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如何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

2000-02-02 00:25欧阳玉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0年6期
关键词:留学人员资助国际化

欧阳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提交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指出:“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这首先是教育和科研全球化的一种反映。现行的经济和政治一体化进程、文化间了解的日益需要以及现代交流、消费市场的全球性质等,正使这种世界环境得到加强。”时至今日,人们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哪些挑战?应该怎样选择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具体战略?本文试就上述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选择合适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方式

1.合作办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出现了强劲的势头,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据不完全统计,到1995年,全国经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达70个。其中,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20个,高等非学历教育机构20多个。另据最近报道,外国与中国合作办学的机构已达200多个。[1]中国教育界同外国公司、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也日渐扩大。比较各种国际教育交流形式,合作办学仍不失为一种能较快促进学校、地区,甚至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效形式。一方面,它能较快地了解、吸取并实践国际上通行的办学模式、专业与课程设置、师资培训、质量保证措施等方面的经验,既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又因学生仍然生活在本国的大环境中,有利于学生建立比较平衡的中外文化观。另一方面,学生的学历文凭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既可以培养出在国内外都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又可以减少人才流失。此外,合作办学的成本低于派遣学生出国,国家和个人可以节省大量外汇。当然,合作办学不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成功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国家适当的政策性倾斜,慎选合作对象与专业,本国合作者的学术水平、国际经验及正确理解和处理合作办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中外文化差异等敏感问题的能力等等。合作办学还应当包括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走出国门与外国同行合作办学,这同样有利于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2.邀请海外知名学者来华任客座教授或讲学、合作研究。这项工作应有别于现有的高校聘请外国专家项目,对引进人才的层次、经费支持的力度和接受专家的高校都要有更高的要求,并与创建国内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相结合,为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服务。根据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参加单位应以进入“211工程”的高校为主。计划的实施可采用项目化管理,成立专门的项目评审委员会。项目的评审以所需聘请学者的学科的重要性、该学科建设对学校建设的重要性以及项目实施的其它辅助条件为主要依据,所选学科或领域应围绕科教兴国战略的中心任务,属于跨世纪的新兴学科。在引进人才的层次上,受聘学者应是研究水平处于本学科前沿、能够领导本学科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学术带头人,以国外一流大学的终身教授或副教授为主,优先考虑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国家科学院院士或相当水平者。受聘学者将成为国内高校重点学科(领域)、科研项目的合作伙伴或研究生的合作指导者,可任国内高校的客座教授、讲座教授或顾问,每年在华工作一定的时间,必要时可以兼任院、系、教研室或课题组的学术负责人。对于确属项目攻关所需,所聘学者水平又符合计划要求者,也可邀请来华进行短期讲学或合作研究。聘请或邀请学者来华的期限,由项目执行单位根据项目发展情况自行决定。项目评审委员会推荐的项目,由教育部根据集中审批、宁缺毋滥、分期拨款、专款专用的原则进行资助。各项目所需海外学者的聘请工作由项目单位按照项目需要和对受聘学者学术水平的要求自行完成,项目评审委员会对获资助的项目进行年度审查(包括所聘学者的水平和业绩),对未取得预期阶段性成果的项目可以中止资助。资助方式可采取预定额度、据实报销、超支不补的方法,资助内容包括受聘学者来华的往返国际旅费、在华进行学术活动期间的食、宿和交通费用以及生活补贴费等。

3.有选择地参与地区和国际间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交流活动,善于利于国际资源。在大学教育国际化的推动下,在地区与国际一级,相应政府与非政府机构不断应运而生,有关国际机构如教科文组织,也在积极推动这一进程。通过这些渠道,可以及时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信息、动态和趋势,接触、了解和寻求合适的合作机遇与对象,提出和协商解决国际交流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包括可能取得的资助等。要达到上述目的,首先必须对有关组织和机构的背景、宗旨、组织结构、经费来源、行动纲领,甚至其工作程序等,均须有所了解和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行动计划。

