,给让人沉闷的1973年的画坛,带来了些许暖意与生机,成为“万红丛中”难能可贵的二点“绿色”,陈志精似乎在用这种独特的艺术语境,表达出自己对艺术的见解。这种不苟于时俗的独立精神,后来成了陈志精艺术观念和画境构成的内核,《驯鹿》由是而在国内外声誉鹊起,并被收入《中国美术年鉴》。1973年,一个年轻而潜质深厚的池州画家,就这样跨进了画坛圣殿,开始了他一生中痛苦而幸福、艰苦而欢乐的艺术求索之旅。

《驯鹿》成功所带来的欣喜,坚定了陈志精要当一流画家的信心。他开始自觉地揣摹大师们的画作,冷静地审视带给了自己荣誉与成就感的这幅处女作与成名作,他感到自己之于绘画的圣殿,不过刚刚登堂而已,精雕细刻、严谨写实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己作品生动气韵的表达,他开始琢磨着绘画创作上的突破了。

被人戏称为“鹿贩子”的陈志精,他说这辈子都会钟情于鹿,这不仅因为鹿是中国精神文化中灵敏、活泼、旺盛生命力的象征,还因为鹿与青山绿水为伍,是自然与自由的精灵。面对如此鲜活的生命,他感到使惯了刻刀雕刻的版画,已经局限了他的画面语言表达。于是,八十年代起,他毅然放弃已经驾轻就熟、日臻妙境的版画画种,专力用国画的形式来为心中的鹿造形写神。在某些人眼里,陈志精的改弦更张是蠢人之举,因为这时他已是中国版画界的后起之秀,其作品已与版画大师李桦、彦涵、古元等比肩并立,且创作硕果累累:继《驯鹿》之后,油套版画《上梁大吉》在全国美展中又得好评,中央美院还把它制成幻灯片用于教学;油套版画《晨》和黑白版画《围捕》被选参展并辑入《安徽版画选》。熟路不走去另辟蹊径,岂不是自找苦吃?陈志精却不以为然,他说不敢挑战自己,不敢尝试新路,只能说明没有创造的勇气和能力。他选择了挑战。从此,一有时间,他就背上画夹和干粮,走进池州的原野和乡村,他数度深入偏僻的曹村鹿场,一住就是十天半月,一大摞速写本上全是一只只奔跑的鹿、踱步的鹿、饮水的鹿、小憩的鹿……他说,从曹村鹿场回来后,装了一脑子的鹿,一合眼,那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鹿就在眼前呼唤着、奔跑着,充斥耳鼓的全是呦呦鹿鸣。他处在了特别的亢奋之中,那一只只各具形态的鹿在胸中活动起来,强烈的创作冲动驱使他展纸敷墨,这群生命的小精灵便从他笔下呼之欲出了:那饱含清水的毛笔,着一点墨,在朱磦色盘里一抹,一笔下去又一笔下去,湿乎乎,毛茸茸,再冲冲水,冲冲色,水墨氤氲之中一群群的鹿便跃现出来,灵动起来。《故乡明月》中,他画的那对成年之鹿,沉静专注,若有所思,乡关之情,浓得让人怎么也挥之不去;那幅题为《勿将林中二君惊》中的那对鹿,乍惊甫定的那种后怕神情与警惕的目光,看得你心头发紧,怜爱之情油然而生。陈志精的奔鹿多题名为《踏歌行》,画面中成年鹿的劲疾与欢乐,幼鹿的勉力与稚拙,表达出生命与健康的呼唤,画面气势饱满,让人回味无穷。

尽管笔者不谙丹青之术,但纵观陈志精的鹿系列国画作品,较之七十年代,他如今的鹿已成功地完成了一次蜕变:早先写实画的鹿,现在变而为变实画的鹿了,陈志精似乎已经成功地将中国水墨画的精

