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琳
一、高等教育价值观:大学理念的“轴心”
“理念”(idea)一词是近年来才在中国频繁使用的,它最初由哲学领域迁移、扩展到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未来学等领域。简单而言,“理念”就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的认识、理想和观念体系。大学理念,就是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审视)、理想追求及所持有的教育观念或哲学(理论)观点。由于国家的意识形态、时代、大学类型、研究者不同,所提出的大学理念也各不相同。根据本研究的需要,笔者以时代进步为主线,主要聚焦于西方的大学理念,从经典大学理念与现代大学理念两类来分析。
价值观是价值即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在主体观念上的反映。不同时代、不同角度、不同主体对价值有着不同的取向,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观是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由于高等教育同时与个人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发生关系,具有个体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即价值的多样性,因此,不同主体对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不同,就形成了价值观的多样性。不过,人们在对高等教育价值的认识与评价中,主要还是关注个人、文化、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高等教育价值主要在于个人、还是在于文化或在于社会作为分界,形成了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文化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和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这三种价值观关注重点各不相同: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所关注的是促进个人知识与理智的发展,使之达到个性之完善;文化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关注的是文化传承、知识创新、学术探求和科学研究;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关注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侧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笔者根据高等教育服务于人或服务于人以外的客体的两分法,可以将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再进一步抽象,分为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和工具主义的价值观。高等教育工具主义的价值观的实质,在于高等教育的价值是促进人或人类以及高等教育主体之外的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此时,人和高等教育自身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工具;人的主体性受到压抑而得不到充分的弘扬。高等教育人文主义价值观,其实质在于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是帮助人或人类从各种身外之物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与人格健全,并由此而主动适应和促进入、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即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主体性的保护和张扬是国家、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最终有助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的实现。因此,以上所说的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应属于人文主义价值观;文化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观主要属于工具主义的价值观。从大学理念来考察,人文主义价值观和工具主义价值观,两者此消彼长,呈螺旋式上升发展,但总的趋势是工具主义价值观逐渐向人文主义价值观转变和发展,且后者将取代前者。
高等教育价值观是大学理念的“轴心”,大学理念是以高等教育价值观为转移的。高等教育工具主义的价值观,是传统农业社会和传统工业社会的价值观。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高等教育主要是为了“生产生产工具”,即培养作为生产工具的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高等教育需要更关心作为受教育者主体的人的发展,因而有人提出“大学应当培养作为人的人”。与工具主义价值观相适应,大学的职能都是围绕实现高等教育的工具主义价值而展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大学及其理念大多是高等教育工具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二、经典大学理念及其价值取向考察
大学理念是随着大学的产生而形成,并随着大学的发展而不断成熟的。在大学理念形成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就一直作为大学理念的“轴心”,包含于大学理念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和导引着有关大学的理论和实践。
(一)古希腊、罗马大学理念与工具主义的价值取向
古希腊、罗马时期高等教育具有代表性的大学是亚历山大里亚学院和雅典大学;在此期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高等教育理念在西方大学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史中扮演了奠基者的角色。柏拉图认为,理智是一个人灵魂中最高尚的部分,对理智灵魂的培养是教育活动最重要的任务,需要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而此时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具有理智和智慧的国家统治者。可见,柏拉图的教育理念中体现了浓厚的工具主义价值观。作为柏拉图学生的亚里士多德所倡导的教育是发展学生理性的“博雅教育”,也把培养理性作为高等教育的宗旨,还提出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性和国家办学的理念,同样表明了他的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这可以归于一种典型的工具主义价值观。
(二)中世纪大学理念与工具主义的价值取向
中世纪的大学作为教师与学生的行会组织,在与教会和世俗的斗争中争取着自身的权益和保护,也逐渐明确了自身的特性、责任和义务。大学理念最突出地表现在对知识发展和对无功利学术目的的追求上。值得注意的是,在中世纪的大学理念中,对人的完善发展尤其是精神发展追求基本没有体现,这是整个中世纪的文化传统决定的。因为当时的文化是宗教文化,人的自我意识还没有觉醒。因此,在中世纪,大学理念中所包含的价值观是一种工具主义的价值观。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理念与以工具主义为主向以人文主义为主价值取向的转变
文艺复兴运动使整个欧洲进入到“理性的觉醒时代”,文艺复兴运动倡导的人文主义精神其实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在教育领域;一批人文主义者在批判经院主义教育毒害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确立了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社会、政治、文化和商业等领域的资产阶级活动家的教育目标,推行了反映科学成果、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教育内容,采取具有直观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在这一人文主义教育观的指导下,大学理念及办学机制也在逐渐变化。这种大学理念的转变,反映了由中世纪时期以工具主义为主体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已逐步转变为以人文主义为主体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四)近代大学理念与以人文主义为主导的价值取向
19世纪的经典大学理念基本体现了大学的理想和追求,所以其精髓仍然存在于今天大学的理念之中。对经典大学理念的形成作出巨大贡献的是洪堡和纽曼,他们的思想成为经典大学理念的主体。19世纪初,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洪堡的大学理念的着眼点是科学,他倡导的大学教育必须坚持的三条办学原则构成了其大学理念的核心内容:第一,独立、自由、合作相统一的原则;第二,“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原则;第三,科学统一的原则q基于这些办学原则,洪堡确立了“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的理念。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学理念”,对以后的大学产生深远影响。洪堡提出的这些大学理念在世界各国大学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广泛的推行,使大学由过去单纯的教学职能转向教学(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两大职能。然而,德国模式的大学所崇尚的是纯理论的基础研究,特别是哲学思维的训练,它仍然是一个相对远离社会的象牙塔。人文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在洪堡的大学
理念中占主导地位。继洪堡之后,纽曼对大学理念从理论上进行系统论述,著有(大学的理念)o纽曼的大学理念是从古典人文学科着眼来阐明的。第一,大学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智,而自然科学由于其知识的狭隘和专门性,难以适应这种需要。相反,古典人文学科却具有较强的人文价值,有利于理智的培养。第二,知识本身就是教育的全部目的,因此,尽管古典人文学科不像某些专门学科一样,能够给学生以功利价值和实用价值,但它能够使人得到一种“自由教育”,而这种自由教育所要给予学生的正是不以任何功利为目的的教育,它是一种精神的教育。纽曼和洪堡之所以基于不同的知识来阐述大学的目的、任务和追求,是受其所处时代的影响。但他们都认为大学不应该为某种实用目的而设,它的任务是促进人的精神的发展。这种理念突显出了古典大学理念中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的精髓。
