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渊
晶晶是个聪明的小女孩,今年上小学三年级,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可最近不知怎么回事,考试成绩明显下降。老师反映她平时上课虽然很守纪律,也能认真听讲,但让她回答问题时,总是不知所云。晶晶的家长也发现她在家做作业、复习功课时心不在焉,周围的一点点动静都会让她分心,作业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而且常常是错误百出。于是,晶晶的父母带她来到儿童保健门诊。医生询问了有关情况,并作了全身检查,未发现异常,经过进一步检查后诊断为“注意分散型多动症”。可在爸爸妈妈眼中,晶晶是个文静的孩子,怎么会得多动症呢?
多动症是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注意障碍、活动过多、行为异常和学习困难,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影响很大。研究发现,在孩子发育时期,如果神经末梢缺乏某些传递信息的物质,就会导致自我控制能力下降,当神经系统同时接受多种不同刺激时,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反应,孩子就会出现注意力涣散和无目的性地不停变换动作等多动症症状。
人的注意力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注意(有意注意),即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意志,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另一种为被动注意(无意注意),是由于客观事物吸引了观察者的注意力,他可以随意地、无需毅力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事物上。多动症患儿的注意障碍主要是主动注意能力减弱和被动注意能力相对亢进,这就是他们学习时无法集中精力,而看电视、玩游戏机时会目不转睛的主要原因。
然而,并非如“多动症”的名字那样,所有患儿都有活动过多的症状。除了“多动为主型”的患儿以活动过多为主要症状外,多动症还有以注意力涣散、“见异思迁”为主要表现的“注意分散为主型”,以及两者症状兼有的“混合型”。
一般地说,6岁左右孩子的神经系统已初步具备自制能力,至少可以独自静坐20分钟。但有的孩子思想容易开小差,一堂课中能认真听讲的时间只有10分钟甚至更短,看似安静地坐在那里,其实满脑都在想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晶晶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做作业时大部分注意力都在关心周围的动静,作业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这就是“不多动的多动症”。
想要让孩子“安分守己”,不再“多动”,除了接受专科医生的治疗外,家庭中的心理、行为矫治尤为重要。家长首先要明白孩子不是顽皮捣蛋,也不是故意拖延完成作业的时间,而是主动注意力薄弱,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因此,对孩子不能以打骂、体罚的方式教育。家长还应经常和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耐心地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督促其改正,对于孩子的优点也要及时予以表扬。
像晶晶这样的“注意分散型多动症”,还可采取一些干预措施,在尽量避免外界干扰的环境中,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书、学习,并坚持每天进行训练。经过1个月左右的训练,孩子就会养成习惯,然后逐渐延长每天的学习时间。经过二三年的严格训练,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会有明显提高。该训练对于二三岁的孩子效果尤佳,家长可以和他一起讲故事、做游戏、唱儿歌、画画等,很容易让他养成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逐步得到加强,能够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和正常孩子一样学习、生活。因此,家长只有及早发现孩子的异常举动,才能获得良好的干预效果。如果情况控制不佳,要尽快去医院就诊,必要时还需药物治疗。
大众医学2000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