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问世间“鬼”为何物,直教人趋之若鹜?自从有电影以来,“鬼”的故事已成了一大卖座噱头;生老病死、爱恨交织的不但有人,还有“鬼”。因而,除了爱情与战争外,“鬼”是电影的第三个永恒主题。近两年来,随着《鬼眼》在欧美影坛大卖,《午夜凶铃》系列走俏日本、港台各地,蛰伏了数年之久的“鬼”片热潮又再度复兴了!
说到香港鬼片,也许看过的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各种各样的形象:或是身穿清朝官员服的青面獠牙的“僵尸鬼”,或是幽默逗笑、心地善良的开心鬼,或是白衣飘飘、艳美绝伦的倩女幽魂,或是……是的,不管你喜欢与否,鬼片已和其他港片一样,在香港影视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香港鬼片由来
在香港制作的第一部鬼片是梁少坡导演的短片《瓦盘伸冤》(1909),香港第一部有真鬼出现的电影是1938年杨工良导演的《午夜僵尸》,因此杨工良被冠以香港恐怖片鼻祖的雅号。
而香港第一个鬼片高峰期是1939年,当年有15部鬼片出现,一时香港影坛上鬼影幢幢,这种现象受到社会舆论的攻击,一些“进步”影人也要与拍鬼片的人划清界线。接下来的鬼怪片明显地出现分歧,在时装片出现的鬼怪都不是真鬼,惊扰人们一番以后总是以人扮鬼或者南柯一梦来否定鬼狐的存在。但真鬼却可以出现在古装片中,例如余丽珍演“无头东宫”无需藏头露尾,叫人看了只觉数日阴魂不散。
只有古装鬼没有时装鬼
60年代的鬼片乏善足陈,严格地说只有《倩女幽魂》(1960)可称得上是代表作。此片的成功有赖于导演李翰祥的文学修养,他把影片拍得古雅而有意境,超越了一般鬼片的水准。这一时期相对而言较为出色的时装鬼片是《回魂夜》(1962)和《疯妇》(1964),前者将冤魂出现说成是杀妻阴谋,后者则借女鬼来批判封建社会重男轻女。
《驱魔人》影响70年代“鬼风”
70年代出现了《驱魔人》(TheExorcist)与《凶兆》(TheOmen)两部出色的外国鬼片,香港电影也因此掀起一片“鬼”风。整个70年代的鬼片仍然不多,且大多是抄袭《驱魔人》的跟风之作,其中以《阴阳界》(1974)与《疯劫》(1979)最为出色。《阴阳界》根据民间传奇改编,共分3个故事,其中《柳天素》一节在惊吓之余吸纳了中国民间故事的神秘色彩,超凡脱俗。而《疯劫》则以假乱真,虽无真鬼却拍出如鬼魅存在的恐怖感。
这一时期的鬼片值得一提的是邵氏与英国咸马公司合作的《七金尸》,将英国僵尸与湘西赶尸的传说融为一体,虽不算上乘之作,但却颇为特别。这个年代的观众比以前开明,对银幕上的鬼怪持较为宽容的态度,不像以前那样对鬼片“群起而攻之”。
80年代成主流
鬼片是80年代香港电影的主流。电影工作者发挥了他们的最高想象力,出人意料地将鬼怪片与喜剧、武打、惊吓、色情自由组合。这个年代的鬼片有了多元化发展,出现不同题材,类型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7大类:
(一)鬼魂报复式。这是最传统的一种鬼片。《撞到正》(1980)、《凶榜》(1981)、《撞邪先生》(1988)、《猛鬼舞》(1989)写的都是魔鬼复仇,不同的只是有些是恶鬼害好人,或者好鬼向害死他(她)的坏人报复。
(二)人鬼情。刻画人鬼情的鬼片可分为爱情与友情两类。描写爱情的代表作当属林岭东的《阴阳错》(1983)与程小东的《倩女幽魂》(1987)。《阴阳错》可以说是《倩女幽魂》的现代版,其凄美迷人之处不下于原著。《倩女幽魂》可称动静皆宜,动处活泼奔驰,静处温婉秀丽。
刻画人鬼之间友情的有《开心鬼》(1984)、《僵尸家族》(1986)、《踢到宝》(1992)等。其中《开心鬼》改编自学生话剧,到1991年止共拍了5集,其制作路线以年青观众为主要对象。《踢到宝》加入了美国故事片《小鬼当家》(HomeAlone)的情节,成为真正的“小鬼当家”。
(三)开心鬼。80年代香港喜剧当道,任何片种都加入喜剧元素,鬼片又怎会例外?除《开心鬼》系列外,《小生怕怕》(1982)、《老友鬼鬼》(1985)、《双肥临门》(1988)都是令人捧腹的搞笑片,即使是《金燕子》(1987)、《驱魔警察》(1990)这些较严肃的鬼片也会加上一两个插科打诨的角色,给影片添加喜剧色彩。
(四)鬼打鬼。洪金宝以《鬼打鬼》和《人吓人》开创了功夫灵幻喜剧三合一的先河,袁和平的《奇门遁甲》(1982)则加入了茅山法术,而《僵尸先生》更奠定了林正英捉鬼大师的形象。
(五)艳鬼靓鬼。这里专指那些美丽的女鬼。《倩女幽魂》的王祖贤、《鬼新娘》(1987)中的钟楚红既有法力又有魅力,可谓艳鬼;《天官赐福》(1987)的叶童、《胭脂扣》(1988)的梅艳芳虽无法力,却心地善良,可谓好鬼;《撞到正》(1980)的刘天兰、《古屋藏娇》(1988)的利智都是既爱捣乱又喜欢捉弄人的大美女,可谓捣蛋型靓鬼。
(六)色鬼淫鬼。鬼片除以恐怖吓人外,有的也加上了色情色彩。如《聊斋艳谈》及其两部续集就是一例。
(七)轮回转世。《梦中人》(1986)、《潘金莲之前世今生》(1989)等片均以轮回转世复仇为题材。
鬼片不仅限于谈鬼
八九十年代的鬼片的构想越来越大胆创新。如王钟的《凌晨晚餐》(1987),用鬼故事来检讨颇具争议的当地法令,借鬼“讽”今,借鬼来批判现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男鬼被冷落
港产鬼片中的女鬼多以明艳脱俗的面目示人,而男鬼则大多面目可憎。不那么狰狞的男鬼屈指可数,有《人吓人》的午马、《奸人鬼》的石坚、《表哥到》的吴耀汉、《花月佳期》的吴奇隆等。
鬼片虽多精品难寻
纵观一个世纪以来香港鬼片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鬼片虽不是港产电影的主流,但其数量亦不少。然而仔细品味,这些鬼片中能称得上“精品”的几乎没有几部。
社会的高速运转使得人们时刻注意绷紧自己的神经,工作之余人们想要放松一下。让人毛骨耸然,害怕到极点,却又不舍就此中断的鬼片恰好满足了人们这方面的需求。就这一点而言,大多数香港鬼片都能做到,但既紧张、刺激,又能使观众从中得到某种启示的鬼片精品,却廖廖无几。
许多人都说香港鬼片中最有惊吓力的是《凶榜》(1981年),但始终没有出现一部像《驱魔人》这样的精品鬼片,这才是港产鬼片的遗憾。(黎春晓改编自《电影双周刊》)
《海外星云》(2000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