髓,通过笔下的鹿表达出来了:那就是更注重以神似为主要特征的艺术语境的表达。他画鹿,多用重墨皴染点擦而成,以墨色、墨韵来赋形传神,不那么讲求点、线这些国画的基本手段,静鹿多慢华落空,黑渍停匀,奔鹿多横笔泼墨,一气呵成,即令是雄鹿卓然昌茂的头角,陈志精也不去用线条勾勒其遒劲有力,只是在水墨点擦之余,略加简线勾勒,在似与不似之间,流动着阳刚与奔放的气韵,凸现出雄健恣肆的生命之美。近来他画的鹿,背景由密实具象走向了简淡抽象,几乎很少用线条,多用皴染点擦之法,通过浓淡有致的墨韵和中性的墨色,构成浅淡简括、幻化无迹的远山淡水之境,画面更其飘逸。置鹿群于寥阔、空灵之中,渗透着画家陈志精关于亘古的自然与生命的文化理解,简括之中蕴含深长,于是画面更加耐读,你无法不流连画前把玩再三。

十年蛰伏

不苟于时俗的独立精神,让陈志精常有一些令人惊诧莫名之举。正当他的鹿系列作品广受社会欢迎,当作珍贵礼品送给国内外友人的时候,活跃的池州和安徽画坛上突然少了陈志精的身影。他为什么在这种艺术创作的黄金期,突然屏声敛迹了?难道真的是功成名就,要激流勇退了?

陈志精的的确确把自己隐遁起来了,不过隐遁的原因十分单纯:仅仅为了静下来,好好读读书,想想画。啊,他是在给自己充电,完成一次新的“资本积累”!

他说自己是在文革后期工农兵推荐上大学的,黄金般的青年时代被耽搁了,读不成书,生活给予他的除了美丽的憧憬之外,就是磨难——想读书时学校不上课,想画画时连画画的纸也买不起,更别想有人指点了。虽说后来终于上了大学的艺术系,可底子太薄,加上当时的大学还是“工农兵占领讲台”,学校里的专业课程学习无法去系统和扎实。毕业之后,他靠艺术的实践,领悟、积累了许多过去在学校无法学到的绘画理论,这些年的绘画创作又几乎是处在一种“饱满”状态,在赞誉如潮、声名远播的背后,陈志精却有了一种忧患:古人说厚积而薄发,自己积累不可谓“厚”,如今“饱满”状态的创作,会不会导致“峣峣者易折”?他常常坐在自己的画前陷入沉思。他需要一种突破,他原本就是为了创造而生的。要突破创造,就需要勇于否定自己,挑战自己,只有学养深厚、识见卓越的人才可能做到这些。

