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恕
人以五谷杂粮为生,难免患病,需要治疗。近年来,市场上药店多了,市民买药方便了,很多药品已不再到医院请医生开处方了,但是吃药毕竟不是吃小菜,药店也不是小菜场。到药店如何买药?买药后如何安全使用?这些自然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医学常识 大派用场
药品不同于一般商品,用得不好会适得其反,危害自身。首先应该明确诊断,弄清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如果看错病,吃错药,不仅对疾病无补,而且还会产生药源性疾病等严重后果。例如,咳嗽有很多原因,如为异物呛入气道引起,剧烈咳嗽可使异物咳出;这种咳嗽是一种身体自我保护反应,不应服用止咳药物。若是由炎症或过敏反应引起,那么咳嗽仅仅是一种症状,首先需要消炎或抗过敏以治本。咳嗽有痰时需要化痰止咳,如只止咳不化痰,咳嗽虽被暂时止住,但痰液仍壅滞在气道内,会导致咳嗽迁延不止,反而会加重感染。又如感冒有风热、风寒、暑湿感冒之分,用药也各异。
用药时间的合理安排也很重要。如驱虫药一般要在3~4月或10~11月服用,因为这两个时段正是寄生虫虫卵和幼虫到达小肠并发育为成虫之时,所以此时驱虫效果最好。若在其他时间服用驱虫药,由于寄生虫不在肠道,效果就不理想。
不同年龄的人对药物的反应也大有差异,老年人由于年龄大,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据统计,40~59岁的用药者中,有6%~8%的人出现药物不良反应;70~79岁者可达17%。因此,老年患者用药尤需谨慎。
目前,市场上往往一种药品有数种药名,这是因为同一种药由不同的厂家生产,于是就有不同的商品名。此外,买药最好到正规的药店去买,一般可保证药品的进货途径正当,不卖假药,而且这种药店的药品周转快、批号新、产品质量好。还具有较好的运输和贮藏条件,药品也就不易潮解、变质,疗效较有保障。
走出误区避免闯祸
患者治病心切,渴求“好药”,最好买来一吃就好,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什么样的药才是“好药”呢?这方面有很多误区:有人认为,价钱越贵药越好;也有人认为,药越新越好;还有人认为,广告做得越多药越好……其实,价格、新旧、知名度都不是选择的标准,关键是要对症下药,选用安全、有效、适合自己病情的药物。有些药由几种成分复合而成,要看其主要成分,只要主药选准,一般都有效。
还有不少人误认为用药的品种越多越好,殊不知,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易产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不良反应。据统计,同时用5种以下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小于5%;同时用6~10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同时用11~15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同时用16~20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可高达54%,所以,要尽量避免多种药物同时使用。
小小说明书用药指南针
除了药品包装上有简单的说明外,一般药盒内都有一张较详细的说明书,用药前应仔细阅读。
“药名”看清药名最重要。有些药名音同字不同,有的药名多一个字或少一个字,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药,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千万不可“张冠李戴”。
“性状”是指药品的剂型和形状,若说明书上指明药液“无色澄明”,而购来的药品溶液已变黄或混浊;或者糖衣片已经开裂或潮解,说明药品已变质,不能使用。
“药理作用”、“适应证”说明其主要成分的作用,适用于哪些病种和情况,能改善哪些症状。如患者确实有这些症状,则说明选购准确。但如果患者没有这些症状,那必须向医生咨询清楚后才能使用。
“用法和用量”指导患者如何用,用多少,何时用。注意必须按规定的剂量应用,切不可随意加大剂量或缩短用药的间隔时间。绝不能认为药用得越多,间隔时间越短,病就好得越快。例如,发热时用过量的解热镇痛药,可引起大汗淋漓,体温骤降,甚至发生虚脱。也不宜过早停药,以防疾病反复、细菌产生耐药性,以免增加治疗的难度。
“不良反应”提示用药后可能产生的异常情况,提醒用药者加以警惕。如过敏体质者用某些药物后容易发生皮疹或过敏反应。有些药品对肝、肾有毒性,有的可能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等。一旦发现这些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
“禁忌证”明确规定了哪些患者绝对不能使用此药物。
“注意事项”详细介绍哪些情况下应该慎用,哪些情况下应该禁用,是否需要做皮试,应避免与哪些药物合用。
药品包装上的批号表示药品的生产日期,如批号为990718的药品,表示这种药是1999年7月18日生产的,如果“使用期限”为2年,则说明此药可以用到2001年7月17日。过了此期限,此药不能再使用。
说明书就是你的用药老师,一定要仔细看清楚。曾有一位老年患者,没有看清说明书,将外用的“消炎痛栓剂”,误以为是口服药,结果服用几天后,引起了上消化道出血而急诊住院。
遇到问题求助医生
若用药后出现意外情况,则应尽快就医。如有的解热镇痛药说明书上注明治疗发热用药不超过3天,若症状并无缓解或反而加重,应尽快向医生咨询。这种情况可能预示:用药不对症,或有其他感染存在,需作进一步的检查、诊断,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在购买并使用非处方药后,最好自备一份准确的用药记录,便于在就医时出示给医生参考。用药记录对老年人显得特别重要,因为老人记忆力差,不能及时、准确地向医生提供全面的信息,一旦发生用药问题,用药记录可作为医生考虑病情的依据。
最后还必须提醒大家的是,自购药治病毕竟只能对付小毛小病,且以改善症状为主。对于慢性病,应在医生明确诊断下,按医生制订的方案治疗一个阶段后,再继续以维持量用药。用药期间,还需密切观察,一旦出现新情况,应立即找医师咨询。
大众医学1999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