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森
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是高校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是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来源。那么,青年教师怎样尽快地成才呢?我们认为,青年教师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全面锻炼自己,认真过好“五关”。
一、理论关
高校是学术的象征,学术的基础是理论,一个人的理论功底代表着他的学术潜力,拥有理论是高校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前提。
就来源而论,理论和经验都来自实践。但经验只是实践的直接的、直观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经验知识是初级知识。理论则是实践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理论知识是高级知识。理论知识既来自实践又超越实践,它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具体来说,理论具有解释实践的功能、指导实践的功能并预测实践发展的功能。掌握了理论就拥有了对实践的主动权。
高校青年教师过理论关要求:
(一)掌握完整的理论知识
对高校青年教师来说,所谓完整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基础理论)、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专业理论)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相关理论)。这三者中,专业理论是核心,基础理论和相关理论都是为其服务的。这是因为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专业理论是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直接对象。正因为如此,对专业理论的要求最高,具体采说,要求(1):对本专业的特殊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有全面的掌握;(2)对本专业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有深刻的了解;(3)对本专业的核心问题和前沿研究课题有透彻的领会。青年教师如何达到这些要求呢?我认为有两点要特别强调,第—要尽可能大量研究读原著特别是一些经典名著,掌握许多第一手原始资料,并从著作中吸收前人的智慧,从而奠定深厚的学术根基;第二要经常浏览权威的学术刊物,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紧跟时代发展脉搏。
基础理论能够为专业理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的指导,它是专业研究和发展的主要支撑点。基础理论掌握得越扎实、越宽厚,专业研究后劲就越大。但是基础理论不是研究的对象,而是研究的依据,这也就是说,在专业研究中,基础理论的某些原理可当作不证自明的“公理”加以应用。例如,在我们教育学的专业理论研究中,就可直接吸收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这些基础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
相关理论能够为专业研究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可资借鉴的思想方法,扩大专业研究的范围。它是专业研究和发展的“背景”,缺乏这种背景,把自己的知识面局限在一个狭窄的小天地里,株守一隅,视野不宽,会导致专业理论研究寸步难行。当然,对相关理论的要求,无论是深度、宽度,都不能和专业理论相提并论,也不能和基础理论等量齐观。俗话说得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关理论的学习要注重吸收对专业理论研究有用的观点和方法。
三种理论知识应组合成一个有机的动态的结构。应努力做到:专业理论精深(突破快),基础理论宽厚(后劲大),相关理论面广(易迁移)。
(二)形成理论思维能力
恩格斯曾经精辟地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青年教师想要站在专业研究的前沿,同样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思维犹如一盏智慧的明灯,指引着人们去攀登科学的最高峰。
理论思维就其内容而言,它是辩证思维,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辩证法,形而上学是一种错误的思维,而辩证法则是正确的思维,即“辩证的思维”;就其形式而言,它是理论化的思维,区别于形象化的思维,它凭借“理论”进行思维,是一种抽象思维,思维层次最高。把内容和形式综合起来,可以说,理论思维是理论化的辩证思维。从功能的角度,也可以说,理论思维是一种形成理论的思维。所以说,理论的发展离不开理论思维,没有理论思维也就没有理论的发展。
总之,理论思维是人类最高级的心智操作,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抽象性、积极的综合创造性、缜密的辩证逻辑性、丰富的历史实践性,那么青年教师要怎样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呢?