有人说,绘画和文学是一对堂兄弟。中国文化里也一直将诗文绘画联系在一起,所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我国绘画史上,大凡卓尔不群的大师们,无一不诗画俱精。被称为中国画坛“三绝”的顾恺之,其画其诗就占了两绝;王维、苏东坡、徐谓等是文学家同时也是画家。我国近代的绘画大师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刘海粟、潘天寿、董寿平等人。画上题跋的诗文,都可以当作文学精品来欣赏。陈志精就从这里开始了他的第二次艺术积累。他上书店和图书馆的次数多了起来,书店里的中国古代名篇名著,能看到的他书柜里都有。他从《诗经》、《楚辞》开始读起,《山海经》、《庄子》、《论语》、《孟子》、《左氏春秋》、《战国策》等古代大贤们的著述,将他领进了中国文化的圣殿,一种从来未有过的充实和沉静从他心头升起,睿智灵光洞烛幽深般亮堂了他的创作视野,他在读前贤大著、汲取精神智慧的同时,眼前浮现出的是一幅幅经典作品意蕴构筑起来的动人画面,于是,他开始尝试用彩笔国画去表达对于古典文学精神意蕴的理解:他把花鸟画中的没骨法、西洋画的水彩法、山水画的皴擦法融合起来,借楚辞中的《山鬼》之意,创作出了一组国画《山鬼》,画中飘逸美艳、纯洁透明的裸体女神,所表达的正是陈志精对悠久的东方文化的诠释。他画的举杯赋诗的曹操,气字轩昂、刚毅豪迈,不曾见一点白脸奸雄的模样;他用鲜明的色彩,绘制的《关羽秉烛夜读图》,线条生动,浩然英武之气,扑面而来……骑青牛出关的老子,追日的夸父,射日的后羿,神医华佗,南极仙翁,都在陈志精的笔下化作一个个富有文化意蕴的生动活泼的形像。他说,融古代诗文入画,既是他读书过程中休息的一种方式,又是体察古人之心与中国文化精粹的一种过程。他说自己在写意古人古文的时候,精神畅游于华夏民族的历史隧道,而引领他走出隧道的正是那束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光。读书让他感受着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博大精深,参悟到了中国画的至高境界。也正是靠了这些年中国文学精华的滋润与培植,陈志精日后的山水画、民居画中,才流动着那么强大的人文精神和澄清空明的气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中国文化人奉为圭阜的创作经验。读万卷书,陈志精已经在做而且做得挺有成效的,下一步陈志精要行万里路,向孕育万物的自然学习了。陈志精认定,美术应该真实再现自然和人生,“写生”是画家进入自然,进而参悟自然,达到“由技而进乎道”的重要方式。因此,他深入到离城一百多里的矿山去体验生活,那几天他不是什么画家,而是一个地道的矿工,吃糙米饭,喝大碗茶,听矿工们说那些荤的素的笑话,和矿工们一起哈哈大笑。一有空档或者是来灵感的时候,就掏出速写本,画矿井与缆车,画矿工们古铜色的脸,画山青水秀的村庄。他背着画夹,走进大山深处。画春天的山野,画秋天的高空,画淳朴的山民和古风犹存的民情民俗;他走进九华胜景,走进中国文化中的颇为神秘的佛文化的天地,默识暮鼓晨钟中的寺庙殿堂,观察对佛顶礼膜拜的香客,在穿透时空的东崖钟声里,他思想的是穿越岁月栅栏的佛文化,该怎样融入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寻找着耸立山颠的庄严神殿与现世生活的对接点,而每有所得,他便用线条把自己观察与思考的结果,记录进速记本里。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江南的文化意韵,他深入到偏僻的石门高,观察那里存留下来的古宅大院,深入到最能体现徽派建筑文化特征的歙县和黟县,他到过西递,到过宏树,到过棠樾,到过屯溪老街,他漫步在老街狭长幽深的胡同里,倾听着飘荡在胡同里历尽沧桑、老态龙钟而又聪慧謇智的老人的讲述,他走进大院,深入厅堂,端祥着古民宅的飞檐斗角窗棂槅扇,惊叹于古代民间艺术家们留下的色泽依旧鲜明的壁画,感慨于青山绿水与白墙黑瓦构筑起来的古老的审美意趣与审美定势。他走着看着想着,常常把自己幻化成这幅图画中的某个成分,凝望着山下的白墙黑瓦,而神游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册页之中。

他就这么寂寂寞寞却又热热闹闹地蛰伏了近十年,虽然这期间也曾应约为齐山园林管理处的包公祠画过大型壁画《包拯在池州》,为新池州车站大厅画过《池州新貌》的巨型壁画,还为齐山公园完成过后来被游人称为齐山一景的岳飞跃马按剑的大型雕塑,但就整体创作来说,陈志精是处于休养生息的阶段。而这个必需的过程,对于陈志精来说,是他探索追求属于自己创作风格的关键阶段,是他朝着更高目标发起冲击的蓄势阶段。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十年蛰伏,陈志精后来的创作才那么精进神速,画意诗情,才那么的勃发澎湃。

