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学根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我们引导教师确立起“教好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家庭负责”,“学生人人都有发展的权利,个个都能发展”,“学生的差异是一种可以开发的教育资源”等意识,承担了江苏省“九五”立项课题《高质量、高效益的农村初中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就培养“合格+特长”人才的教育模式进行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育人首先要育德,这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点。我们确立育人为先的观念,从现代社会对人的思想道德的要求出发,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
1强化行为规范训练。
我们根据《中学德育大纲》《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我校初一到初三年级的德育目标:迈好中学第一步,争做合格“桃中”人;迈好青春第一步,争做优秀“桃中”人;迈好人生第一步,争做合格新公民。学校又拟订了《学生日常规范》《班级卫生制度》《寄宿生制度》等十多项制度,从各个角度提出目标,对学生从严训练。特别是针对农村初中生特点,从基础文明行为抓起,将教室卫生、宿舍纪律、食堂秩序等作为重点、难点,每一个学生有“服务岗位”,每天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定时服务。学校组织专人进行一日三次检查,并量化公布,让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矫正,这叫“人人有岗位,个个负责任”。正是在这样日复一日、定时定点的岗位服务中,学生行为规范得到强化。
2引导学生学会爱。
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自古至今有作为的都是爱国者,跨世纪的有用之才必须是爱国者。我们十分重视这一点。把它分解为“六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老师、爱同学、爱父母。并将要求落实到系列活动之中,如升旗仪式、重大节日纪念活动、主题读书活动定期社会考察、“学雷锋,学赖宁”活动、创建优秀班集体活动等,在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熏陶爱的感情。
我们特别重视让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处做起,学会爱:爱学校、爱同学、爱老师。学校长期设置一个失物箱,学生拾到东西会自觉投人,让失者认领,无人记载,无人冒领,但它时时提醒学生急人所急,想人所想。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去敬老院送温暧,到各个街道执勤、宣传,在活动中学会关心人。学生之间则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在学习中互相帮助使学生在互爱中净化心灵,提高道德素质。
3优化校园环境。
环境对人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着导向、约束、激励的功能。因此,我们注重优化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一是优化物态环境。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改造校园,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如今的校园芳草青青,花开四季,恬静、幽静。校园的廊前树下,花园小径,亭台水池,石桌石凳成了学生散步、休息、学习的好地方。在美化校园的同时,培养学生讲卫生、讲文明的习惯,做到教室无纸屑,课桌无墨迹,走廊无痰痕,操场无果壳。美化、净化的物态环境对学生品行规范起了约束作用,谁也不好意思扔下一个纸团,随便乱抛一片果壳。因此,在我们学校,“亮的(门窗)常亮绿的(草坪)常绿,白的(墙壁)常白,黑的(跑道)常黑。”二是优化精神环境,加强校園文化建设,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室里定期出黑板报,设置读报角、学习园地,张贴催人奋进、富有哲理的名言;校园里开辟艺术画廊、科学园地,走廊里悬挂科学家、文学家的画像,并配以名人名言,使整个校园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
4开展榜样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人物的事迹可以使抽象的道德教育具体化、形象化,易为学生接受。我们一方面宣传老革命家、优秀科学家及各条战线上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让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另一方面在校内总结宣传优秀学生的事迹,开展评选“十佳”活动,在学生身边树立一个个榜样,使学生觉得贴近、易学。同时,我们注重发挥师德垂范作用,要求老师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去感染学生。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已成为我校全体教师的共识。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做人的基本准则,学会了做人。
教学为本,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终身教育的思想启示我们,学校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为学生的终身负责,要着眼于夯实学生的科学文化基础,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方法和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使学生终身受用。
1扎实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根据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毕业于村校,学习习惯相对较差的情况,加强了学习习惯的训练。一是制定规范。我们从初一开始就规范学生学习的六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考试、课外活动),对每个环节提出明确的要求,如预习的“一读二思三议”的习惯,完成作业的“三先三后”的习惯等。二是严格训练。教师在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环节上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加以严格训练,反复操练,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习惯。三是诊断矫正。对于一些学习习惯差、甚至有不良学习习惯的学生,教师加强个别辅导,帮助其分析原因,指点方法,使他们迅速矫正。
