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阁
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014030)
关键词保健按摩,老年机理方法
人的衰老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通过各种医疗保健手段的努力,确可以延缓衰老的进程,使之在健康状态下延年益寿,以推迟死亡的到来。
1老年保健按摩的基本内涵ダ夏瓯=“茨κ且愿纳坪驮銮扛髂谠嘞低秤肫鞴俚纳理功能及其相互协调性,提高人体免疫力,根据其体质及所处环境、季节,有针对性的预防各种老年病的发生为目的的一种舒适型按摩。
2中医学对致老原因的认识及老年保健按摩的若干思路
2.1以补肾健脾为主纲人的生命活动,主要体现于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活动方面,五脏是核心,作为先后天之本的肾脾又是轴心的两极,为经、气、血生化之源。经络受各脏腑所统摄,为气血运行、渗灌的通路,而气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脏腑功能正常,经络畅通,气血调合则无病。老年保健按摩正是以疏通经络调合气血、增强各脏腑功能为目的的整体调整性按摩,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应有主、重、次之分,以补肾健脾作为主纲,抓住了维持生命活动的先天之本,即是抓住了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ハ执研究证明,脾虚或肾虚皆可导致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大量的临床资料显示,补肾健脾对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是可以肯定的。
2.2施术部位以面、线为主现代研究显示,当刺激体表某个活动点时,仅仅是改善一个内脏器官的活动,故可起到对某脏器的特异性调整作用;而大面积刺激与内脏有关的体表反射区,对内脏器官可产生普遍性的而非选择性的作用,即几个内脏器官在各自方面不仅是协同的,而且出现对抗性的综合活动的变化。老年保健按摩的目的在于全面改善各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以加强相互间协调的同一活动,并非针对某脏器的特异性治疗。所以在按摩过程中,除对若干经现代实验研究证实,却能提高人体免疫力的有保健作用的穴位行选择性的取用外,其它均采取面或线刺激为主。
2.3以下肢按摩为重点当人步入老年,最明显的自我感觉就是下肢功能的减退,于是,民间便有了"人老先老腿"的谚语。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人的生理性衰老是从下肢开始逐渐向上扩展的。据此,有人提出,若能使下肢的功能得到改善,延缓其生理性退化,则可以延缓人的整体衰老进程。ハ轮距心脏最远,足部末梢的循环主要靠微循环维持。微循环最易受外界物理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障碍,使各种代谢产物沉积于足部;足部分布着各内脏器官的反射区,代谢产物的沉积,必然对所在反射区产生刺激,久之则会影响及相应内脏患病。通过手法外力的作用,可以改善下肢的循环状态,以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ジ据修氏理论,微循环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其微血管是人体的第二心脏,它以独特的、与心律不同步的、自主的节律性舒缩运动,驱动着血流灌注于组织细胞。微循环在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有学者报告微循环障碍的出现和发展,与年龄的增长有密切关系,是衰老的重要发生机制,抗衰老则需要改善微循环。因此,老年保健按摩对此应予足够的重视。