陈志精由此进入了他艺术创作的成熟阶段。

亢龙在天

经过十年的养精蓄锐,陈志精心头始终燃烧着

一种创作激情,突如其来的冲动,常常让陈志精坐卧不宁。他无法抗拒女神缪斯的诱惑,再次鼓起饱满的风帆,如同开足马力的航船,向着大海深处的彼岸开始冲刺了。

1997年,对于陈志精来说,是蛰伏后更生醒的第一年,也是他山水画大获丰收的一年。对九华山的多次观察和亲近,陈志精对九华山有了异乎寻常的感情。他欣赏九华山的青幽玲珑,欣赏九华山梵钟的悠远浑朴,折服于神殿的庄严肃穆,骄傲着九华山的佛国莲花;他铺开了宣纸,画九华山的山色烟岚,画云雾缥缈中的神殿,画九华后山的清幽绮丽,画天台的巍峨雄姿……当他挥动彩笔,浓墨泼洒的时候,心里涌起的是触摸九华山肌体骨格时的凉爽与惬意,坚硬与温暖,回味的是徜徉在九十九座峰峦间亘古悠远的情怀和飘逸自在的浪漫,而且,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意味、佛教文化的精奥,如坚韧的纽带,绾起了九华山山水精神的网结,让陈志精的画笔更加轻灵与滋润,在他精神的天空里,九华山——金乔觉已经幻化成一道沟通中外文化交流、僧佛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桥梁,于是,就有了那组20幅色彩凝重、漾溢着庄严与静穆的《金地藏》国画。《金地藏》组画在韩国展出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许多韩国人自发地来观展,他们流连在画展前,惊羡九华山的秀丽风景,九华山佛文化的丰厚底蕴,钦服作者丰富的学养和深刻的目光,钦服画家特出的写实功力和才情。出版时间稍后于《金地藏》的《九华胜境》挂历,是陈志精献给我们的又一组九华山系列精品,画家笔下的九华景观,极富九华山自然与人文的个性特征,画面表达出一种清幽、澄明和遗世独立的庄严语境,诠释着现代社会对佛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尤其令人称道不已的是陈志精在这组国画中,将水粉画、油画、漆画、版画和装饰画的表现技巧十分柔和地融会起来,使画面表述更其深刻耐人寻味。关于九华山题材的创作,我们不能忽略陈志精的那本连环画册——《金地藏垂迹图》。尽管这不是国画、油画之类,但却可以佐证陈志精先前十年的蛰伏只是为了积蓄,而不是真的隐逸,佐证陈志精在九华山积累下的几大本厚厚的速记,又出了一批新成果。也许有人对画家画连环画不以为然,但从绘画的基本手段是线条来说,能圆熟准确地用线条勾勒出人物景物形象,正是一个优秀画家功底扎实的体现,倘若从艺术终归要回到生活这一层来讲,陈志精创作的连环画,正是他用手中之笔将佛教传说与现实社会的运动结合的结果,是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之所在——池州市的“市策”就是要打好九华牌,发展旅游经济。而按陈志精的说法,他这么激情澎湃地画九华山水,只是想倾诉自己对第二故乡池州的深厚之情——儿子对于母亲的血肉之情,没有池州的青山绿水,就没有他创作时的画意诗情。

陈志精是个对艺术“贪得无厌”而且有些“见异思迁”的画家。正当他的山水画成为第二个“拳头产品”(第一个当然是鹿)的时候,他却又把作画的视点转移到皖南古民居上来了,而且,他还是个一旦决定就立马实施的倔汉子。

