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的若干特点

2001-03-10 08:00刘文涛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1年3期
关键词:近代史资本主义欧洲

刘文涛

《世界通史教程》(齐涛主编)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现已在山东全省高校历史专业正式使用,作为该省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试点。《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王玮主编)是该套教材中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分卷,也是全国同类教材当中改革力度最大的一部,在指导思想、史学理论、研究方法和编写体例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受到史学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该教材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以"全球史观"作为全书的指导思想。

该书立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视角,高屋建瓴地对世界近代史的运动变迁进行整体性研究。该书没有用传统的狭窄眼光去孤立地、割裂地研究世界近代各个时段和区域的历史,而是将其纳入全球整体的大视野进行考察。该书对世界近代史所做的历史定位是: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在各自的和相互交往的发展中,打破相互隔绝状态,逐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历史。

该书认为,在近代之前,世界上的国家大都以农耕生产为主,农本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决定了世界的整体格局是孤立而分散的。1500年前后发生的地理"大发现",彻底打破了这一格局,它使得世界市场急剧膨胀,大大增加了西欧的财富和力量,并且把欧、亚、非三块大陆连接了起来,从此打破了人类历史的分散和隔绝状态。

在世界向统一整体过渡的进程中,殖民主义扮演了开路先锋的角色。他们用"血与火"打破了各地区间的隔绝状态,促使新旧两块大陆和东西大文化体系发生了直接的碰撞和交汇,并使西欧获得了世界霸权。但是,在这一历史剧变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欧洲人成功地进行了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它们不仅创造了全新的科技和工业,使欧洲的人口和物质财富剧增,而且还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政治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使西欧获得了影响和支配世界的势不可挡的力量。三大革命起源于西欧,然而扩散到欧美和世界各地。北美洲首先觉醒,打碎了殖民枷锁后迅速走上强国之路;欧洲其他地区也通过革命、改革和王朝统一战争等方式,加速了各自的近代化进程;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则亦步亦趋,紧随其后;而在传统的东方世界(亚洲和非洲),西方人遇到了最强有力的反抗。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资本主义已由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世界近代的历史进程便完结了。

二、在历史发展主线问题上首次提出了"两线论"。

该书认为世界近代史存在两条发展主线--世界从分散走向聚合的一体化进程以及与之相逆的世界秩序和运行规则的合理化进程,人类历史就是在这两种力量和运动的冲突和协调的动态平衡中向前发展的。

关于一体化进程问题,本文在前面已有所涉及,即指世界各地区、各国家逐步从分散走向聚合,形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趋势。关于这种趋势形成的历史动因和它在世界近代史中的地位问题,该书做了深刻的分析研究,其结论是:世界历史发展表现出来的整合性来源于人类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和享用方式的趋同性,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内在本质,决定着历史发展的根本方向,因此是历史发展的不可阻挡的主导潮流。

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另一条发展主线--合理化进程问题,该书作者做了大量分析和考察,提出了一套独到新颖而又十分中肯的理论体系。例如,认为历史的进步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全球一体化进程必然伴随着形形色色不合理、不平等和非正义的现象,西方将其文明凌驾于一切其他文明之上,工人阶级戴上了资本奴役的枷锁,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奴役以及强国对弱小民族的压迫和欺凌,乃至国际贸易中不公平的规则和不平等的关系等等。因此,世界近代史中便充满了各种各样反抗奴役压迫、争取自由平等的斗争,其中包括:国际无产阶级运动,殖民地半殖地的民族解放斗争,贫困国家和地区反对富国、强国的剥削并要求自由发展的斗争,世界人民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抵制,以及欧洲中心模式的世界体系的崩溃等等。又如,该书给予合理化运动以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世界近代史的另一条发展主线,它有助于纠正一体化进程中出现的不合理因素,从而使一体化沿着正确轨道良性发展,使世界在进步的同时日趋公平和谐。该书深刻地指出:合理化运动"表达了世界人民争取实现公平的世界秩序的愿望和信念,它们有助于纠正人们之间不道德、非正义、无理性的行为和关系,理顺世界运行的秩序,从而使全球一体化健康发展的基础不断优化,促进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在更高层次上展开,同样体现出历史的进步性"(见该书《导言》)。

