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承福 陈泽河 张景焕
课题的起源及历程
山东省的创造教育起步较早,源于1986年由山东师范大学教科所开展的“双序结合整体教改实验”中的一个子课题——儿童创造力开发实验研究。这是一项以实现教学的高速度、高效率培养面向21世纪的创造性人才为目标从探索儿童的认知序列和学科知识结构序列的最佳结合入手,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整体优化教学内容、方法,以达到提高办学效益和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的的整体教改实验。其中的“儿童创造力开发”是贯穿始终的核心课题。
“双序结合整体教改实验”历经11年探索,于1997年圆满完成了实验任务荣获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与实验研究优秀成果一等獎和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2年“双序结合整体教改实验”小学阶段结束。经省社科规划办组织的专家鉴定,实验取得了显著效果尤其是“儿童创造力开发”课题已具备普及推广、进行大范围实验的条件。专家建议将“儿童创造力开发”课题从“双序实验”中独立出来列为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推广项目。1993年山东省教委有关部门向全省各市(地)、县(区)教育部门发出通知,建议在有条件的小学进一步扩大实验点开展普及推广工作。从此,课题组把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全省大面积开展起来,实验点校扩大到100多所,并确定了20所学校作为第一批重点实验基地。
随着实验点的扩大和研究的深入课题组发起成立了山东省创造教育研究会。1995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著名论断,为创造教育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加大了对创造教育研究的力度充实了实验研究的内容确定了我省创造教育实验的基本指导思想:通过创造教育的整体实验研究,全方位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改革应试教育中压抑、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种种弊端,形成符合时代潮流的基础教育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学观,从而建立起面向21世纪的、以培养创造型基础人才为核心的创造教育体系。
1996年“中小学生创造力开发实验与研究”被列为山东省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和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此间我们又确定了第二批20所学校作为创造教育重点实验基地吸收了部分市(地)、县(区)教科研部门和实验学校的骨干教师组成了精干的研究队伍初步建立了三级科研网络为创造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在健全组织的同时,课题组依托省创造教育研究会,努力创造条件,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组织专家深入实验点现场指导等。并先后在平度市莱州市、五莲县、胶州市、淄博市临淄区召开了五届全省创造教育学术年会和多次区域性、专题性实验点校学术研讨会实验点校撰写学术论文2000多篇,其中有1000多篇获不同档次的奖项。
在长达十余年的创造教育实验中我们十分重视创造教育教材建设和实验教师培训。省课题组组织专家、一线教育工作者编写出了《创造活动》、《创造发明技法》、《科学史话》等创造教育系列实验教材及《创造教育原理》,《实验教材教学指导》等理论培训教材。每年举办一期实验教师培训班和实验观摩课至目前已培训实验教师近2000人次,为创造教育的实施提供了高质量的师资保证。同时,我们还定期编印《山东省创造教育通讯》提供理论指导交流传播各校创造教育实验的经验。这些措施为扎扎实实地开展我省创造教育实验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1999年我省的创造教育实验进入了大面积区域性推广的新阶段。至目前全省开展创造教育实验的学校已达400多所,分布在全省16个(市)地的30多个县(区)。其中,淄博市临淄区,青岛市李沧区、胶州市、潍坊市潍城区、济宁市市中区、诸城市、寿光市、莱州市等县区开展了区域性整体推进创造教育实验。胶州市、潍坊市潍城区、淄博市临淄区教委还为推进创造教育实验下发了文件,有的还把这项实验定为“一把手工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整体推进创造教育实验。
探索中的理性思考
十多年的创造教育实践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又有失败的教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对创造教育有以下几点理性思考。
一、开展创造教育必须确立创新的教育思想观念。
创造教育以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入的个性和谐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它着力要解决的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中的创造素质问题是人才观和教育观的一次超越和突破。因此,开展创造教育,必须首先确立以创新为重点的教育思想观念突破旧教育模式,对现行教育进行整体、系统和综合的改革,即进行全面的教育创新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根本变革。
在教育价值观上创造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为目标这意味着教育价值观的根本转变即由知识本位的教育向创新本位教育的转变从注重教育的传承功能向教育的创新功能的转变。因此,创造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上的改革或教育内容上的增减更是教育价值观的重新确立和教育功能观的重新定位是涉及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课程、教材、教法和教育评价标准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是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革命。
在教学观上创造教育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高度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的教学的转变;实现由灌输式、注人式教学向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程观上创造教育要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封闭性、继承性课程体系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构建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具有全面性、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创新和个性和谐发展创造最大的空间。
在师生观上,要彻底革除“师道尊严”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坚持正面激励,宽容、理解学生,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不求全责备使学生感受到心理的自由和安全。