实验观察表明,足部的按摩不仅可使足温升高,血流加快且能提高小腿及手部温度;按摩15分钟后手指温度可见上升。说明足部按摩不只是改善了局部微循环状态,对四肢的微循环也有影响。而临床实践又显示随着四肢末梢循环的改善,患者的整体生理状态也会有显著改善。ブ幸饺衔,肾居下焦,肾气亏虚则先累及下肢。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肾虚则骨软无力;肾虚肝变虚,肝虚则筋失所养而运动不灵活;脾虚则肌失丰满而萎缩。三脏所属经脉大部分分布于下肢,所以,老态首先表现于此。可以认为以下肢按摩为重点,既能够改善和加强下肢的生理功能又可以补益肾肝脾三脏之亏虚。下肢按摩后,老年人明显的感到步伐轻捷,随着运动功能的改善,其老年心态也有明显弱化。
2.4头部按摩的作用不容忽视中医学认为,头为精明之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汇聚于头,头皮部分布着人体各内脏器官的反射区。当人体脏腑经络发生病理变化时可反应和影响及头;而在头部的良性刺激又可对各种疾病发挥治疗和预防作用。ブ幸接钟"头为诸阳之汇"之说。我们体会到在头部的按摩确有对阳气激发作用,按摩后都能使其产生精神振奋,神清目爽之感。ハ执研究显示,当大脑某些部位发生病变时,头皮上的电位和静电位也有相应的不同变化。例如,额叶及脑膜发生疾病,便引起相应额部皮肤活动点的电位改变;大脑前顶部及颞部,有局部性病理过程时,便出现前顶部及颞部皮肤活动点的改变;颅后部病变时,则出现枕部活动点的变化。这些现象说明,脑--头皮之间存在着规律的反射性相互联系。因此,我们认为,对头部的刺激,同样可以反射性的引起脑内各器官的应答性反应。脑的衰老是人体衰老的重要特征之一,头部的按摩对延缓其衰老起到一定的反射性调节作用。
2.5手法的运用应与老年生理状态相适应手法要求均匀、柔和、沉稳舒适,浅刺激不浮,深刺激不滞。一般力度保持在压觉层次即可;对感觉迟钝者,力度也不易过大但要适当延长疗时。手法频率与其本人心搏速率相一致为宜,不可过快。ッ看伟茨κ奔湓45分钟至1小时。不主张每日连续按摩,每周2~3次即可,以使机体有自身调整的时间。10次为1时段,间隔两周再继续按摩。
3手法步骤
3.1背腰部手法俯卧:①背腰部左升右降推摩法30次;②五经推擦法:医者五指分别布于背部五条经脉线,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与整个背腰部反复推擦,约30次;③自下而上捏脊法12次;④双掌指握卷拿推法:双掌根置于腋后线部,食、中、无名小指指端向脊柱方向探伸,用掌根及大鱼际的推力将皮肤向中线耸起,多指顺势抓握住皮肤,向背中线推送。自下而上反复5次,然后做另一侧;⑤双掌自肩部起,从背中线向腋中线分推,依次向下,施于整个背腰部反复10次;⑥大面积掌揉背腰部,先双掌,再单掌,主要着力于脊中线两侧,约300次;⑦双拇指以沉缓之力自上而下,先拨后揉膀胱经第一侧线,反复10数次。此为背腰部重点手法,施术过程中要根据其健康状况有针对性的有所侧重。如某脏或腑出现病兆或病变时,则可对相应体表反射区或所属背腧穴增加刺激力度和时间,以加强其特异性调整作用。对体质健康,无明显病兆者,则只做常规操作;⑧双拇指自大椎穴旁沿脊凸两侧自上而下推按至腰底部,手法缓慢深沉反复5次;⑨双掌大面积推擦背腰部300次。
3.2下肢部手法俯卧:①双拇指交替向足尖方向推涌泉穴共百余次;②拇指自照海沿足弓内缘推至太白,约60次;③多指依次揉捏足趾,各百余次;再依次被动运动足趾各百余次;④沿遆指甲缘近皮肤处反复切掐,各数10次;⑤医者拇、中指端相对点揉于足遆次趾、次中趾、中四趾、四小趾跖趾关节之间的掌侧及背侧,点揉的同时做各趾关节的被动运动约100次;⑥屈膝,医者双掌指握拿、揉捏整个足部使其有发热感为度约100次;⑦自内外踝下的足跟侧方至承山穴一段小腿后侧,做双掌搓揉、多指捏拿、捏挤、对掌推擦等手法各150次。之后双拳交替上下扣击小腿后下段,以使其有轻微弹动为度约100次;パ鑫裕孩嗨拳交替扣击小腿前侧及大腿前侧,以肢体有轻微弹动为度各100次;⑨掌揉两侧腹股沟部各60次;
3.3腹部手法仰卧:①医者站其右,右手掌贴于气海、关元部位,左掌附于右手背。以柔和沉缓之力顺时针揉动,压力及幅度渐增至最大限度,约600次;②医者右手掌附于脐部(劳宫穴正对神阙穴),左手附于右手背助其力。以脐为中心做顺时针的环形揉动,动作宜柔和沉稳,力度渐增幅度逐步扩展至最大限度约600次;
