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萍 张 煜 马志民 李祥炜
(淄博市中医院肾内科,山东255300;1南京中医药大学)
摘要用自制中药饼在大椎、命门、肾俞、脾俞、中脘、中极、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上做隔药灸治疗慢性肾衰血透28例,并与西医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4%,对照组为6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说明隔药灸结合透析治疗,能增强慢性肾衰患者体质,改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能减轻由于长期透析出现的透析后综合征,提高透析疗效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主题词间接灸血液透析肾功能衰竭慢性/中西医结合疗法
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CRF)是一组综合征,是由于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晚期肾功能减退引起的。临床表现为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以及由于毒素贮留引起的一系列全身中毒症状。由于肾功能衰竭是由多年病变逐步发展的,故多为不可逆的,预后差。在肾功能减退的同时,机体产生了适应性,但这种适应性是有限度的,当肾功能受损超过50%时,则可出现一系列的全身中毒症状和生化指标的变化[1]。肾脏移植手术和血液净化技术的开展,给CRF患者带来了生存的希望,但由于其改善肾功能、缓解临床症状疗效不很明显,广大的CRF患者仍将希望寄托于内科非透析治疗。目前临床上对CRF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积极寻求CRF的治疗方法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笔者采用隔药灸结合血液透析的方法治疗本病,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
68例病人均为慢性肾衰血透(每周2次,每次4~5小时)住院患者,病程为3~20年不等。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男14例,女14例;平均年龄47岁。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45岁。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及伴有全身性症状等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
按照1987年9月全国中医肾衰研讨会所定标准[2],本组68例均为脾肾气虚或脾肾阳虚型,均有不同程度神疲乏力、食少纳呆、面色白、腰膝酸软等,部分病人有恶心、厌食、浮肿、皮肤瘙痒等临床表现。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取补肾健脾、温肾壮阳、活血化瘀中药附子、肉桂、黄芪、当归、补骨脂、仙茅、生大黄、地龙等药加工成粉,每只药饼含药粉2.5 g,加黄酒3 g调拌成厚糊状,用药饼模具按压成直径2.3 cm、厚度0.5 cm大小。取穴分为两组:①大椎、命门、肾俞、脾俞,②中脘、中极、足三里、三阴交。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次,每次每穴灸2壮,12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共灸6个疗程。治疗期间不使用西药。
2.2对照组
采取西医对症治疗,如纠正电解质紊乱、控制血压等。
治疗期间两组病例按时血透,注意患者精神调理,适当限制蛋白质、水、钠摄入。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
根据全国中医肾衰研讨会通过的疗效判定标准[2]。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肾功能提高一级。有效:症状基本消失,肾功能提高不到一级。稳定:症状减轻,肾功能无变化。无效:症状加重,肾功能变坏。
3.2治疗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见表2。
灸治前大部分患者都有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食少纳呆、夜寐欠安等情况,治疗后普遍反映腰部温暖舒适,腰膝酸软消失或减轻,食欲增加,失眠乏力等现象均有明显改善,部分患者尿量增加。
(3)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的变化比较,见表3。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血清肌酐均有降低,但治疗组降低更加明显。血清尿素氮治疗组下降明显,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而对照组变化不大。
4讨论祖国医学认为,脾主运化,有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的功能;肾主水,主管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并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如果脾阳运化失司,肾阳气化不利,则会导致水液代谢失常,从而出现各种病变。正如《诸病源候论》所云:"水病无不由脾肾虚所为,脾肾虚则水妄行,盈满皮肤而令周身肿满。"《医宗必读》亦云:"肾本水脏,元阳寓焉。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利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则阴不从阳而精化为水,故水肿之证,多属火衰也。"
祖国医学中虽无"慢性肾功能衰竭"一词,但在大量记载关格、水肿、癃闭等病候的文献中可找到类似于本病的描述。一般认为,本病是由于多种疾病久治不愈,导致肾的气化功能受损,渐至脾肾衰败,湿浊稽留,浊邪壅塞三焦,气机升降失常,瘀血内停所致。辨证以脾肾阳虚为本,湿浊内盛为标,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以温补肾脾、降浊化瘀为主。
《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说明灸法实质是用其火热的特性,来刺激加强人体的功能,即加强阳气的作用,所以艾灸可以温经散寒、扶阳固脱,对以脾肾阳虚为主要病机的慢性肾衰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治疗时,选取大椎、命门、肾俞、脾俞、中脘、中极、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大椎为三阳督脉之会,有总督诸阳作用,能鼓舞人体的阳气。命门穴在十四椎节下间,是壮阳之效穴,肾主水、主骨生髓,肾俞为肾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脾主运化,脾肾阳虚,当取脾俞、肾俞。中脘为十二募中的胃募穴、八会中的腑会穴;中极为膀胱募穴。滑伯仁《难经本义》有"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之说,说明脏腑之气与俞募穴相互贯通。足三里是足阳明经的合穴,是强壮之要穴,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会穴,能调补足三阴,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水肿及小便不利。总之,诸穴相伍,可以温肾壮阳,健脾化湿,通利三焦水道,助气化而泄水浊,并得诸穴之强壮作用,增加抗病能力,从而取得一定疗效。
患者经血透治疗后,虽然肌酐、尿素氮含量会有所下降,但神疲乏力、面色白、腰酸乏力等症状改善不明显,而艾灸能调节机体的全身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患者艾灸结合血透治疗后肌酐含量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说明艾灸在改善慢性肾衰患者的全身状况同时肾功能亦能得到明显改善。在治疗中还发现许多病人主诉24小时尿量有不同程度增加,说明艾灸结合透析疗法可以增强存留的肾单位的代偿机能,增加肾小球滤过率,使肾脏排泄能力加强。这样对渗透物质的清除率也会大幅度增加。
综上所述,隔药灸结合透析治疗,能增强慢性肾衰患者体质,改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能减轻由于长期透析出现的透析后综合征,提高透析疗效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5参考文献
1王叔咸,吴阶平.肾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737
2刘宏伟.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和疗效判定标准.中医药信息,1991;(2):27
(收稿日期:1999-04-22,成平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