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哲
当前,经济学成为我国考生争相填报的热门专业。这种热潮会持续多久,如何才能保持这种“热”状态?大概有人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在经济方面有着无限发展潜力、前景的中国,大学的经济系必将一直成为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热门学科,并且吸引大量优秀学子踏入经济学大门。但只要看看日本大学的现状,比较中日两国学生的需求之异同,就会发现那种担心和疑问不是多余的。
那么,当今日本经济学系学生们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呢?
成人时入研究生院,其需求较为明确。或者希望掌握在企业中自己所任职务有关的、必要的知识;或者希望得到一些改行所必备的新知识。无论是抱有哪种希望,其在研究生院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都十分明确,所以只要院里合理安排讲座,他们就会满意。
而进入经济系的本科生的需求是什么呢?经日本有关专家的观察、调查发现,学生们的需求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就符合现实社会的一些主题进行讨论的“事例研究法”课程的设置,另外一点则是以取得某些资格为目的的“实际业务教育”课程的安排。
首先,我们来看看“事例研究法”。那些被称为日本近代经济专家的人,有很多并不关心现实的经济问题。他们认为讨论现实的经济动向不该是学者所做的事情,学习著名经济学家所著的经济学理论那才叫经济学。对此,东京大学尖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教授野口悠纪雄曾评论说:“那些经济学者认定尽量不与现实问题产生联系的学问才是高级的学问。”可是,我们仔细想一想,这并非“经济学”,而该称之为“经济学学”,即研究谁曾说过什么、谁的理论是什么等等一些关于经济学的学问,而并非研究与实际经济相关的学问。
处于现代社会的学生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那些“古老”的理论,更需要用现代社会中的新现象、新事物作为新鲜的血液补充进来,这样才能更具活力、朝气。例如,学生希望通过因特网取得经济规划部、总务部公布的各类景气指标,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就日本商情的实际状况同老师进行讨论。还有诸如以企业有价证券报告书为基础,讨论经济方面的问题及企业前景的课程;就日本的财政赤字和现状等问题进行讨论的课程;就亚洲经济现状及美国经济的繁荣可持续的时间,以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和讨论的课程等。虽然这只是一种意向,但却显示了学生们对事例研究法的需求倾向。
当然,要设置这种课程,必须事先学习必要的经济理论。可是,如果作为分析这些情况的工具而学习的话,学生们也许不再认为它枯燥无味,不愿接受,而是乐于掌握。
学生不希望靠一种“填鸭”式的授课方式,而是希望得到用自己的头脑分析现实、学会思考方法的机会。正如一所大学教授米仓诚一郎所说的一样:“关键问题不是进了哪一所大学,而是在大学学习期间是否掌握了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另外,就是“实际业务教育”了。在日本,经济学系所开设的课程中差不多都是基础理论。换言之,其实质不是在培养实业家、商人,而是在培养不同门类的经济学家。从这点来看,增设一些实际业务教育科目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方面是会计、经营、金融、贸易等实际业务性学科及民法、商法、垄断禁止法等有关经济法的学科。增设这样的学科,不仅使学生精通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对外国相关的学科知识也要求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方面是以英语为代表的外语学科。学生所希望学到的是既能够顺利通过资格考试,又能够自由地同对方进行交流的具有实际意义的语言,而不是应付完学校的考试后就只能丢到一旁的“旮旯知识”、“应试知识”。
第三方面是通过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操作。计算机已由当初的新鲜事物转变为现今忙碌的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面对社会的要求,大学生也自然希望在校学习期间便能够掌握计算机的有关知识,而且还希望熟练地通过计算机来获取、分析、处理信息。
以上内容是依据调查得出的日本学生学习经济学科时所希望学到的知识。但改革速度似乎没能跟得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以致学生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了学生对学校教育的不信任,认为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与社会需要相差太远,最终结果便是报考经济学系的考生人数不断下降,而考试难度也不得不逐渐降低。据统计,1998年日本大学的升学考试中,经济、经营、金融、商学的报考人数比1997年减少了8.6万人,减幅达10.4%。
这种情况与目前的中国正好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经济改革方兴未艾,经济浪潮席卷着中国,无限潜力等待人们去挖掘,这便使得经济学系一跃成为热门学科。可是,透过这些表面的热,我们似乎应该使头脑冷静下来想一想,这种热能不能够持续很久?中国的经济学系在未来会不会不出现与今日日本同样的局面?有人或许认为是杞人忧天,因为中国正在开始实施教育改革。但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方式、方法,是否能够通过教育改革迅速得到改善呢?其实,日本学生的需求不正是不远的将来我们中国学生所要提出的要求吗?因为中国也是个极为重视理论教育的国家,学生们虽有着极深厚的理论功底,但在动手、实践方面却很欠缺,要解决这样一些问题,恐怕真要进行一场全面的、彻底的教育改革才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使学生有良好理论基础的同时,对当前问题能够灵活地运用理论进行分析、解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且,这场教育改革要有速度、有效率,事实告诉我们,一些新的政策、方针制定之后,实施中就必须果断、雷厉风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长春130012)
责任编辑:袁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