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六不治”

1999-06-07 13:35叶斌
大众医学 1999年7期
关键词:咨询师心理治疗治疗师

叶斌

扁鹊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名医。他曾经提出过所谓“六不治”的行医原则,即“娇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扁鹊之所以提出这“六不治”的原则,是因为他认为这六种人或由于自身病重或由于对待医生和自身健康的态度有问题,即使是遇到神仙也难以医好,因而也就不必白白浪费医生的时间和精力。传统的中医理论是十分重视人的心理因素的。所以,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者,当我读到这一代名医的“六不治”原则后,我马上就联想到在我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中,也有一些情况是我们无法接待或收不到实效的。借此特向读者一一道来,以免求询或求治者白白浪费时间、金钱和精力。

无自知力者,一不治也

长久以来,由于我们对精神卫生知识普及不够,大众对自身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重视程度有限,所以往往歧视精神病患者。一旦亲朋好友中有人有严重精神障碍的征兆,常常讳疾忌医,不愿带他前往精神病医院或医院的精神科就诊,害怕被别人知晓有失体面。现在有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机构,精神有明显异常者的亲朋好友,也总是先到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因为他们觉得心理咨询中心要比精神卫生中心或精神科好听得多,如果真的有问题再及时转精神病医院也不迟;如果并不是严重的精神病,那就可以避免跨入精神病院的大门了。

其实,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也挺实在可行。不过,在被认定是严重的精神障碍,被建议转精神科进行临床治疗时,为了脸面而再三恳求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治疗,不愿到精神科就诊,就很不明智了。要知道,现代精神卫生领域的工作已经有了相当明确的分工:精神科医生负责严重的精神疾患(如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心理治疗适合于不大严重的精神问题(如神经症)的治疗;心理咨询适合于比较轻微的心理问题和一些发展性的问题(如一般的情绪困扰、环境不适应、调整人际关系以及职业发展等);再轻一点的问题可以找社区中的社会工作者帮助。这是一个连续的服务体。不同情况的人应当找适合自己情况的人求助。

对于有责任心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来说,如果发现患者已经有了无自知力(即对自己的异常精神和行为状态缺乏认知,别人觉得他非常怪异而他自己却否认)、幻觉(包括幻听、幻视等,即感觉到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等严重精神障碍的病人,就必须及时转给更有临床经验的精神科医生处理。

不自愿者,二不治也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与一般的治疗不同,它有一个前提,即要求来求询或求治的当事人要出于自愿。被逼来的人往往难有好的效果。这是因为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需要以询谈为重要手段,如果当事人不是出于自愿,咨询师或治疗师又如何能与当事人良好沟通、了解到实际情况呢?如果真实情况无法掌握,又如何能有的放矢地提出对策、解开心锁呢?

笔者曾经接待过一位被家长逼来咨询的初中一年级男孩。到了心理咨询室门口,那男孩一下子挣脱母亲的手逃之夭夭。后来好不容易“捉”到他,把他请进了咨询室,不料那倔强的男孩在长达40分钟的时间里就是坚持一句话也不说,让咨询师徒费口舌。还有些家长一厢情愿,希望通过心理咨询能让孩子达到如何如何的目标,全然不顾孩子的想法。要知道,心理咨询师不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就某种角度而言,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一种被动的工作方式,他们的先决条件便是当事人的自愿,即当事人能觉察自己存在心理问题,并愿意利用心理咨询或治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或改善心理状况。只有当事人自愿,双方才能通过询谈有效沟通,当事人才能配合咨询师或治疗师的工作,最后收到良好的效果。

指手画脚者,三不治也

医生在看病时最怕患者自说自话,对医生的诊断或治疗措施指手画脚。这类患者自以为是,否定医生的诊断或处方,或要求医生按自己的见解开处方,让医生哭笑不得:如果你有这番本事,自己便可医自己,又何必来看病呢?

