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教学

2001-03-10 08:35贺素敏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1年12期
关键词:洋务运动唯物史观历史

贺素敏

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告诉我们,历史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历史分析的方法,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具备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具备高屋建瓴的观察能力。而在历史教学中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是使学生具有这些能力的关键。在这里,我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坚持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分析历史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一把钥匙。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物质生产的活动是人类社会所有活动中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活动的水平和具体形式,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因而也决定了上层建筑中的政治统治形式、法律制度、哲学思想以及文化艺术的状况等等。当经济基础的发展与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时,引起社会革命,随之上层建筑发生变化。与此相适应,政治思想、法律制度、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也将发生新的变化。

在历史教学中,我以这样的观点指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和事件。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动剧烈,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周王室地位日益衰微,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相互争战达五百年之久。在这五百年之中,改革、变法此伏彼起。导致春秋战国社会剧烈变动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于铁农具与牛耕的逐渐普遍使用,人们可以在井田之外开垦新的田地,这就是私田。私田的收获不必上缴,而是由土地所有者占有。生产力的发展也使统治者可以通过不完全占有劳动者本身而得到比奴隶制同样多的、甚至更多的劳动产品。劳动者在交出一定量的劳动产品之后,还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这样,一种新的、封建性的生产关系产生。

井田制的瓦解,必然加速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宗法制的瓦解过程,周王室失去制约各诸侯国的手段和能力,于是礼崩乐坏,纷争不已,天下大乱。当旧的生产方式瓦解之后,旧的、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改革、变法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最终在战国时期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在这一过程中,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提出了各自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形成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唯物史观在承认生产力、经济基础在一般情况下具有决定作用的同时,又承认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巨大反作用。战国时期确立的新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保护和推动作用。尽管春秋战国时期战火不断,但由于人们劳动积极性的提高,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始终在较快地发展。而秦国由于变法最为彻底,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得以确立,秦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提高得最快,具备了统一六国的基本条件。

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并运用唯物史观去分析历史问题,从物质生产活动中寻找“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可以拨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迷雾,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和事件,抓住历史发展的中心线索。

在古代史教学中,我还引导学生以唯物史观分析了诸如:怎样认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与历史作用;均田制、租庸调制与府兵制、募兵制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思想的发展;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变化等问题。学生们学习用唯物史观分析这些问题,从而提高了历史分析的能力。

二、坚持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分析历史

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唯物史观对历史分析的基本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从历史上的社会存在解释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和社会意识,“对每一特殊的历史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同样是实行土地国有制,为什么在西周时期是历史的进步,而到王莽时期就成为历史的倒退?为什么“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在明清之际就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为什么同为“暴君”,对秦始皇给予了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评价,而隋炀帝却无此殊荣?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没落的表现之一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而日本封建社会的没落则表现为中央集权的衰落?同为世界著名的航海活动,为什么郑和下西洋没有像哥伦布的远航那样对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对这些问题,我在授课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增强了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提高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能力。

这里仅以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分析为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采取的“重农抑商”政策是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的。这是因为,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刚刚确立,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农业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为手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市场。因此,相对商业活动来讲,着力发展农业生产,对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稳定社会秩序,实现富国强兵是更为重要的事情,农业生产状况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程度的最重要的表现。秦国就是在“重农抑商”政策指导下,粮食充足,军备雄厚,综合国力得到加强,最终具备了统一六国的物质条件的。所以这一政策在当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进步的。但明清之际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则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了。因为,明清之际经济已经相当繁荣,商品经济已比较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施行这一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抑制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因此,明清之际继续施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明清之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应当否定的。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历史分析中的重要内容,在对人物的分析中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就是根据历史的条件、历史作用去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主要应根据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他的行为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起推动还是起阻碍的作用。具体来说,历史人物的社会活动,对当时生产力的进步,对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起促进作用的应以肯定,反之则以否定。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唯物论史观的基本要求,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引导学生将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种制度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作历史主义的具体分析,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历史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任何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各种矛盾相互影响的结果。一个事件出现后,也会影响社会其他方面产生变化。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等方面是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发展变化的,发生在同一时代的各个事件都会或多或少地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同一历史阶段的社会现象之间的影响是普遍的、必然的。

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揭示同一历史阶段中各个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影响,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学习了大量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发展的知识网络是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历史的好方法。当历史的网络建立起来后,学生就会发现每一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在历史的网络点上,都与周围点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的关系。

如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我要求学生先将洋务运动前后出现的情况作一列举:1钡谝淮窝黄战争失败;2蔽鞣搅星吭谥泄开办一些工厂;3绷衷蛐臁⑽涸吹刃滤枷朊确;4庇⒎ǖ任鞣搅星炕本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5鼻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失败;6碧平天国运动兴起并发展;7弊芾硌妹沤立;8敝泄近代工业兴起;9焙鹤骞倭旁谇逭府中的地位上升;10泵褡遄时局饕骞ひ敌似;11币慌广方言馆及学习西方科技的学校兴起;12鼻逭府与英、俄、日等国签约,解决边疆新危机;13鼻逭府在中法、中日战争中失败;14蔽新变法运动兴起。