再如,该书在论述合理化问题时还流露出了这样一种认识:弱小民族在反抗西方列强时一般存在两种形式,一是消极地割断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闭关锁国;二是在积极抗争的同时,逐步接受和适应外部世界先进的东西,改变并增强自身,以更有效地抵御外侮--于是便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适应近代潮流的社会势力往往首先向传统挑战,而后又向西方的支配地位挑战。

另外,该书还对世界近代两条发展主线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对两者的"合力"问题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世界结构走向一体化以及国际秩序和规则的合理化共同组成了世界历史向前发展的两条线索,它们之间互相制约平衡、交错互动,使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呈现出动态性、曲折性、周期性和阶段性"(见该书《导言》),世界历史便在这两大板块的互动中循序渐进地向前发展。

如果对世界近代史做过深入的考察就会发现,与过去的各种"一线论"(或者以阶级斗争和政治兴替作为历史发展主线,或者以社会经济形态的变迁作为历史发展主线)相比,本书所采取的"两线论"的科学依据和史实依据要充实丰富得多,其理论阐释也更为逻辑雄辩、合情合理,因此更符合历史实情。

三、对于世界近代史的历史定位颇具匠心,充分地体现了全球史观的深刻内涵,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采取全球史观是为了从整体上对近代史进行考察,探索世界近代的发展大势和基本线索,分析它的时代特征,探讨其结构格局和运行规律,避免用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等流弊。依据上述原则和目的,该书从世界一体化运动、世界近代史在一体化进程中的地位、世界合理化运动、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等四个方面,对世界近代史做了全方位的历史定位:

第一,世界近代史是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而这种整合运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带来的结果,只有资本主义的出现才摧毁了一切封建羁绊和壁垒,组成资本主义基础上的世界性联合。所以,贯穿整个世界近代史的一体化进程实质上是以资本主义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为核心内容的。

第二,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世界近代史仅是这一进程的早期。脱胎于重商主义时代的资本主义体系,虽然以自由竞争为其主要特征,但仍笼罩在保护主义壁垒的阴影之下,所以世界近代史四百余年的一体化仅仅是全球一体化总进程中的初始时期。世界进入现代之后,以自由贸易为核心的开放式资本主义大市场才最终成型,世界的整合方踏上一个新的历史台阶。

第三,世界的合理化进程贯穿于世界近代史的始终,它们与资本主义性质的一体化进程呈对立统一、制衡互动的态势,成为世界近代史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红线之一。合理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各种斗争和社会运动,有些是一国范围内的历史事件,但作为世界近代史,则更应突出其世界意义,即它们对历史的一体化进程的作用和影响。

第四,世界近代史的发展集中表现为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1618-164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后建立的威斯特伐里亚体系,实质上是以欧洲多极结构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其特征是由几个大国统治欧洲,由欧洲统治世界,典型地体现了国际关系的不平等性质。19世纪初欧洲维也纳体系虽然仍是旧有的以大国实力均衡为基础的多极结构,并且欧洲主宰世界的态势仍未改变,但是与之迥然不同的美洲体系已经诞生,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剧变。19世纪70年代,德意志帝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欧洲的格局。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欧洲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世界中心的地位,对海外殖民利益的争夺成为维持欧洲大国霸权地位的主要生命线,世界大战的厮杀最终导致了欧洲的衰落。美国成为世界性大国以及亚洲从沉睡中觉醒,预示着世界进入了美、日、欧争夺世界霸权的时期--世界现代史的新时期。

