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睿
老师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面临冲突情境,表现为程度不等的师生与生际对峙。虽然冲突在本质上是社会要求与学生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的体现,与教学活动互为表里,但其中包含的负面的认知、情感与行为上的冲突往往因为老师们的处理不当,使之成为阻碍教学效果达成的负面因素。处理得当,冲突可以成为教育全体学生,内化规范的契机,反之,则恶化师生关系,干扰教学进程,削弱教育效果,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老师们常常关注认知方面,忽视情感因素,倾向于用说教来处理冲突,往往劳而无功。在西方,情绪辅导作为亲子沟通的有效手段广为运用,经过实践,笔者以为它也是跨越冲突、实施教育的有效手段,本文试结合个案,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们班上有位学生,曾因为做操不认真,被老师拉出了队列,以示惩罚。孩子当时铁青着脸,先是嚎叫继而呜咽,显然处于剧烈的师生冲突之中。等到操做完,从班主任到校长、书记,无论谁来劝说,他就是不肯归队,硬是在操场上站了两个多小时,不得已,请来他的父母强行拖回教室不了了之。学生做操不认真,老师教育的好心是显然的,道理也说得通,但就是没能解决冲突。其原因只有一个,老师没有进行必要的情绪辅导,无视学生的情绪,忽视了知情意行的一体性,忽视了剧烈情绪对理智活动的抑制,导致逆反与对立:“教”得越多,理说得越“透”,冲突愈烈。追踪研究发现,此后,他稍遇小事就会发作,稍不顺心就会与人产生冲突。
我接班后,还是这位同学,只因为别人走路不小心,打断了他踢毽子,马上大发脾气,躺在地上大叫,要和别人打架。我没有讲道理,也没有指责他,用情绪辅导的方法迅速解决了问题。
从他剧烈的体姿语言中,我敏锐地觉察到他剧烈的情绪反应,喜爱的活动被打断后的那种委屈、无趣、烦躁与气愤,并从内心深处认可这种情绪,对他这位特定的同学而言,是完全能理解与接受的,需要规范与教育的只是他的行为方式,情绪本身无可指责。这种负面的情緒反应既是危机更是亲近教育的绝妙机会。
认可了他的情绪反应后,我更是心平气和了,决定用同情心去倾听,先消解他的情绪反应程度。我平静专注地看着他,当他大叫“他打断了我踢毽子”,我耐心地听他叙述,不去打断他,更不消极地批评他。相反,我不时地说:“是呀,他弄坏了你的毽子,真让人难受呀!”“我做事的时候被人打断了也很痛苦的!”很明显,他稍微安静一些了。
接下来我帮助他描述情绪体验。我一边看着他,(好像不经意地)拉着他坐起来,一边说:“这真让人难过!被他打断了你有什么感觉呢?”他说,“我觉得血往头上冲”,“浑身发胀”,“恨不得把牙都咬碎了”,“大叫两声让人觉得舒服点儿”。渐渐地在情绪描述中,他的剧烈情绪减缓了,不再哭闹了。我则静静地倾听,不时地说:“张老师碰到这样的情况也会一样不开心的!”
最后,设规范,解决问题。我等他完全平静下来后,问他:“你有情绪反应,这没什么,但是你打他,大叫,能解决问题吗?结果会愉快吗?”他害羞地说:“不好!”我进一步追.问:“碰到这样的情况你可以怎么办呢?”经过沉思,他提出了这样一些看法:指责他,和气地指出他的缺点;如果不是有意的,就不予理睬,捡起来继续玩。进而帮助他选择哪种做法最合适。思考后,他认可了后一种方法更好。我趁热打铁,教给规范:任何人对任何事都有产生情緒的权利,这也是极其自然的事情,错就错在做法上,不该发脾气,更不该动手打人。最后,我们达成了共识,以后无论碰到什么事情,不管自己有多大的情绪,都要学会采取合适的做法。
情绪辅导不仅成功地帮助孩子宣泄、疏解了剧烈情绪,而且内化了规范:并非所有的行为都是恰当的,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学会宽容别人,学会交往,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朋友,自己也会生活得更快乐。危机因而成为教育发展的良机,规范内化的契机。此外,情緒辅导作为一种沟通与教育方式,它的使用意味着对人的本质和行为背后的意识支撑的全面认识,认可人格的丰富性和多面性,进而认可教育目标的全面性与多元化,深刻洞悉教育过程的艰巨,教育手段的多样化,以及对教育民主的全面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