以上事件的相互关系,可以这样分析:1、2、3、4条是洋务运动的远因,5、6条是洋务运动的主要的和直接原因,7条为创办洋务运动的推动机构,8条为洋务运动的内容,9、10、11、12、13、14条为洋务运动的影响。

将这一关系用网络表现出来,其中在知识网络上,横向排列的是指同一历史发展阶段中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现象、事件,纵向则表现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这一网络反映了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社会的总体情况,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各种变化的相互关系。通过以上网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与洋务运动有关的事件及其相互关系:洋务运动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西方列强在中国开办的早期工厂为洋务派提供了经济模式;鸦片战争中出现的新思想为洋务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北京条约》签订后,中外反动势力暂时和好,为洋务运动提供了政治、经济、技术条件;清朝军队在对外战争中的失败以及清军镇压太平天国的不利,将洋务运动提上日程;“剿发捻,勤远略”成为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

受洋务运动的影响,洋务派(主要为汉族官僚地主)在清政府中地位明显提高,李鸿章曾居清朝的外交、洋务、北洋海军的决策中心。在洋务运动影响下,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有的是直接的、显性的,有的则是间接的、隐性的。

用联系的方法研究历史,首先要注意分析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一般来说都存在于当时社会的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之中,存在于以往历史发展造成的传统势力或新的趋势之中,表现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用联系的方法去研究历史,可以较全面地、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事件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各种现象、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从而确定其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地位。

四、学会阶级分析的方法

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都不可避免地打上阶级的烙印。作为统治阶级,不管是奴隶主、地主,还是资产阶级都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巩固自己的统治作为各种活动的出发点。虽然有时他们也会采取一些有利于被统治阶级的措施,其目的仍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在研究阶级社会的历史中,应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用阶级的观点去分析阶级社会的现象,找出问题的本质。

决定个人、集团、政党政治态度的是其阶级利益,而其阶级利益的核心,又是其经济利益。因此在进行阶级分析时,要着重研究隐藏在政治、思想斗争背后的,最终起着决定作用的经济关系。

在法国大革命的学习中过程中,我抓住资本主义发展同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帮助学生理清法国大革命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大革命发生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要求打破行会限制与关卡现状;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要求结束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特权制度,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并成为资产阶级向封建制度斗争的思想武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城市中手工业者与资产阶级,农村中农民与地主的两极分化,加重了手工业者、农民及其他劳动者的贫困,引起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普遍不满;王室挥霍无度与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封建君主在加大对人民的赋税负担的情况下,转而向原有的特权等级征税,引起贵族叛乱。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人民也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资产阶级革命于是到来。

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过程:在大革命中曾经有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掌握政权。由于他们面临的政治形势不同,因而采取的具体措施也有所不同。但其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扫除封建障碍,发展资本主义。法国大革命有过高潮,也有过低潮,还有过反复,其中也有始终不变的东西,这就是发展资本主义,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历史上个人、集团、政党进行分析,主要是根据他们的思想、观点、政策和行动来判断他们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而不能仅以他们的出身、门第判断其阶级属性。康有为、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领袖,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主要是因为康、梁在维新变法运动中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倡导建立君主立宪政权,这些主张反映了正在成长中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如果以康、梁的出身,康、梁的身份去判断,则只能将他们划入封建地主圈子,就无从分析他们的历史作用了。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工党开始执政。如何判断工党的阶级属性呢?同样应以他们在执政时期的政策来判断。工党不管其名称如何,最初的口号如何,在其执政后,保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发展资产阶级国家权利,镇压无产阶级的斗争等都表明工党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政党。

正如上面所举英国工党一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权的阶级基础是垄断资产阶级,支持英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不论统治者出身于什么阶级、阶层,都只能从资本主义经济水平出发,为这个经济服务。在资本主义经济尚有强大生命力之时,无产阶级是不可能取资产阶级而代之,成为新的统治阶级的。

帮助学生学会从阶级分析的角度去考察历史人物言行的性质,分析历史事件的意义,是使学生清楚地认识错综复杂、尤其是剧烈变动中的社会的有效方法。

由于在历史教学中坚持以唯物史观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因而使学生在辨别、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上明显提高。今年文综试卷虽有较大的灵活性,我校学生的历史试题仍取得较高成绩。根据对29位学生答卷情况的统计,历史部分平均为86.67分。其中选择题部分第14、17、18题是运用已学过知识分析新情况的题目,学生的正确率为69%、97%、79%,第15、26、27、28题为深化课本知识的题目,学生的正确率为76%、83%、83%、76%,第16、19、21、22题学生的正确率为100%。

实践证明,以唯物史观指导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提高学生历史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天津一中)责任编辑:林屹

猜你喜欢
洋务运动唯物史观历史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从家国情怀角度再看李鸿章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浅析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浅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