有时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也会遇到这样的当事人。他们对咨询师或治疗师的分析和见解不屑一顾,还反过来要求咨询师或治疗师如何如何,真让人摸不着头脑,到底是谁在给谁咨询、治疗。

特别是一些领着孩子求助的家长最爱指手画脚。我曾遇到过一位为儿子不肯学习而来求询的家长,他在向我说明孩子和家庭的情况后,一手策划了一个哄骗孩子读书的计划,希望我和他一起完成这样一个“骗局”。看着这个错误利用心理咨询的家长,听着他那肯定无效、自作聪明的计划,我只得婉言谢绝了他。我告诉他,你已经有了太多的失败,要说心理咨询首先需要咨询的恰恰是你自己,你应该好好静心反省一下自己的家庭教育方法了。

重财轻身者,四不治也

我国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起步不同于国外。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一项十分辛苦的专业服务。在美国等国家,这类服务的收费是相当高的。据说著名的心理学大师、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就曾公开宣称,心理治疗是富人才承担得起的一项服务。

在我国,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从公益服务开始发展起来的,加之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国人对自己精神卫生状况的重视不够,对心理保健的需求不足,所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收费一直相当低廉。不过,现在情况已经有所好转。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卫生知识的丰富、心理保健意识的觉醒和工作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利用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进行自助。尤其是那些年纪轻、思想新、收入高的白领阶层,愿意利用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消除精神困扰、缓解心理压力和帮助自身发展。但是也有不少人对于这一服务不甚了解,认为只是动动嘴皮子赚钱,不愿意在这上面花钱。他们情愿让心理问题拖而不决,或者仅仅靠一些精神类药物治表不治本。对这些把钱看得比健康更重的人,不治也罢。

三心二意者,五不治也

有些求助者,由于对心理问题的咨询或治疗过程缺乏认识、信心和耐心,三心二意,朝三暮四。他们或擅作主张,不按照约定行事,让咨询或治疗师布置的心理作业成为一张废纸,对医生处方的精神药物随意换药或改变剂量;或频频更换治疗师。要知道,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有不同的流派和方法。一般而言,只要咨询师或治疗师有专业技术,经验丰富,问题诊断得当,坚持一种咨询或治疗方法,一定会有效果的。不同的方法不过是殊途同归。但如果频繁更换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或同时在多个咨询师或治疗师处求助,则不同的方法有时反而会有所冲突,让人无所适从,影响效果。所以,专业的心理工作者会拒绝为那些同时在几处咨询或治疗的求助者服务的。

急功近利者,六不治也

在心理治疗时,治疗师了解当事人的真实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并最后加以实施,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的。有时,还需要在治疗过程中根据当事人的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有的求助者不了解这一点,一味求快。比如人格问题咨询或行为习惯矫正,由于人的性格和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养成的,无法想象让一个人在长达20年的时间中形成的性格或习惯能在一二次咨询中烟消云散。

在美国,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被当成是一种消费行为,所以有专门的消费杂志对这一服务的效果加以研究,以指导人们的消费行为。有研究表明,心理咨询或治疗是有真实效果的,它同单纯的药物治疗相比,效果更彻底持久,但它所需的时间也往往比较长。一般连续咨询治疗16~25次(每次50分钟),其效果最能显示出来。如果缺乏耐心,不能持之以恒,就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反过来,有的人还会抱怨咨询治疗缺乏效果。实际上是自己操之过急了。因此,心理治疗时治疗师会向求治者说明所需的大致时间,如果当事人缺乏耐心、急功近利,就只能放弃治疗。“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试想,如果20年养成的恶习花2个月甚至两年时间就能有所改善,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更何况在我国“无事不登三宝殿”,来咨询治疗的往往都是久拖不治的疑难杂症呢!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我国都是比较年轻的服务行当。如果你希望利用这些自助手段为自己的心理健康服务,我想事先对心理医生的工作特点和方式有所了解,一定是于事有益的。

猜你喜欢
咨询师心理治疗治疗师
无为而无不为
请移走麻木对我的伤害(下篇)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2020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开始招生
让生殖健康咨询师走近你我身边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通过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教学评审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第8期课程班即将开始
精神分析心理学反移情概念的发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