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韫珍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膳食即以谷类食物为主食。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从温饱走向小康,谷类食物作为主食的地位受到了“冲击”,鸡鸭鱼肉等副食登上主食“宝座”。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均每日粮食的消费量已不足250克,而由脂肪供给的能量却超过了30%,蛋白质的供能比例也达17%以上,膳食结构已趋于高脂肪、高蛋白质和高热能。这种不符合科学的过分“富裕”,主副食错位,对人体健康是不利的。因为——
谷类是理想的主食
谷类食物除了含有碳水化合物,为人体提供能量外,它们还是B族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尤其是维生素B1。主食地位的改变,一个明显的危害就是导致维生素B1缺乏。
维生素B1的发现是在19世纪工业革命发明了蒸汽机以后。当时,由原来小磨坊磨米改为大型机器碾米,加工出精白大米,在以大米为主食的东南亚地区的人们吃了这种精白大米后出现了脚气病,受害者数以千万计,后用米糠治疗,症状得以改善。后来,在米糠中分离出一种含胺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维生素B1,也称硫胺素。所以,主食消费量减少,过多食用精白米面,很容易导致维生素B 1缺乏,引起脚气病等。一般情况下,粗杂粮中维生素B1的含量远高于精白米面,100克特级大米中含维生素B1仅0.08毫克,而标三大米则含0.33毫克,玉米面含0.34毫克,小麦胚粉中含量达3.50毫克。因此,平时不但要多吃主食,还应经常掺杂点粗杂粮吃,如小米、玉米、荞麦面等。粗杂粮中膳食纤维含量也较高,有利于排便。
主食和副食的“错位”,动物性食物食用量增多,危害更为严重,可诱发冠心病、癌症、糖尿病等“富裕病”。动物性食物含脂肪和胆固醇较高,尤其猪肉,一般含脂肪量都在30%以上。动物脂肪中主要是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吃多了会使人肥胖,诱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近年来,我国居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发病率已明显上升,这与不以谷物为主食,动物性食物摄入猛增有很大关系。那么——
应当怎样吃主食
我国居民膳食指南明确规定,“食物多样、谷类为主”。“食物多样”指膳食中要包括五大类食物,即谷类及薯类、动物性食物、豆类、奶类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类和纯热能食物(如植物油)。平衡膳食必须要由上述多种食物组成,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要,除此之外,各种食物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要合理搭配,方能使营养更合理,促进人体健康。
一个成年人每日粮食的摄入量一般为300~500克,还要根据劳动强度、性别、年龄来决定,女性、轻体力劳动者和老年人相对要吃得少些,但最好也不要少于300克。粮食的种类不要太单一,最好掺杂吃些粗杂粮和一些干豆类。粗杂粮所含维生素和无机盐较细粮高,豆类含蛋白质丰富,且质量高,与谷类同吃可以提高谷类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一日粮食的分配大致为早餐100克,午餐150克,晚餐150克,每星期吃一或两次杂粮或豆类,如小米粥、绿豆粥、赤豆粥、小米面、发糕、豆豉、豆皮等,可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杂粮。
大众医学1999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