1999年,共和国五十华诞。陈志精这个共和国的同龄人就在心里盘算好了:他要把最优秀的皖南古民居国画作为共和国诞辰的献礼。

陈志精有个习惯,爱在夜深人静之际画画,他说这个时候万赖俱寂,他站在宣纸前可以神游万里,是创作的最佳时段。于是,尽管已是更深夜沉,陈志精那间有些简陋和拥挤的画室里,音响里的《蓝色多脑河》很轻很柔,面对着几乎占满了一方墙的丈二宣纸,陈志精细眯着双眼,袅袅的烟雾中,他魂灵出窍了,他似乎又进入了“烟霞百里镜,地多灵草木”的西递和宏村,保存得完好的徽州古民居群落,影像鲜明地在他眼前闪现,他从那有些剥落的梁柱和瓦片中,看到了历史的风风雨雨,看到了民族文化的悠久和顽强,也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睿智和伟大。于是,他胸中的古民居带着江南特有的娴淑和空灵,景象愈来愈鲜明了,他掐灭了烧得正旺的香烟,指挥若定地排布黑白两阵,调动斑斓七彩军,浓淡干湿任意挥洒;只有这时,他才进入了一个自由的王国,他成了自由王国里的国王,一个创造出奇迹来的国王。古民居难画,费神费时费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画一幅斗方或者四尺三开,少在三、两天,多则五、七天,倘换成丈二宣画一幅古民居,非得个把月不可。在那画古民居画“痴”了的日子里,陈志精把自己封闭在画室里,不见谁也不让谁进,不停地画着,也在不住地端祥着。就这样在半年里,他创作出了《古韵新风》、《沧桑几度景更幽》、《乐苑》等巨幅国画。当他在完成了第三幅图画的最后一点调整之后,这个素来以精神著称的中年汉子,一头倒在了画毡上,被送进了医院,大夫诊断说这是极度疲劳后的内分泌紊乱。

不过,陈志精付出的代价收获了丰厚的回报:《古韵新风》获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安徽省美展优秀奖,《乐苑》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中国风情画大展》,而那幅《沧桑几度景更幽》人选了中国美协举办的《跨世纪暨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山水画大展》。陈志精在这一年里,还创作了《晨》、《秋韵》、《春江水暖》等古民居题材的图画,但最能代表他古民居创作风格和成就的还是那幅《沧桑几度景更幽》(256×145cm)。作品中流动游走的笔势,开合变化的层次,鲜明的灰白主调,浓淡有致的墨彩,呈现出苍茫、浑厚、深沉的生命意识;那墙上疏淡的日影、条石铺成的向西外伸展的小径与一汪浅浅的清泓,将画面时空无限地伸展,岁月流逝过的画面,回荡着从远古传来的清韵宛转的丝竹之音;而画面上重叠的飞檐与起伏的墙院,更有一种无序之中有序的整齐美,用笔精到的婆婆宅树所掩去的古宅,以及画面上方的几笔空濛之色的淡抹,让人有烟云浮动、味之无尽的美感。故而有人说这幅画代表了陈志精古民居创作的成就,这应该是确当之评。

三、丹青难写是精神

师法自然

陈志精常说,故乡上虞的文化培植了他的艺术之根,而滋润、催放了他艺术之花的还是山青水秀的池州,这里的山川风物给了他无尽的创作题材与创作灵感。“自然是艺术家最好的老师”,陈志精在他的创作笔记中写道,“人生于自然,又归于自然,自然是孕育了生命的一切的一”。因此,他请人治了一方印,文曰“师法自然”。

陈志精以天地造化为师,追求的是大自然造化万物却又浑化无迹的境界。“绘画上的浑化无迹,也许我无法达到,但我要努力地去接近它、达到它”,这就是陈志精自1973年以来,几十年孜孜以求的目标。陈志精首先追求的是绘画的“真”,他力求摹形状物的逼真。为此,他走遍了池州境内的山山水水。但陈志精的师法自然,并不仅仅是在画面上摹仿自然。他当然知道真实、逼真对于艺术的意义,他也努力地让描绘对象做到形象的逼真,从不忽略细部的描写,这在他早期的作品中表现得尤其充分。他更知道艺术作品中的“自然”,是艺术家心中的“自然”,是艺术家精神与智慧的结晶,所以他师法自然,又裁得心中景观,他画笔下的山水、民居、人物和动物,又带有他从大自然中静观默识后的悟性感觉和情绪。