4.继续做好国家留学基金资助选派留学人员工作。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央“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工作方针和“按需派遣,保证质量,学用一致”的公派留学选派政策,应在认真总结前几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国家留学基金资助选派留学人员工作。在配合“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实施,加快进行“211工程”建设,提高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能力,加强对国家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的支持方面,国家公派留学工作大有可为。国家财政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以保证高层次人员选派数量有所增加。在目前国家留学基金范围内,应继续试行支持“强强合作”项目,加大资助力度,精选国内重点大学系主任和研究所、实验室骨干作为高级访问学者,有针对性地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研修交流,同时试行“中国高校国家研究基地外国学者研究资助项目”,吸引外国学者和优秀博士毕业人员来进行合作研究,扩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国际影响,支持和促进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紧密结合国家、部门、地方和单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继续试行“按项目选派和管理”的办法,提高派出留学人员工作的效益,更好地适应和兼顾不同层次的急需。继续加强与境内外有关组织的合作和交流,积极拓宽渠道,进一步扩大选派规模,为国家培养急需人才。对留学人员的管理坚持“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原则,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支持按新办法选派留学人员按期回国,为我国教育、科技及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

留学生教育对于接受国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可以通过接受留学生扩大同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学生的交流,丰富本国学生的学术和文化阅历,促进学校的发展,而且还可以从中得到不菲的经济利益。1990年,40余万留学美国的学生中有2/3是自费生,光学费收入就在几十亿美元以上。英国仅80年代中期,从留学生身上就收取了10亿美元的收入。澳大利亚将它的教育视为“出口工业”,每年从外国留学生身上收取的费用不少于12亿澳元。据统计,1995年来华留学生

中有自费生32 758人,按年人均学费2 000美元计算,仅学费收入一项,我国高校1年就可获得约6 550万美元的收益,折合成人民币约为5.2亿元。这样数目巨大的资金不仅对高等学校的发展关系重大,就是对接受国的经济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另一个角度讲,接受外国留学生还与长远的政治利益、外交利益和经济利益相关。

未来来华留学生生源主要来自3个方面:第一是亚洲,主要是那些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国家,如日本、韩国。这两个国家在历史上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与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1992年日本留学中国的人数是5 000余人。约占其当年留学国外总人数的1/10,仅次于留美人数。韩国1992年留学中国的人数是2 200余人,仅次于该国当年留美、留日、留德人数,列第4位。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增长,更促进了与这两个国家的交往。再如马来西亚,该国华人众多,中国文化的背景使他们非常崇尚教育。由于当地的高等教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及种族政策等原因,7万多马来西亚学生(大多数为非马来族学生)不得不求学海外。根据1992年的统计数字,马来西亚来华留学生仅有37人。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潜在市场。又如,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每年派出的留学生都在万人以上。这些国家与中国也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且华人在当地都有相当数量。然而这3国1992年来华留学的人数分别仅为19人、62人、29人。

第二个潜在市场是美国。美国留学国外的学生主要是自费生,1992年约有2万多美国学生出国留学,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获得资助。目前,美国政府已经重视派遣学生出国留学的问题,并通过立法提供一部分经费进行资助,以使出国留学制度化。1992年来华美国留学生为1 400余人,在接受美国留学生的国家中列第5位,仅次于英、德、法、加4国。这也反映出讲求实际的美国学生的一种倾向。

第三个潜在市场是欧洲。这主要是欧洲国家对其学生在国外学习的阅历十分看重,并且欧洲有多种项目资金支持这种留学活动。欧洲1992年出国留学生总数为29.3万余人,约25万人是在欧洲国家间留学,其他则留学于美国等国家。中国是除美国、加拿大之外接受欧洲学生最多的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反映了欧洲国家对中国的重视程度。