在教学评价上创造教育要变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为重点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创新为导向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把师生从被扭曲、异化的考试分数中解放出来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地学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在教学管理上要由封闭型管理向民主、开放型管理转变,创建宽松和谐积极向上充满活力、鼓励创新的育人机制和激人奋进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提供管理上的保障。
二、开展创造教育必须坚持的科学理念。
创造教育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必须有一定的理念做支撑。支撑我们长期从事创造教育实验的理念有以下四点:
1.创造并不神秘,人人都有亟待开发的创造潜力。
现代脑生理学和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创造并不神秘,它是作为智慧生物的人类所普遍具有的一种高级心理能力,是人的一种综合素质,任何人都有创造的潜能都具有发展创造力的可能性。只是由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以及自身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原因而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挥。儿童少年时期正处于创造力开发敏感期和培养的关键期,他们好奇、幻想,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思维定势较少。创造的火花容易闪现也容易消失;容易被激励也容易遭压制。大量的事实表明创造力是一种十分脆弱需要倍加爱护的心理品质。破除对创造的神秘感,树立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能力需从小培养的哲学理念是进行创造教育实验的前提。
2.创造才能是一种以智慧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创造教育所要培养的这种综合素质主要由以下四个要素构成:
创新意识。是一个人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是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强烈的问题意识;也是自觉、主动和积极地参与创造性活动的主体意识。
创新精神。是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开拓精神;是敢冒风险、求真求实、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也是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的无私奉献精神。
创造能力。由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两方面构成。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寻求变异,从某些事实中寻求新关系、找出新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创造性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性成果的表达、表现能力等。
创造性人格。主要包括广泛而持久的探究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丰富的联想和创造性想像能力,不迷信、不盲从他人、坚定自信、执着追求的自主性、独立性及顽强果断、坚忍不拔的意志力等个性品质。
在创造力的构成要素中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驱动力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并敢于创新;创造能力是创造智慧的核心,使学生有能力创造;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活动取得成功的保证,使学生善于创造。
3.创造性教学活动和创造性实践活动是学生创造才能得以发展的源泉。
小学初中阶段,學习成为学生的主导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应主要通过课堂创造性教学活动和课外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来进行因为活动的本质特征是个体的主动参与。在活动中,一方面,通过活动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凸现并凝固在活动的过程和活动的结果上;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造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弘扬出来的。因此,进行创造教育,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将创造教育理念渗透到每个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把设计创造性教学活动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营造创造性教学氛围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4,基础教育阶段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为重点。
在基础教育阶段创造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惟权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为培养各级创造性人才打下深厚的基础。我们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创造教育应把握其基础性,要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基本任务而不能仅仅定位在培养几个“小发明家”上。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实施创造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
三、开展创造教育必须坚持的四条原则。
1.把欢乐还给童年。把儿童的创造精神从禁锢的牢笼里解放出来,让他们在欢天喜地中享受到创造的欢乐。
2.创造教育面前无“差生”。“差生”主要差在学科成绩上而不是创造的潜能上。创造活动课的实践证明,在创造活动课上思维活跃、踊跃发言、大胆质疑的往往不是优等生而是传统意义上的“差生”。创造教育应给学生尤其是给“差生”提供一个供他们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
3.活动是创造教育的生命与灵魂。活动贯穿于创造教育的全过程,创造教育的目的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以实现。无论是学科创造性教学,还是创造活动课都应该通过儿童积极的活动开发其创造的潜能。
