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素娥
(空军454医院理疗科,南京210002)
摘要腕踝针加药物治疗中晚期癌症疼痛患者34例,与单纯药物组31例比较。结果腕踝针加药物组有效率91.3%,药物组54.8%,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主题词肿瘤/针灸疗法疼痛/针灸疗法腕踝针
中晚期肿瘤病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采用腕踝针治疗有较好的止痛作用并可减少止痛药物的用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临床确诊的中晚期肿瘤病人伴有疼痛者65例,其中肺癌6例、肝癌27例、胃癌13例、贲门癌10例、结肠癌4例、膀胱癌2例、淋巴癌转移2例、腰横纹肌肉瘤1例。随机分为2组:药物组31例,男28例,女3例;年龄32~68岁。Ⅱ级疼痛23例,Ⅲ级疼痛8例。腕踝针加药物组34例,男31例,女3例;年龄24~76岁。Ⅱ级疼痛25例,Ⅲ级疼痛9例。
疼痛分级如下。Ⅰ级:轻度疼痛,可耐受,不影响日常生活及睡眠。Ⅱ级:疼痛较重,影响日常生活及睡眠,需弱阿片类止痛药加辅助药。Ⅲ级:疼痛持续、强烈,强迫体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需强阿片类止痛药加辅助药。
2治疗方法
药物组:Ⅱ级疼痛者使用弱阿片类止痛药加辅助药;Ⅲ级疼痛使用强阿片类止痛药加辅助药。
腕踝针加药物组:药物使用方法同上,加腕踝针。依患者疼痛部位分区,分别选取与疼痛部位相应的同一区的进针点:背部疼痛者取上和下;腹部疼痛者取上1,2和下1,2区;胁肋部疼痛者取上3,4和下3,4。常规消毒皮肤,用30号1.5寸不锈钢针,针尖指向疼痛部位,与皮肤呈15°角,刺入皮下后平行进针,针体留出皮肤1 cm,以局部无酸、麻、痛、胀感为佳。用75%酒精棉盖针眼处,用胶布固定好针柄、针体。每日观察1次,若无不适继续留针,一般可留24~72小时,10天一疗程。两疗程后统计疗效。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显效: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可停用止痛药物。有效:疼痛减轻,减少止痛药物用量。无效:疼痛症状无改善,仍使用止痛药物。
3.2结果
药物组31例中,显效4例占12.9%,有效13例占41.9%,无效14例占45.2%;Ⅱ级疼痛23例中,显效4例占17.4%,有效13例占56.5%,无效6例占26.1%;Ⅲ级疼痛8例全部无效。腕踝针加药物组34例中,显效7例占20.6%,有效24例占70.6%,无效3例占8.8%;Ⅱ级疼痛25例中,显效6例占24.0%,有效19例占76.0%;Ⅲ级疼痛9例中,显效1例、有效5例、无效3例。两组疗效对比χ2=8.031, 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见表1。
4讨论
癌症疼痛的生理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普遍认为骨、软组织、淋巴管、血管、神经及内脏通过机械性(肿瘤压迫)或化学性(骨转移)刺激,激活及致敏化学感受器和机械感受器,发生一系列神经药理及神经生理的变化,导致间歇性或持续性疼痛,止痛药物是控制这种疼痛的首选方法[1]。在晚期癌痛病人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有时尽管提高了止痛药物的剂量,但患者仍继续感到剧痛并伴有焦虑、恼怒、精神压抑等症状。采用腕踝针治疗可改善上述诸症。常规服用止痛药物的患者可酌情停用或减少止痛药物的用量(腕踝针加药物组34例中,第1次留针3天后停用止痛药者7例,减少止痛药用量者16例,第2次留针后减少止痛药用量者6例)。腕踝针的止痛机理可能是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提高了机体痛阈,其止痛效应以留针后24~48小时接近峰值[2]。腕踝针具有操作方便、无副作用、痛苦小的优点,患者易接受,可作为癌痛患者的常规治疗手段,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5参考文献
1李树婷译.世界卫生组织编.癌症疼痛的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4
2符中华,等.腕踝针大鼠实验方法及其对痛阈的影响.江苏中医,1997;2:30
(收稿日期:19990416,赵昕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