值得提出的是,在对国际关系的阐释中,编者给予美洲体系的诞生和德意志统一这两个历史事件以特殊重要的地位,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关于美洲体系的历史地位问题,本书所表述的理论要点大致如下:第一,它是一个与君主制的欧洲迥然不同的,以共和制为主体的新的世界体系,对世界的一体化进程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第二,它脱离了欧洲体系而独立运行,以"门罗主义"和"泛美主义"的集体防卫阵线力求与欧洲拉开距离,这是对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秩序的挑战,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从这个角度看,它又应属于世界合理化运动的一部分。第三,美洲体系中所包含的美国的扩张性,最终使这一体系发生根本性变化,成为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有力工具。

关于德国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崛起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问题,该书认为:这一事件改变了欧洲的均势,彻底粉碎了维持半个世纪之久的维也纳体系,欧洲陷入了以德国为中心而划界和运转的集团组合。在这一过程中,欧洲逐渐失去了原有世界中心的地位,世界大战的爆发最终导致了欧洲的衰落。

四、采取了一种新的历史分期法。

该书认为:世界近代史的上限定于15世纪和16世纪之交(可划在1492年)。主要依据是:

第一,世界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开始启动,资本主义在西欧开始萌芽,英国的圈地运动大约兴起于这一时期,手工工场则出现在稍后的16世纪初。西欧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本主义出现较迟,但在15世纪末也都不同程度地通过海外殖民掠夺和重商主义政策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资本。

第二,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进入高潮,已发展为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到16世纪初,文艺复兴开始扩散到西欧其他地区,已明显带有世界意义。同时,宗教改革运动也于16世纪初发轫于德国、瑞士、尼德兰等地,作为封建堡垒的天主教受到严重的冲击,资产阶级的宗教观已经形成。意识形态领域的这些重大变革无疑成为资本主义新时期到来的曙光。

第三,始于15世纪末的新航路的开辟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2年),实现了欧、亚、美大陆文明的全球性交汇,引发了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总之,15世纪和16世纪之交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是世界由封闭隔绝的古代中世纪迈入近代文明的历史之门。

世界近代史的下限定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可划在1900年)。主要依据是:

第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大体完成,人类正在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世界被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第二,第二次技术和工业革命走向高潮,世界格局发生巨变,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受到冲击,美洲体系形成并趋于完善,亚洲的解放运动大规模兴起,封闭式的殖民制度面临危机,"门户开放"式的新殖民体系呼之欲出。

该书认为,长达四百余年的世界近代史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492年到18世纪后半期。

资本主义萌芽和地理大"发现"开启了世界整体化的历史进程。殖民主义出现在历史舞台,它一方面是整体化进程的推动力量,另一方面又作为整体化进程中的不平等和不合理因素而存在。殖民主义促成了以西欧为中心,以殖民地为边缘的世界体系的形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动摇了封建制度的封闭式罗网,开创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新时代。英国革命引发的欧美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胜利,也确立了欧洲在世界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其中,英国革命打乱了以哈布斯堡王朝为主体的欧洲封建秩序,导致了新的欧洲政治格局--威斯特伐里亚体系的出现,从而开始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历史。继后的法国革命又打乱了这一格局,欧洲面临新的政治组合。美国革命则是对殖民主义制度造成的欧洲统治世界的国际关系结构的一次冲击,具有欧洲革命所不具备的世界意义。

第二阶段,18世纪后半期至1871年。

以英国工业革命为先导,完成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由萌芽、成熟到确立的过程。同时,全球一体化也随着工业革命在欧美各国的传播而进入新的时期。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于阶级对立和不平等的阶级关系基础之上的,由此而发生工人阶级为自身地位的改善而进行的斗争,斗争中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冲击下,欧洲政治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以五大国均势为基础的、以君主制为核心的维也纳体系在欧洲建立。在美洲,受美国独立的启发,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取得了胜利,同时美国提出了不准欧洲干预美洲事务的"门罗主义",这就改变了欧洲独霸世界的局面,在西半球建立了与欧洲体系互相抗衡的以美国为主导、以共和制为核心的美洲体系,形成了两大政治体系并存的世界新格局。到1871年为止,欧洲的维也纳体系受到三次革命运动的冲击而发生动摇。在美洲,美国经历了内战的磨难之后,完成了"门罗主义"框架下的美洲泛美体系的组建,并开始准备向美洲以外的世界渗透,扩大自己的利益和影响。此时的亚洲和非洲则进一步殖民地化,以殖民地的面目加入到世界整体化的潮流中来。