3.4头部手法仰卧:①医者站于一侧双拇指分推前额部约60次;②双拇指扶于额部双手多指端自头顶前发际始,向后梳理至枕部,依次向两侧梳理至颞部发际约300次,力度在触觉层次;③按以上顺序,多指切掐发际内的整个头皮部约200次力度在压觉层次;④掌心重摩百会及其周围500次,力度在压觉层次;⑤医者坐与其头端,多指轻扶于额部,双掌相对按揉整个侧头部约150次;⑥多指端轻快扣击发际内的整个头皮区,约60次;⑦双掌指搓摩整个颜面部约60次。
4手法机理讨论
4.1经络学说认为,分部于脊两侧的腧穴为各脏腑气输注于背部之所;现代生理学认为,背腰部是内脏器官重要的体表反射区。无论中西医都认为,对背腰部的刺激,有调节各内脏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应用摩擦、牵拉挤压类手法,以轻、中、重不同的力度,通过对浅、深感受器的刺激,作用于皮部、经络、经筋及内脏--躯体反射区,以期改善和加强对内脏的经络调节和植物神经调节效能。ゴ泳脉的属性看,人体背部为阳经所布,督脉、膀胱经皆主一身之表,对其经脉的梳理利于固表御邪。ビ腥毡狙д呷衔,人体背部存在着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它们由于很少受到外力刺激而长期处于休眠状态。运用各种力的手法,正是为了激活这些细胞,使之发挥免疫功能。
4.2下肢按摩有两个重点部位,及足前1/4部位和承山穴以下至足根内外侧的小腿后下段。テ湟唬足之末端为阴阳经脉之经气流注交接的重要部位,足趾及足前部的按摩可调节人体阴阳之平衡。现代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足趾部具有丰富的感觉神经,反应灵敏,在大脑皮层的投射区较大,对这些部位的刺激,最易激发神经反射性调节和神经--体液性调节效应的产生。其二,阴阳跷脉皆起于足根侧部分别循内外踝经小腿上行,与下肢运动行走关系密切,并分主一身左右阴阳之协调,阴维、阳维脉分别起于小腿内侧及外踝下,维系一身诸阴诸阳,调节着阴阳经脉气血的盛衰。另外足之三阴经交汇于小腿内侧;若干有勾通表里之功的络穴及其它特定穴也布于小腿下段。对这些部位的按摩既能改善下肢的功能又可以对有关经脉、脏腑达保健性调节之目的。
4.3中医学认为,元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其根于肾而藏于脐下丹田。现代学者认为中医所为元气,"可能是肌体免疫能力形成的物质基础。"中医学又有"卫出于下焦"之说,认为具有卫外抗邪能力的卫气,是原于下焦的,它也属免疫功能的一部分,临床上我们曾对某些脏气虚损的患者单独采用常时间掌揉脐下丹田部,后进行观察,患者自觉短时间内见效,最显著的是自汗或盗汗现象的减轻或消失。
4.4脐位于中、下焦之界,脐以下属阴,脐以上属阳,为人体上下阴阳之交界。古医家有"脐为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脏之根"等等论述。依据腹部分区与脏腑相对应的理论,脐部属脾,又与十四椎下命火前后相对。ゴ罅苛俅沧柿现っ鳎手法在脐部做功,对许多疾病具有良效,特别是对脾肾虚损类病症疗效尤为显著。所以可以认为,脐部与脾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医疗保健中不可忽视。
4.5头部手法意在通过对整个头皮区的刺激,以达到对脑内各器官的反射性调节,唯有对百会穴作为重点。百会为三阳五会,疗治范围广泛,古人有,"百病皆治"之说,又为强壮穴之一。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现代科研对人及动物的试验观察都显示,该穴可双向调整血压,提高人体痛阈,促进偏瘫者肌力及关节功能的恢复,对人短期记忆的提高及镇静退热等有显著作用;对某些内分泌功能及脑血流量也有明显的良性调整作用;还可显著的促进实验动物的身长和体重的增加。此穴对人体的整体性综合调整作用和保健作用是可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