因此,陈志精的国画作品中,无论是黑瓦白墙的歙黟一带的古代民居,还是缥缈之中的九华神殿,无论是疾奔的鹿群,还是奇峰林泉的九华后山,无论是在泉边悠闲自在的饮鹿,还是深山密林中的狮王,不论题材与技法,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漫过画面的一股“虚静”之气。陈志精画中的“虚静”,不是老庄崇尚的“无为”或者魏晋崇尚的“玄虚”,而是包含了淡泊、澄明与静穆,包含了沉稳、生机与律动。这或许就是陈志精将古老的中国文化和自然造化结合后的一种参悟,“师法自然”的潜在的深层含义也许就是如此,怪不得陈志精水墨画中在使用墨色时,总那么偏爱浅灰的中性之色了。

陈志精的“师法自然”又是一种丰富的概念。他把人类的社会生活也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来处理。他认为生活中孕育着无限的诗情画意,大到历史事件社会运动,小到打柴喂猪,都可入画。他是一个严肃的画家,尤其注重包容量很大的生活题材的开掘,这从他的习作《大打矿山之仗》和他后来的组画《皖南事变》、《晨曦中的三座窑》等创作中就可以得到确证。在陈志精此类作品中,尤为人称道的还是那幅《二炮将士战洪图》。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长江之滨的池州内圩溃破,江堤告急。在这紧急关头,驻池的二炮部队官兵们坚决执行了中央的“严防死守”、“三个确保”的方针,与池州人民共同谱写了抗洪抢险的英雄之歌。陈志精被抗洪将士的钢铁意志与大无畏气概深深感染了,官兵们与洪魔搏斗留下的遍体伤痕,褴褛的迷彩服和那一张疲惫、黝黑的面孔,深深刻在了他的心中,他为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为这些可敬可爱的官兵们流下了真情的泪水。在抗洪最紧张的那些日子里,他白天搜集素材,晚上整理速写,他怀着渴慕与感激的深情,挥毫泼墨,一连鏖战了几个通宵,完成了6尺整宣《二炮将士战洪图》的创作。画面上,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将士们以血肉之躯在危若垒卵的长江大堤前构筑了一道钢铁防线,军帽上的颗颗红星,汇聚在军旗下,燃起了生命的熊熊之火。陈志精精心创作的这幅作品,被池州人民作为最珍贵的礼品送到北京二炮总部时,将军们被画面上的磅礴气势吸引了,他们感谢陈志精用他的精心创作留住了这珍贵的历史时刻,将这幅珍品送到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陈列。面对将军们的赞誉,不苟言笑的陈志精还是那么简约:“我的画只是记录了一种历史真实,过去的那段日子里发生的事情,才是我作品的老师。”写到这里,我们对陈志精的“师法自然”便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与理解。

梗而多概

艺术作品的“神”,与艺术家的气质个性的形成关系极大。陈志精绘画艺术中的“神”,即虚静之中勃发着生命意识、冲淡之中寓含稳实、沉静之中体现着悠远的品格特征,与陈志精的不苟于时的独立精神息息相关。

