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尚武村”现象

2000-06-13 13:10赵卫明何超群
精武 2000年10期
关键词:练武长海武林

赵卫明 王 蕾 何超群

今年夏天,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推出的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给本已炙热难耐的酷暑又加了一把火。不敢落后的媒体,自然又忙碌着搜罗与这场轰轰烈烈农民起义有关的方方面面遗闻轶事,使意犹未尽的受众再过把瘾。在这样的背景下,曾经名震江浙的“尚武村”——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泉畈和花明泉两个山村,像文物一样被发掘出来。因为从这里走出过一支太平天国后期曾经威震浙东的农民劲旅,特别是他们的首领何文庆,慈溪一役击毙洋枪队头目、美国流氓华尔,被写进了历史教科书。刀光剑影的山村,一时间风风火火“闯”进了报纸、电视。

经此传播,昔日的“尚武村”声名大振,吸引了不少人来此探秘、拜师、学艺。不久前,我们探访“尚武村”时得知,在我们之前,新昌有位母亲领着儿子、肩负行李铺盖慕名而来。然而结果令人失望,村民们坦诚相告,村头地角众人练拳弄棒热热闹闹的画面、镜头,都是好心的记者们一手导演出来的,尽管率真的山里人很不情愿,也不太领情被“请”进媒体去“炒作”。与媒体报道相比,两者反差的确十分强烈。外地的暑期武术班据说办火了,而这里上过电视、拍进照片的十八般兵器,却静静地肃立在刀枪架上,成了一种摆设,手一摸就是一层灰尘。未经交手就让俄国大力士俯首认输的武术大师何长海当年用过的一对石铃,如今沦落为农妇晾衣架的基石。透过“尚武村”迅速衰落的表层,让人感慨的是武术界目前景况的困惑,以及尚武精神不知不觉间的衰落。

在民族的诸多文化形态中,武术不像琴棋书画、诗文金石那样高雅精致,它更多反映出社会底层人民的性格气质。泉畈村、花明泉村所在就是一个十分奇特的地方。世代在此繁衍生息的村民,同宗同祖,逐渐衍变成为两个村落。封闭、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辛单调的劳动养就了生性耿直、体格魁伟的山民,中国武术在此生根开花几百年也就变成顺理成章的事了。几百年里,泉畈、花明泉村民在劳作之余经常切磋武艺,共揣武学,村中习武之风经久不衰。弄拳舞棒使庄稼汉的体魄更加强健,平时除暴安良保护乡里,在危机深重、国难当头的时候,诞生过不少侠骨义胆的传奇人物,弘扬了尚武精神,成为武林楷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泉畈村采访时,全村老小都能讲几个关于太平天国名将何文庆的故事,他们村里为出了这样的豪杰感到骄傲。据说何文庆举事起兵前的武功已经十分了得,有一次,嵊县有一名武术高手扮成要饭的上门寻衅。何文庆知道来者不善,也不去点破,交接间只出一手就将对方弹出几丈之外,嵊县武师当即揖手认输。于是,一首“诸暨何文庆,眼睛像铜铃,眉毛像杆秤,起腿八百斤”的民谣在武林传扬开来。事隔半世纪后,与泉畈村毗邻的花明泉村出了一位声名显赫的武术大师何长海。民国24年,一俄国大力士在杭州摆下擂台,口出狂言要遍打“东亚病夫”,农民何长海闻讯后连夜赶到杭州。开战前,何长海在众人的欢呼声中,用牙齿将停放在擂台边的轿车尾部凌空衔起,吓得俄国大力士连忙挂起免战牌,大长了国人的志气。为弘扬中华武术,何长海后任浙江国术馆教练,以毕生的精力自创“武林活拳”三路,留传后世。八十年代轰动一时的电影《武林志》的主人公原形就是被武术界推为何赵拳师的何长海。在新中国刚建立的五十年代,泉畈村和花明泉村的农民武术队员,在金华举行的比武擂台赛中也夺过魁。

伴随着意志的漫长苦练,山民们的灵魂也得到淬炼,打造出一代代铮铮铁骨、大义凛然的铁血男儿。穿行在“尚武村”一座座烈士纪念碑前,我们强烈感受着尚武带来的这种地域群体性格的奇特和魅力。

武林中有“物壮则老”之说,经历过漫长辉煌的“尚武村”也进入了这个循环,出现了旷日持久的断层。诸暨市武术协会元老、花明泉武术协会会长何培元老人忧心忡忡地告诉我们,八十年代影视武打片掀起的武术龙卷风,曾给“尚武村”带来过一段短暂的习武热潮,但很快就冷寂下来。村中会武术的如今不是归隐道山,就是年老体衰,再也找不出一个像样的教练来。年轻的则无心习武,只满足于学几个套路,碰上“节会”时表演一番。老人痛心地说,看样子延续了几代人的尚武之风,就要在这一代失传了!

村中的一条旧弄堂里,数名花明泉学童人手一把几乎可以乱真的仿真枪,正在玩从影视上学来的枪战游戏,被我们拦住参加了一场关于武术的讨论。小家伙们七嘴八舌说开了:

“我们爷爷练的拳术一点都没劲,慢腾腾的,全没有电影电视上的过瘾,那些会武术的飞檐走壁多带劲!”