4.创设宽松和谐的创造教育环境。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培养、发展儿童的创造力,也可以压抑、扼杀人的创造才能。教是求统一、求规范、求一律,而创造性恰恰是要不同凡响、标新立异。创造就是不一致不统一。人的创造性不可以教,但却可以培养其中的关键就是创设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营造适于儿童自由成长的教育氛围。
四、构建“一体两翼”的创造教育模式。
经过十余年的艰苦探索我们构建了以创造性思维训练系列课为载体以学科创造性教学和创造性实践活动为两翼,以民主、自由、和谐、开放的环境氛围为依托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学科课程与专门的创造教育课程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创造教育新模式。我们在小学一至三年级开设《创造活动》课,重点培养儿童的创造兴趣和初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小学四、五年级开设《创造发明技法》课,从小教给儿童创造发明的技巧、方法发展儿童创造的兴趣,从小形成儿童创造的态度;在初中一、二年级开设《科学史话》选修课,让学生了解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发现,并从中学习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的素养和创造的个性。以上课程每周一节,可以安排专门课程,也可以活动课的形式进行,课后不留作业,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创造性思维训练系列课是进行创造教育的切人点。学科创造性教学是创造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如果没有学科创造性教学创造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创造教育实验也就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几年来,我们先后探索出一套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如探索发现法、情境教学法、借题发挥法、讨论争辩法、问题教学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我们还从人教版小学《语文》、《数学》、《自然》等教科书中选取了1500多个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生发点、训练点,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学生的创造潜能只有在创造性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开发。因此我们把开展丰富多彩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以与学科创造性教学同等重要的课程地位纳入实验方案并且本着“兴趣组合、自主选择,倡导创造”的原则将创造教育与校内的各类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校外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制度化、系列化和多样化,为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施展创造才干提供广阔的天地。
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需要营造一个民主、自由、和谐、开放的教育氛围和环境它与各类课程的设置、活动的开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是各类课程和活动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因此课题组一是倡导各实验学校实行民主管理给教师提供一个宽松的育人环境;鼓励教师各抒己见,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鼓励学生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在考试评价,上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把教师从繁重、压抑的应试教育的氛围中解放出来,把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教学改革,上来。二是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性地发挥创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不随意批评、否定学生,消除其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得课堂教学成了师生相互討论、质疑、争辩的乐园。三是开辟创造教育园地,营造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校园文化环境。各实验学校本着动静结合、突出创造的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创设了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另外,区域开展创造教育的区县广泛组织各具特色的创造活动竞赛像青岛市李沧区的科技创造作品博览会、潍坊市潍城区开展的“三小”(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五模”(车模、船模、航模、建筑模、火箭模)竞赛和淄博市临淄区的中小学科技节等为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为了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个鼓励创新的气氛经山东省创造教育研究会提议,由省教委、省科协联合下发了关于举办“山东省中小学生创造活动竞赛”的文件此项活动每年举办一次,由副省长邵桂芳担任名誉主任。创造活动竞赛为中小学创造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创造教育实验真正落实到了每所学校,每个学生。
五、从创造教育到教育创新。
十多年的创造教育实验使我们深深地感到创造教育对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实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但要在更大的范围内,更高的层次上更高的要求上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的目的不是任何一个单项的教育实验所能独立完成的也不是创造教育附加一些内容所能奏效的。它的根本出路是要靠整个教育体系持续不断地自觉创造来实现而教育创新则涉及到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管理、教育制度、教育评价等更为宽泛、更为宏观的内容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鉴于上述认识,1998年5月,我们在淄博市临淄区首先创立了教育创新体系实验区力图探索在一个地区的整个教育体系方面的创新变革。经过两年的试验一个地区的教育创新体系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效;教育的整体育人效益得到更大的体现。最近,我们又在潍坊市潍城区、济宁市市中区等地开展教育创新体系实验区的实验研究,全面实施教育创新工程。
山东省的创造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还有很多不足,我们期望经过艰苦的实验研究取得更辉煌的成果真正把山东的中小学校办成中小学生创造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