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柏泉
腮腺位于两侧耳屏前和耳垂后下,是口腔领面部三对大涎腺(腮腺、领下腺、舌下腺)中最大的一个。它分泌浆液、粘液等涎液,经腮腺导管进入口腔,和其他大小涎腺分泌的涎液组成唾液(俗称口水),具有润滑口腔粘膜,帮助消化食物、抑制病菌生长等作用。腮腺也是领面部的多事部位。如冬末春初好发病毒性腮腺炎(俗称“痄腮”),儿童多见,有较强的传染性,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急性化脓,男性患者还可并发睾丸炎,影响生育功能。另外还有导管阻塞性腮腺炎、腮腺淋巴结炎等。这些疾病发病较快,常有红肿热痛,人们比较重视,这里不多赘述。
值得警惕的是腮腺区逐渐长大的无痛性包块。为什么?因为该区的无痛性包块绝大部分是肿瘤。这类肿瘤的原发部位多在面部两侧腮腺区的耳垂后下方,自己不易发现,又无自觉症状,常被疏忽,造成不良后果。故有必要提醒人们重视腮腺区无痛性包块的诊治。
下面列举几种临床上常见的腮腺无痛性肿瘤。
1腮腺混合瘤(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涎腺肿瘤,约占腮腺肿瘤的80%。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年龄在30~50岁者多见。肿瘤常发生在耳屏前或耳垂后下方的腮腺区,多为单个,小的如黄豆,大的如拳头,质地偏硬,边界清楚,皮肤色泽正常。因生长缓慢,无自觉症状,故不引起注意。此瘤属良恶性之间的邻界瘤。如果不及时手术或手术不彻底,可能由良性混合瘤转变成混合瘤恶变,或恶性混合瘤。笔者曹遇到一个左腮腺混合瘤恶变的病例。患者在10年前左耳屏前发现无痛性包块。当地外科医师给予单纯肿瘤摘除,病理报告为良性混合瘤。术后2年局部复发,又行单纯病变切除术。在10年间,3次手术,3次复发。第4次复发来我处就诊时,肿瘤在腮面部上下广泛扩散。在全麻下行根治性腮腺和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已变成恶性混合瘤,虽辅以放疗,但预后较差。所以,此处有肿瘤必须到口腔领面外科就诊,由专科医师行保留面神经的腮腺肿瘤切除术,以减少复发,提高疗效。
2腮腺腺样囊性癌。容易复发,并可出现远处转移。此癌占口面部涎腺肿瘤的1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多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包块,常因没有明显的症状而延误诊治。如果早期发现,及时彻底切除,预后是良好的。我们在干部体检中遇到一位45岁的男性患者,在右耳垂前腮腺区有活动性包块,质较硬,无压痛,皮色正常。初诊为腮腺肿瘤,劝其住院手术治疗。开始患者不相信自己会得肿瘤,后经反复劝说终于同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右腮腺腺样囊肿癌。随访20余年无复发,患者至今健在。由此可见,早期发现和及时彻底地治疗是多么的重要。
3腮腺粘液表皮样癌。是大涎腺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有60%~80%发生在腮腺。此癌一般多发于30~60岁,男女发病比例无差异。临床表现为腮腺区的无痛性包块,质硬,活动度较差,无压痛,生长缓慢。如出现生长较快、早期疼痛或面瘫等症状,则多为高度恶性的病例。此癌易复发和转移,故应早期彻底切除。笔者曹收治一位男性腮腺粘液表皮样癌的患者。他6年前在某门诊部发现左耳垂后有花生米大的包块,无红肿热痛。当时被诊断为“耳后慢性淋巴结炎”。以后每年体检时都发现略有增大,但无痛,故不介意。直到6年后包块明显增大时才来我处门诊。初诊为左腮腺肿瘤(性质待查)入院,行左腮腺肿瘤及其浅叶切除术,病理诊断为粘液表皮样癌。术后放疗,随访9年健在。
4其他。如腮腺腺癌、腺泡细胞癌、恶性肌上皮瘤等,早期多以无痛性包块出现。腮腺区是暴露区,容易发现早期病变。只要提高警惕,及早发现,积极处理,腮腺区肿瘤的治疗效果是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