陈志精好静,尤其在创作时。他的一些有影响的作品,都是他将自己“禁闭”在画室的结果。他绘画的习惯是不喜有人在侧,这并不是他“怯入”,而是因为他一旦进入自己的作品天地,就会对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这样难免会冷落客人,有失礼仪,弄不好还要落下个“骄狂”的名声,同时,客人在场,多少也会有些隔阻他对艺术天地的进入。所以他最佳的创作时间是深夜至拂晓。陈志精平时也好静。他不擅长应酬,成名之后,请他作画、求他办事的人多了,弄得他很烦,他愿意平淡宁静地处人处事,对有些无聊的应酬他毫不给面子地拒绝了:“这样的场合我不习惯,我也赔不起这样消耗掉的时光。”有一回,几位业余作者到他家求教。他弄了几个菜,留他们小聚。兴许酒喝得多了点,有一位作者张狂起来,说“你我之间不过是利用关系,这世道就是这样”。陈志精生气了,毫不留情面地狠狠批评了这位年轻作者,并且当场拒绝了他的求教:“我不想把自己当成被人利用的玩具!”他为此得罪了不少人,包括圈子里的朋友。陈志精爱静,还表现他对名利的淡泊上。以他的成就和社会名望,完全能够在地方某个机构挂个副主席或副主任的头衔,可他从来对此就没有兴趣,和时下那些削尖了脑袋也要钻营某个虚衔者相比,陈志精是太冷静了,就连每年的机关评先评优,他都一律放弃,尽管机关上下仍然以“一致通过”的结果向上申报。他的这种好静,又使我们想起了他曾经的十年蛰伏。80年后期到90年代,画坛真个是万花筒:现代派挑战着传统画派,尤其是形式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以各种姿态和调门在画坛上亮相,那些“前卫艺术家”们竟然把烙印、放血、割肉、食人等恐怖残忍行为冠以“艺术”的名义公开招摇;“行为艺术家”们把裸体的男女叠在一起,为无名山增高1米……于是,一些画家们浮躁起来了,只想着如何利用自己的名声或者用投机取巧来作画赚名头、攫钱财。陈志精独独在杂音喧闹的这期间,一头扎进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之中,去养根培元,丰富自己,用自己的宁静来批判艺术上的种种浮躁。你不能不佩服陈志精的识见——一个诚实画家的梗概多气,倘若再联系到陈志精的国画作品,我们更可以看到陈志精的这种独立的精神个性。

陈志精的“梗概”,还表现在他对待艺术作品的价值评判上。陈志精始终认为,艺术是纯洁的、美丽的,艺术一旦当作商品,就会被一些骗子混子们强奸,变成欺世盗名、沽名钓誉的工具。他不能容忍对艺术的亵读。当他发现自己的作品被人索为礼品并视同烟酒一类取悦他人的时候,有一种被扒了皮的感觉。漠视艺术的行为使他的心里发寒,他在心里立下一条规矩:自己的画只给那些懂艺术、爱艺术的人,对那些附庸风雅或者以画献媚者坚决斥之门外。陈志精对粗暴地用权力干预艺术的行为也深恶痛绝。曾经有官员倚仗自己地位打电话强行向他索画,陈志精当时就对着话筒发了火:“我是画画的,别动不动就用长官意志来压我!”当然,陈志精是欢迎人们喜爱自己作品的,一些慕名而来向他求画收藏的,不论是贫民还是官员,他都慨然允诺,甚至有时上门去问喜爱他画的人:“要不要我给你画张?”他认为艺术属于社会,只要艺术创造的美,能回到懂美爱美的人们心里,就是他作为一个画家所能得到的最大回报。

陈志精对于自己的梗概多气,另有他的解释。做人正直耿介是父母从小就教育他的,沉静和平是当学徒等坎坷的生活教会他的,艺术的纯洁追求则是从历史与文化的学习中参悟出的。他说,自己的梗概多气,是源于对艺术真善美的忠实和追求。一个正直的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艺术家,首先要热爱生命,每一个活着的人谁不需要清爽的空气和灿烂的阳光?生活中还有什么比身体健康精神健康更令人快慰的?陈志精要做一个让生活阳光灿烂,让社会精神健康的艺术家。

永远的求索

艺术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把艺术作为自己毕生事业的艺术家,也就一生都处在这个发展变化之中。

画家陈志精就是这么个在绘画领域永远求索的人。近30年来,他画过连环画,画过油画,画过水墨画,画过版画,画过工艺画;他不断地更换画种,就是要在进行各种画种创作的过程中,通过摸索、比较,