“是呀,要是练了武术能飞来飞去,成为无敌高手该有多好。”

“有什么好,武术练得再好,也打不过手枪机枪,哒哒哒一下子,保证全完!”

学者们有过担忧,武术本身是从远古的神话传说中受到启发的文化活动,古往今来,人们的精神兴趣很容易流于荒诞奇幻的一面。可惜的是,如今已到了不可自拔的程度,借助胶片磁盘和数码等现代高科技,表现武术的影视作品正在制造一个个上天入地、奇功无敌的光怪陆离神话,使得古老的武术变得半神半巫。由此带来的后果已从天真无邪的儿童身上直接反映出来。无端被神化的武术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以后,人们忘记了它强身健体的本质和文化的属性,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吃不着葡萄就说酸的“酸葡萄心理”。冷兵器时代的产物放到电子时代,它不堪一击的另一个极端也就这样产生了。

接着,来找孩子们回家做作业的父母们,正好被我们“逮”住参加讨论。他们掩掩遮遮的意见是,练武强身总是好事,只不过现在孩子的课业负担实在重,实在舍不得多吃苦。一说到练武要吃的苦头,父母们把头摇得像拨浪鼓,态度十分坚决。

我们中国,大事几乎都有“从娃娃抓起”的打算。“尚武村”里上了年纪的人一致认为,练武的事必须从娃娃抓起。“童子学艺正当时,成人习武艺不精”已成为武林千古定论。练武之路十分艰辛,决非三年五载就能走完。在成长中,还必须经受种种磨难和考验,要经得住寂寞,习惯于孤独和内省。然而,练武最起码的吃苦和毅力要求,恰恰是“尚武村”下一代最为缺乏的东西。

“在未来的全球挑战中,我最担心下一代在不能吃苦、缺乏毅力上输给对手。”回乡离休干部陈钦甫是个关心下一代的热心人,为培养孩子们的吃苦精神,在各镇学校作过多场专题报告,他坦承自己在这方面的努力收获不大。老陈是从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看到十多岁的少年还要父母接送、山里娃娇贵得吃不惯粗菜淡饭,心里特别不好受。他苦口婆心地唠叨: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小河中练不出闯海水手!

但是,已经为人父为人母的山里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反正中国的武术在世界上顶呱呱叫得响,国家也不稀罕穷山沟节衣缩食、吃苦耐劳培养几棵苗子。

关注武林现状的老人们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就中国武术界的现实而言,走向世界恐怕眼下底气还不足,尤其是海外华裔武术家看得更准确,对大陆武术界的景况早就颇有微词。特别是在近年间,在家门口举行的多次国际擂台赛中,我们的选手被洋人一拳击倒的情况屡有出现。报喜不报忧,一直使国人沾沾自喜于国术,以为自己天下第一。

武林兴衰,匹夫有责,更何况这是块有着深厚积淀和悠久尚武传统的地方。说起这事,“尚武村”里的老人们就有些激动起来,他们既为自己廉颇老矣而长叹,又为后继乏人扼腕。看得出这些老人走路生风,目若朗星,身板骨挺拔又结实,是他们青少年时期练武挣下的本钱。曾有人对50名拳师作过调查,他们的平均寿命要高出全国水平的20%,其中两人达到108岁,成为一代寿星。强身健体的好处,从中可见一斑。作为阅尽人间沧桑的过来人,老人们对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坏人逞威、无人敢挺身而出的怪现象感到忿忿不平。他们诊断的结果是,国民在精神上的“缺钙”,导致心虚骨软的“懦弱症”,良药之一是要加强全民健身练就好身手。“对付坏人坏事,有时还得靠拳脚论理;要迎接世界挑战,还得依靠实力,吹牛挡不住人家的大拳头!”老人们对现在个别媒体在武术报道中兑水作假、神化中国武功、误导视听的做法深恶痛绝,呼吁记者多些社会责任感,关注武术界的现实和困惑,正视面对世界的严峻形势。

古人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武术有几千年历史,但现在似乎沉睡不醒。我们在“尚武村”采访的一个强烈感受是,尚武精神悄然衰落,后继乏人明显凸现,不正是武术界境况的一个折射么?凡此种种,使我不得不重复一位学者的大声疾呼:“目前,中国武术至少还部分沉睡在历史的长梦之中,而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搏击界的挑战,又使它陷入了巨大的困惑……如果说中国武术界已经到了发展的关键时候,那也并不夸张。”□

编后语:中华五千年沧桑历史,造就了武术文化。武术虽然是我们的国粹,却在人类文明飞速发展之时放慢了脚步,甚至难以跟上时代的节奏。

挽救文化遗产,使武术重现新颜,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武术兴亡”对每一个武者,每一个爱国志士意味着什么?读过此文,您是否感觉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希望此文能使更多关注武术的朋友警醒,参与到促进武术发展的行动中来;更希望“娃娃”们能喜武、习武,因为他们将创造武术的未来。

猜你喜欢
练武长海武林
施氏和孟氏
练武可治愈青少年弱视的发现
为让女儿坚强,我差点犯大错
考眼力
叮铃铃,叮铃铃
我喜欢
吹牛的衙役
组字画
画谜
请你当副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