三、加大吸引优秀人才回国服务的政策力度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热情欢迎出国学习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关心、支持和参加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不论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如何,都欢迎回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给予妥善安排,这要实行出入自由,来去方便的政策。”同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在外留学人员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工作方针。1996年,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成立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为配合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我国将采取进一步措施,加强吸引留学人员同国服务的政策力度。这要做好以下工作:(1)为留学回国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尽快将在国外从事的科研继续开展下去,同时加大“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的资助力度,以保证对留学回国人员的实际支持。资助对象应为在外留学3年以上并获得博士学位或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在外留学1年以上,年龄在45岁以下,回国后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优秀留学人员。(2)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导、支持在外留学人员以适当方式为国服务,加大“春晖计划”的投入力度。主要资助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参加国家科技和教育重大计划项目的合作研究,参与国家级科研基地和人才基地建设,参与面向21世纪的重大教育教学改革计划以及“211工程”重点项目建设,联合培养博士生,参与联合攻关,为科研机构、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合作开发高科技产业及拓展产品的国际市场等。(3)建立吸引在外留学人员回国报效祖国的服务机构和工作网络。继续通过“中国留学服务中心”为留学回国人员的回国工作提供信息和咨询,联系工作,提供回国安置服务等;通过中国留学服务信息网为在外留学人员和国内单位双方提供交互式的动态信息服务;进一步调动在外留学人员回国投资创办企业的积极性,为留学人员提供投资政策、法律、法规、国家产业投向、有关地域的投资状况、投资环境以及企业申办程序、手续等咨询服务;为在外留学人员回国投资办企业、短期讲学、合作科研、科技成果转让、新技术产品开发、引进资金、进行国际贸易等寻求国内伙伴、牵线搭桥提供中介服务。[2]

四、警惕西方发达国家文化霸权主义的冲击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发达国家学到了许多好的东西,如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功的管理经验和高等教育模式等,从而促进了发展中国家教育水平的迅速提高。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落后,科学技术欠发达,在学术上处于“边缘”地位,因此,在国际教育交流中难免受到西方发达国家价值观念和文化模式的冲击。它们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包括社会价值观念、思维取向和行为模式以及生活方式等,均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传播而进入主流社会。教育塑造文化,文化也影响着教育,影响着受教育的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的人才流向还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有的学者指出,当大批接受了国际化教育的人才脱颖而出时,欧美化的知识分子阶层也宣告形成。他们对欧美文化较为亲近,在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上留下深刻的异族文化的烙印。由于他们是社会的文化精英和技术骨干,他们的行为有着强烈的文化诱导作用势必引起社会的模仿和效法,结果是外来文化日益扩张,本土文化日益萎缩。尽管这一结论尚很难被大多数人接受,但它反映的文化异化现象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信息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少数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科学技术,几乎垄断了所有信息系统和全部文化产业,并藉此对各种文化特性产生很强的“侵蚀”作用。因此,如何克服教育国际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摆在各发展中国家(包括部分发达国家)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新加坡在维护东方文化价值观念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比较突出的。面对西方不良文化的影响,前总理李光耀要求新加坡人重新发扬东方的美德,抗拒西方颓废思想的侵蚀。不结盟国家运动在最近的一份文件中也指出:“消极的全球化意味着丧失自己的身份、社团观念、个人价值和自己文化的归属感。”为此,要求发展和促进“积极的全球化观念,以此作为南方国家丰富人类文化财产的唯一选择,而不致堕落为其他地方文化产品的被动消费者”。[3]未来的国际竞争是经济、科技、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参与国际竞争,通过国际化等手段来增强竞争能力,其目的是建设自己的国家,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实行国际化,是由一个民族环顾世界而产生的生存危机感和对未来社会发展前景的展望而设计的,因此应当以国家主权和民族繁荣为主导思想,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权益。

注释:

[1]中国教育报,1997.8.23

[2]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6—169

[3]全球化和技术差距威胁着传统文化。参考消息,1997.9.5

作者系湖南大学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长沙410082)

责任编辑:袁海军

猜你喜欢
留学人员资助国际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海归潮形成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厦门市留学人员身份认定新规8月27日起实施
使领馆——留学人员的温馨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