美国的高等教育最初是完全承袭了英国传统模式。但南北战争后,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也迎来了高等教育的革命。1862年美国颁布《莫雷尔法》,开设了大量的“赠地学院”。在众多的“赠地学院”中,以康乃尔大学校长安德鲁·怀特提出的“通用课程”和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提出的“威斯康星思想”最为著名。前者的信条是“让任何人获得任何学科的教育”,体现了高等教育价值的人文性;后者认为“大学要忠实地为社会需要服务”,创立了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第三职能,高等教育价值的工具性得到了彰扬。由于经济和科技的持续发展,传统的大学也无法再固守在象牙塔中,必须不断寻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途径。担任哈佛大学校长长达40年的艾略特对哈佛大学进行的改革就是一个范例。在改革中,他把“发展广博而高深的学术”作为目标,把学术自由作为立校之本,使得新型的美国大学既“植根于美国社会和政治传统”,又体现了“高尚目的和崇高理想”。19世纪美国大学的理念,对个体来说,包含了促进其精神和理智发展的价值观;对社会来说,是希望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至此,高等教育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和工具主义价值观得到了较完整的结合,但功利主义价值观仍占据主导地位。
可见,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大学理念,不同的大学理念由不同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所主导。就整个经典大学理念及其“主轴”而言,高等教育的工具主义价值取向和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始终是一对难解难分的矛盾。但自大学设立之时始,大学理念就体现出对实用目的和工具目的的强烈抵制而不断向人文主义价值观趋近。
三、现代大学理念及大学发展
人类进入20世纪,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改变。大学已经走出了象牙塔,步入社会生活中。大学的这种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和经济的合力所致。尤其是二战后的冷战和国家间的竞争,使得大学对国家和民族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强化。在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大学所提供的科学和技术,大学在经济竞争中的作用也日益增强。因此,社会对大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需要确立新的大学理念。
20世纪的大学中,经典大学理念得到了发扬,并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但是更为突出的是,产生了许多全新的大学新理念,如创新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面向社会理念、国际化理念、终身教育理念等等。这些现代大学新理念不再是单一的工具主义价值观在起决定作用,而是在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全面考虑到个体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以人文主义价值观为“轴心”、占主导的新大学理念。这些理念具有宏观性、人文性、前瞻性、自觉性等特征,是伴随时代进步和社会需要应运而生的。
下面针对高等教育的本质观和发展观谈两条理念,并展望大学的发展。
(一)创新教育理念
21世纪将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世纪。如何根据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发展、新要求,培养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型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大学探讨的共同课题和面临的基本任务。面对知识经济提出的严峻挑战,大学教育必须进行重新定位。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地位和作用将发生重大变化。作为知识生产的主体,大学不仅要一般地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更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及追求知识创新。未来的大学将凭借自己拥有的雄厚的科技、人才、知识、信息等优势,成为高新科技的辐射源、知识创新的策源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依托,将成为社会的中心。知识经济以“创新”为灵魂,大学教育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应以“创新”为首要理念。因此,从本质观上说,大学要确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大学只有培养使人的潜能和智慧得到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并实施“知识创新”,才能适应并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它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最终归宿。而欲达此目的,大学自身必须率先改革与创新。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迄今为止人类对社会发展认识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它既尊重人的权利,也尊重自然的权利,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1994年3月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指出“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把人的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o 1998年10月5日至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并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宣言》第一条开宗明义;“我们重申,应保持,加强和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和重要作用,特别是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使命。”这是贯穿整个报告的一条主线,也是21世纪世界各国共同的大学理念;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本学理念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大学教育如何与社会大系统相适应,以有力地推动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大学教育如何乘借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动力和机遇,有效地使自身获得可持续发展。大学教育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条是大学在新的时代、新的要求下进行新的价值定位,确立新的教育职责,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职能。首先,大学要真正使知识服务于当代,造福于后世,就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才。其次,大学应自觉担负起向社会各界群众普及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知识的义务和职责,引导他们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强他们支持与维护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的自觉性,优化自然生态环境,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再次,大学还要利用雄厚的学术力量和学科优势,通过知识传播(教学)、知识创新(科研)和知识应用(产业)这一综合载体,大力开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工作,主动为政府部门和有关职能机构提供有关的专业知识,推动国家的文化、社会与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依据现代大学理念,尤其是创新教育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原则和特征,未来大学的发展应主要注重如下几个方面:(1)要与整个社会乃至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相衔接、相协调并不断优化结构,共同发展。(2)应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公平地接受教育;得到全面的、持续的发展;要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3)要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建设,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引导大学生去理解和把握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追求人的健全和完善,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厚的精神财富。(4)为人们接受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各种机会,注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鼓励终身学习和终身接受教育,促进全社会成员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5)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课程的不断调整与优化及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使教学内容与课程结构充分体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从而构建起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培养。
作者系:广西大学教务处副研究员(南宁530004)
责任编辑: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