第三阶段,1871年至1900年。

第二次科技和工业革命引发的新一轮全球一体化高潮是这一阶段的主题。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帝国主义时代已经到来;随着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并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在思潮方面,19世纪后半期牛顿古典力学体系和黑格尔的绝对主义哲学体系地位发生了动摇,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同时,帝国主义的出现也带来了严重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和危机,无产阶级革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人民群众争取改革和民主的斗争汇合成冲击资本主义的潮流。另外,欧洲的均势结构由于德国的统一和崛起而导致崩溃,维也纳体系宣告结束,以集团政治的形式出现的松散的两极结构在欧洲出现,欧洲的世界地位急剧下跌;美国开始积极介入世界事务,一跃登上世界大国的地位,准备实现旨在海外扩张的"新天定命运";德国和日本作为新兴帝国主义国家积极参与对世界的瓜分。旧殖民主义体系产生分裂,"门户开放"式的新殖民主义体系正在酝酿出台。至此,一个新的现代化的世界文明即将到来(见该书《导言》)。

五、在教材的编写体例、结构和重要教学环节的设置等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为了培养21世纪所需人才的需要,教育部把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了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其最终目的是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为了在高校历史教学中贯彻这一精神,本书主编对编写工作提出了一个目标(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和两项要求(即给教师留下发挥才智的空间,给学生留下思考和动手的时间)。另外,还提出要在四个教学环节上加大创新力度:1苯淌讲授;2毖生阅读;3笨翁锰致郏4笨魏笞饕怠I鲜龈母锞俅胫荚谌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专业技能,这一宗旨具体体现在本教材的体例、结构和教学环节的设置上。

本书共35万字,分为上、下两编,各为25万字和10万字。

上编为通史部分,着重对重大历史问题进行深刻系统的研究阐释。在对基本史实、历史梗概和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叙述的同时,详细阐述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以及不同区域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等等,力求展示出历史发展的全貌。该书正确地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全球史观,采取纵横交错的研究方法,把世界近代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综合探讨。在编写中特别关注了人类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学术文化和物质生活等方面的发展进步,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和趋势给予了科学的揭示。

下编为专题部分,从世界近代史中选出10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同时也介绍和评析了史学界对这些专题的研究成果和状况,其研究范围包括:国内外世界近代史研究状况、重大学术问题的争论情况、不同的史学观点以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研究成果等等,以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我国世界近代史研究的历史状况、学术动态、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景等等。

为了使学生有效地阅读史学论著,指导他们做好作业和写好论文,开展课堂讨论,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书的每一章中都附有"导读",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史学论著,并择其要者进行概要的评介。另设有"思考与讨论"栏目,列出一批具有重大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综合性学术问题。

毋庸置疑,这部教材也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缺陷。例如,该书对于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创新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表现出相当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层次,但相对忽略了对基本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的分析阐述,在史与论的结合、动态分析与理论研究的结合以及历史的横向比较与纵向叙述的结合等方面,出现了较明显的失衡。再如,由于是改革的尝试,再加上成书的时间比较短促,新教材所提出的一些新思路、新体系和新方法本身还存在不够成熟和完善的地方。而一些很有价值的新理论,编写者对它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透彻,甚至不同的撰写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个别章节的体例、结构和编写方法与其他章节有脱节现象,还有一些章节之间则出现了相互重叠或矛盾的地方,个别重要问题的论述显得过于简单,甚至被忽略了。希望该教材再版时能够认真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お(作者单位:山东师大历史系)ぴ鹑伪嗉:倪金荣

猜你喜欢
近代史资本主义欧洲
浅析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进程
透过李鸿章看中国近代外交史
第29届欧洲象棋锦标赛对局选评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关于启蒙运动教学的几点想法
晚清政治学学科发展研究:1899~1905年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
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
不要给资本主义过多的“荣誉”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