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垣
肝炎防治曾陷困境
肝炎,是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流行最广泛的病种之一。长期以来,医学家们在防治肝炎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曾一度陷于困境。乙肝病毒(HBV)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内部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外部有一层外壳蛋白质,称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把一定量的HBsAg注射入人体,就会使机体产生对乙肝病毒(HBV)抗衡的抗体。机体依靠这种抗体,可以清除入侵机体内的乙肝病毒。如果在小孩出生后,按计划先后打3针乙肝疫苗,从而获得终身免疫,可免受乙型肝炎之害。过去,乙肝疫苗的产量远不能满足全国的需要。因为那时乙肝疫苗的来源,主要是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血液中分离出来的HBsAg,这种血液是不安全的,可能混有其他病原体的污染。此外,血液来源也是极有限的,使乙肝疫苗的供应犹如杯水车薪、供不应求。
目前,有一种治疗肝炎的有效药物叫干扰素,国际上批准治疗丙型肝炎的药物只有干扰素。当人或动物受到某种病毒感染时,体内会产生一种物质,它会阻止或干扰人体再次受到病毒感染,故人们把它称为干扰素。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的效能。但是,通常情况下人体内干扰素基因处于“睡眠”状态,因而血中一般测不到它。只有在发生病毒感染或受到干扰素诱导物的诱导时,人体内的干扰素基因才会“苏醒”,开始产生干扰素,但其数量微乎其微。即使经过诱导,从人血中提取1毫克干扰素,需要人血8 000毫升,其成本高得令人咋舌。有人做过计算:要获取一磅(453克)纯干扰素,其成本高达200亿美元。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讲,使用干扰素无疑犹如上天摘月,可望而不可及。
基因工程“丰功伟绩”
然而,科技发展为我们展现了新的前景,现代基因工程药物能够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大量的乙肝疫苗(HBsAg)和干扰素。为什么基因药物工程有如此大的神威?概而言之,所谓基因工程药物就是先确定对某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蛋白质,然后将控制该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基因取出来,经过一系列基因操作,最后将该基因放入可以大量生产的受体细胞(如细菌、酵母菌、动物或动物细胞、植物或植物细胞)中去,在受体细胞不断繁殖过程中,大规模生产具有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的蛋白质,即基因疫苗或药物。
以乙肝疫苗为例,像其他蛋白质一样,HBsAg的产生也受DNA调控。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可用一种“基因剪刀”将此段DNA剪裁下来,装到一个表达载体(称表达载体,是因为它可以把这段DNA的功能发挥出来)中,再把这种表达载体转移到受体细胞(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等)内,最后再通过这些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的快速繁殖,生产出大量我们所需要的HBsAg(见图)。
与血源乙肝疫苗相比,基因工程生产的乙肝疫苗,取材方便,利用的是资源丰富的大肠杆菌或酵母菌,它们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并借助于高科技手段,可以大规模生产出质量好、纯度高、免疫原性好、价格便宜的药物。1986年以后,我国开始实施新生儿到六个月龄内先后注射三次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正是基于我们有能力生产大量的乙肝疫苗。基因药物工程为预防下一代染上乙肝,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干扰素与乙肝疫苗一样,也可采用基因工程进行生产,其基本原理及操作流程及乙肝疫苗十分类似。现在要获取一磅(453克)纯干扰素,其成本不到一亿美元。所以它们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工厂”。由基因工程药物生产出来的大量干扰素,又一次挽救了广大肝炎病人。
一般地说,基因药物的副作用较小,因为它们大多数是人体内原有的物质。 但如果使用不当或剂量过大,也会产生副作用。因此,最好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
且看风景这边独好
基因工程药物的潜力是巨大的。自1973年重组技术诞生以来,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美国在这方面已遥遥领先。1982~1986年,应用基因工程生产的胰岛素(重组人胰岛素)、重组人生长激素、重组人干扰素,先后被美国食品和药品行政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现在美国已批准了56个基因药物和疫苗的产品上市。基因药物的美好前景,受到了全世界的重视。
同样,基因药物也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已在应用基础方面取得很大进展。我国现在约有200家单位共有1万余名科研和技术人员,专门从事医药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目前已成功生产了12个产品(见附表),包括上文提及的乙肝疫苗、干扰素等。国外现有的基因药物,我国目前大部分也能生产,不久还将有更多其他的基因药物投放市场。但总的来说,我国基因药物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以仿效为主,创新方面还有待突破。可以预见,在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下,将有更多更好的基因药物面世,为广大病人献上一份份厚礼。
大众医学2000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