来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个性的画种,作为今后创作的目标,他最终选择了水墨画——中国的国画。他觉得,以点线水墨为材料和手段的国画,通过浓淡干湿、焦浓枯润的变化,可以在描绘对象本身的“真”的过程中,流畅地、含蓄地表达画家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理解,表述中国博大精深的精神文化的种种意趣。在作画时,他师承着中国国画的浓破淡、干破湿和点擦皱染的基本传统,但他又在国画中将速写的线条、水彩画的鲜明、油画的凝重、装饰画的意趣与版画的语言等各种特点融合成一体。因此他的水墨画语言表达更其丰富多彩,这种良好的视觉效果与欣赏效果,在他的大型壁画《九华胜境》(安庆状元府宾馆贵宾室)、《池州新貌》(池州长途汽车站大厅)等作品中尤其突出。笔者曾就此请教过陈志精,他说:艺术之间互相渗透,画种之间互相融合,是转益多师的一种形式,它对于画家艺技的提高十分必要,只不过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要服从国画特质的表达,服从画家心灵状态的需要。陈志精坚持认为,艺术要形成独立的个性,对于其他艺术或画种的长处,必须做到吸收和消化,要自立机杼,而不是依附。

国画的水墨意趣,往往是在似与非似之中蕴蓄和传达出来的,因而,优秀的国画家们总要在这似与非似的“变实”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进。“变实”是画家根据自己的美学追求去变异变化现实对象的绘画能力,在“似与非似”之间的开阔地寻找画家独特的绘画追求,从而让自己的绘画领域呈现出更丰富的面貌。一个在“变实”上有造诣的画家,必定会有扎实的深厚的“写实”基本功,如果不练好写实的基本功,企图靠想入非非、投机取巧来实现“变实”,那样的“变实”只能是伪变实,充其量只能画皮而不能画骨。陈志精的国画,现在正朝着“变实”的目标去努力,他心仪前辈画家黄宾虹的变实能力,常常在黄宾虹的变实画面前,惊羡天师通过“变实”而提高作品美学品级的艺术天才。

陈志精的山水画和古民居画,前期作品基本上是写实的,描绘的对象逼真细腻,尽管其中融入了自己的精神意绪,画面沉稳厚重之余,我们还是稍嫌留给读者欣赏的艺术空间小了,稍窄的时空栅栏也局限了画家个人语境的表达,或许陈志精当时希求的只是求真品格的一种完美实现。但陈志精对待自己的作品总感到不满意,他也在品评自己的成败得失,而且总是挑自己作品的“刺”,他十多年积蓄的丰厚学养与修养,和勤于实践、敏于思考的个性,使他找到了“变实”的通途大道。他知道要做到“画意不画形”、“意造境生”,就要在画面上营造出传统笔墨的能量与现代意趣、“胸中逸气”浑然一体的艺术氛围。他现在画面的处理,无论背景还是主体,都不再象过去那么密实严整了,笔墨的简淡与虚实,运用得恰到好处,在似与不似之间,画面的时空拓展得更宽,给予读者的是一种更悠远、宽阔和深刻的艺术空间。笔者在欣赏了他近期创作的题名为《宁静致远》国画时,这种感觉更强烈了,画面中间的两只墨渍停匀的饮溪的鹿,和后面淡抹的若有若无的山影、前面横笔浚墨的两汪清泓,使我们置身于一种澄明悠远的宁静之中,画面的宽阔空间流动的是一种大音希声的审美感悟。他不久前创作的古民居,也正在通过变实,让画面的时空显现出了岁月的沧桑,颇有历史的纵深感,与古民居建筑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生命意识,浑化无迹地共处于一体,从而使画面更充满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特质。

陈志精当然不会满足于现在的成就,他说中国画太精深博奥,自己不过才窥门径而已,陈志精的画艺精进而又如此的虚怀若谷,正是他能在艺术不断求索前进的动因之一。我们当然完全相信,陈志精的这种永不满足、永远求索的进取精神,必然会让他在国画创作领域有一个更大的飞跃,跻身一流画家目标的实现近在眼前。

我们期待着陈志精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一流的国画精品,因为他从未让我们失望过。

责任编辑段儒东

猜你喜欢
池州国画创作
国画《鲦鱼》
国画《鲿》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一墙之隔》创作谈
国画欣赏
新四军第七师沿江团池州抗战述评
晚唐池州诗人张乔三考
La vie belle grâceàla technologie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