2改革教法,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要求教师做到“堂堂精彩、课课实惠”,体现“目标明、方法活、活动勤反馈快”的特点。用启发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创设情境,使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时间里始终有饱满的热情和集中的注意力;二是努力设置疑问,注意在关键处设疑,在无疑处设疑,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发现总结,激活思维;三是自学互学结合,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运用小组讨论,质疑答难,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四是教给方法,自主学习,教师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引导学生会学、善学。同时让学生明白: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用严谨、细致的态度对待,要求学生学会自己制定学习目标,通过作业经常自我评讲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自我调整,做到节节清、课课清、章章清,不给自己今后的学习留下“尾巴”,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3偏爱学困生,让人人合格。在桃源中学,没有“差生”这一概念,对学习上的后进生,我们称他们为学习困难生。对他们,我们要求每位老师给予更多的爱。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帮助他们夯实科学文化基础。一是摸清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底细,做到“心中有学生”。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置分层目标,对学困生只要求他们能够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三是分层施教,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分合结合的方式,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合”的环节,也有面向学困生的“分”的环节;在“分”的环节中,采取“低起点、多反复抓纠错”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困生的指导。四是分层训练,特别是对学困生降低要求,设计梯度性练习,促使他们通过训练,不断上台阶。五是充分尊重和热情关心学困生,做到“三优先”、“三忌”。“三优先”,即优先提问、优先面批和优先辅导;“三忌”,即忌急躁、忌讽刺和忌告状。以教师挚诚的爱温暖每一位学困生的心,消除他们学习上的自卑感、孤独感。多用“你努力,你能行”、“我相信你一定能行”等语言与学生谈话,让学生充分感到老师对自己的期望,从而激发其巨大的学习动力,学好每一门课。
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桃源中学实现了“人人合格”的目标。1992年~1999年,我校中考合格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居吴江市首位,有74人升人苏州中学国际班,8人考人国家理科实验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北京师大附中、华东师大二附中)。
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发展特长
我们认为,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不能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顾学生的兴趣特长,压抑学生个性发展,而应充分着眼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为此,我们实施“多一片空间,多一点自主,多一份创造”的“三多教育”。
1创造条件,给学生多一片发展的空间。
从1990年起,数学组老师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为研究课题,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全体学生的数学素养明显提高。学校就选定数学组为龙头,成立“培养数学壮苗,开发学生潜能”的课题研究组,与苏州大学、苏州教育学院等高等院校联系,抓好数学尖子生的辅导与培养。学生在全国、省市竞赛中频频获奖。其他学科借鉴数学学科经验,开设多种以培优为主的兴趣小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在我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个性特长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2尊重学生,让学生多一点自主。
我们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和意愿,在教学中做到“两允许”:允许学科|特长生在复习课上不听老师讲课,自学更深层次知识;对超前学习的学生,允许“小鲤鱼跳龙门”,进人高年级层次学习。为了让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都有发展特长的机会,我们添置各种现代教育设施,充分发掘教师中学有专长者,在校内开设不同层面的兴趣组,让学生自主地选择。
3精心培育,让学生多一份创造。
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抓|早抓细、抓实。我们从初一新生入学开始,通过自愿报名和优等生选拔,建立壮苗档案,做好跟踪记录与分析,并成立校级集训队,保证计划、教材、师资时间、地点奖励的落实,做到“三必”、“二查”。“三必”即专家来校讲授,教师必听;规定学生自学,教师必到;各级竞赛试卷教师必练。“二查”是:对学生特长发展定期进行能力测试;对辅导教师的工作实效进行考评检查。
在集训中,教师特别注意保护、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采用讨论、辩论探究等辅导方法,引导学生发展特长,开发潜能。
近几年来,我校在各级竞赛中获奖873人次,其中国家级奖项140人次。94届毕业生周建松在全国数理化三科竞赛中均获一等奖,荣获首届宋庆龄奖学金。仅1998~1999年度數理化三科竞赛就有31人次获全国一等奖。学生的艺体特长也得到充分培养和发展,在1998年和1999年全国“双龙杯”书画比赛中,我校有53位参赛选手获奖。同时,学校整体面貌发生了变化。学校荣获苏步青数学教育团体奖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1999年1月被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授予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