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威·巴特列特/马 燕译
戴威·巴特列特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在卡列顿学院读完本科,后在耶鲁大学取得哲学学位。自学摄影数年后,去美国密歇根大学艺术学院继续攻读艺术,并取得艺术硕士学位。目前戴威·巴特列特是美国肯塔基摩黑德州立大学艺术系教授。他的作品展遍美国各地。
戴威·巴特列特教授制作传统的黑白摄影作品二十五年。在最近八年里,他一直从事凹版照片的制作。他的许多作品,将大自然的诗意般的圣洁的意境与凹版照片特有的质地柔和地融为了一体。
“德国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认为许多形象的意思来自下意识,它们于人的有意识进行交流,从摄影角度上看是创造并发现图像。摄影师的眼光就恰恰是通过无意识寻找图像。”——戴威·巴特列特
凹版照相是将摄影与凹雕版画制作结合的过程。通过这种过程,一幅摄影作品被转换到铜板上,然后进行蚀刻、上墨并擦干。最后再用凹雕印刷将墨印到照相纸上。
完成的作品能融和两种工艺的优点。精确的细节与丰富的色调以及精美纸章的质感可以产生美妙无比的效果。与其他过程不同的是,凹版照相将照片的轻柔的视觉透明感及它的抽象性与神秘的景象的物体相结合。
凹版照相在十九世纪广为流传。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发展,二十世纪初,这种艺术几乎被人们遗忘。尽管商业中仍在使用该技术,艺术家们几乎与此无缘。出版物中也很少有作品提及它。
直到最近,情况才有所改变。凹版摄影又激发了摄影家、版画家、画廊、评论家及大众的极大兴趣。欧洲和美国出版了好几本如何制作凹版照相的技术手册。画廊开始展出凹版照相作品;大学开始讲授凹版照相过程,研讨会也开始实行凹版照相技术。
这种兴趣的复苏与美国目前艺术家的多样化相吻合。美国艺术界的特点是接受艺术形式多样化的艺术手段和艺术改革。这也反映了人们尊重数字革命对技术产生的影响。这种态度无疑反映了西方对文化及哲学的关注
凹版照相制作过程
1、凹版照相的制作过程始于制作摄影底片(负片),根据负片再制作与最后影像同大小的正片。显现影象的负片最初是8″×10″,但是负片的大小可以从任何起点开始。
2、然后,由衬纸上的凝胶构成的凹版照相的防染剂,在重铬酸盐的溶解液中被敏化。(即使胶片等具有感光能力)在象有机玻璃这样的基底上晾干以确保它是个平面,用紫外线在正片上曝光。紫外线能使防染剂的胶凝作用增强,从而使之产生不可溶解性。
3、弄湿已曝光的防染剂,并将其用在焙了一层沥青微粒的铜制感光板上。晾干后,防染剂便在溶有较低曝光度的凝胶的热水中显影(冲洗),其结果是形象突出(轮廓鲜明)的胶凝形象。轮廊鲜明度取决于曝光度,曝光度取决于正片的厚度。
4、晾干后,将附有防染液的铜制感光板置于氯化铁溶液中,氯化铁会穿过胶凝防染剂,而且会到达对氯化铁有抗性的焙上沥青微粒间,吃掉铜离子(指Fecl3+Cu=Cucl2+Fe),然后在感光板上任意形成一些小凹陷,这些凹陷的深度与附于其上的防染剂的厚度成反比——氯化铁到达有较薄的防染剂的铜板的速度快于到达有较厚的防染剂的铜板的速度,因此浸蚀铜板的时间长些,产生的凹陷深些。这就导致了最终印刷品的色调变化。
5、氯化铁渗透于胶凝防染剂中的速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比重和它的含水量(浓度),通过控制这一因素,实践者可以影响最终印刷品的反差。
6、浸蚀后,拿走防染剂,给铜制感光板着墨并擦拭,墨被从最初的光滑的感光板表面上除去,但却留在凹陷中,凹陷越深,留在凹陷中的墨越多,然后用一张纸压在感光板上。在压力下,墨从凹陷中转移到纸上。从而在纸上产生一个连续色调的错觉。
7、用沥青在感光板上产生凹陷的另一种方法是第二次通过金属版印刷品网版让防染剂曝光(金属版印刷品网版是由许多小点任意分布的透明胶片)。这就产生了没被氯化铁渗透的坚固的防染剂的小点。只有在这些区域中,氯化铁才能到达铜板并且浸蚀需要着墨的小凹陷。◆
作者网址:
http://www.morehead-st.edu/people/d.bartle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