第一,要自觉地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运用于思维过程,指导自己的认识和行动,学会全面辩证考察对象,深刻把握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要有意识地把理论知识所蕴含的理论思维转化成自己的思维能力。理论知识是前人理论思维的结晶,它内在地包含理论思维的成份,它是形成和发展理论思维的源泉。
第三,要努力摆脱经验思维的束缚。经验思维具有极大的惯性,它使人习惯于就事论事;思维随着感觉走,从而把人的认识局限在经验主义的框框之中。理论思维就是在摆脱经验思维的束缚中,在与经验思维的矛盾斗争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青年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理论思维能力,而且还要不断增强理论意识,养成用理论观察现象、分析矛盾、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二、教学关
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青年教师尤其应在教学上下功夫,全面提高教学能力,首先成为一名合格的称职的大学教师;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力争成为一名教学艺术家。
(一)全面提高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从教学的运行过程来看,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课前钻研与设计能力、课堂表演与调控能力和课后总结与评估能力。
1.课前钻研与设计能力。钻研教学内容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书。其中钻研教材是重点,钻研教材能力包括理解教材能力和分析教材能力。教师理解教材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懂”是指教师对教材内容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透”是指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融会贯通;“化”是指教师把教材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心得,把教材知识变成“我的知识”,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分析教材的工作,就其角度而言,包括;①编著者的角度。教材是编著者为实现本门学科的教学目的,按照大纲要求,依据自己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而精心编著的。站在编著者的角度上分析教材,能够居高临下地准确把握教材;②学生的角度。教材既是教本,又是学本。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分析教材,能够提高教学针对性。③教者的角度。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努力协调编著者与学生的关系,力求发挥教材最大的教学效应。分析教材的工作,就其内容而官,主要包括分析教材地位作用、知识结构和特征、所涉及的技能和能力、教学要求、重难点和关键点。
钻研教材好比研读原著,设计教案就象写好剧本。教案不同于讲稿,教案是一种方案,一种设计。这种设计主要包括:一是思路设计。教师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再加工、再处
理,力求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程序,制造出清新有力、引人入胜的教学思路。思路规定一节课的起点、发展过程和终点。二是活动设计。教学思路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展开,教学活动既包括教的活动也包括学的活动。活动设计要求教师对课堂上教的活动(思维活动)和学的活动(思维活动)两者进行预先安排,使课堂教学创造出最大的思维量。
2.课堂表演与调控能力。表演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部分,缺乏表演能力,再好的教案设计也会付之东流,就象有好剧本,却没有名演员;是拍不出好戏的。表演的前提是“进入角色”,教师上课时,应全身心投入课堂,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整个心灵都融入教材、融入课堂之中。表演就其实质而言,既是表达又高于表达,教师借助表演艺术来传递教学内容和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增强表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表达的主要手段有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最重要的。“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就是力量”,青年教师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官修养,练就一副好口才,字字见奇,句句见珍。很难想象,一个语无伦次、词汇贫乏的教师,能够清晰、明快地表达丰富而深刻的内容,能够以广阔的思路去开发学生的智慧。课堂中的书面语言主要指板书(板画),板书要努力达到精要、启发、美观,以发挥其突出教学重点,强化形象直观,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清教材脉络和加深记忆理解等作用。体态语言主要包括眼神、表情、姿态、手势等。教师要充分利用体态语言去加强、丰富、补充教学信息的传递,从而增强表达的艺术效果。
由于课堂的双边性、复杂性和多变性,课堂教学常常会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表演能力,还要具备调控能力。调控能力包括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冷静理智的自制力,灵活机智的解惑力,及时果断的决策力。具有调控能力的教师能够将课堂上的偶发性问题和突发性情况转化为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的契机。实践证明调控能力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课后总结与评价能力。“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已经验的总结,没有对自己经验的寻根究底的精神,提高教学水平就是不可思议”。实践证明,教师把点点滴滴的成功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汇小溪成江河,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和鲜明的教学个性;教师把疏漏失误记录下来,及时吸取教训,就能“吃一堑,长一智,”变教训为经验,使经验不断丰富。如此,教师便可有效提高教学能力。
课后的工作,一是总结,二是评价。评价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能力,这一点往往被人忽视。从理论的角度说,评价是高于总结的,总结仅仅是对已有的教学活动经验的反映和概括;评价则是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从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来说,评价主要指自评,即教师把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作为评价的对象,通过自评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教学状况,并对自己的教学水平作出明晰的而不是混沌的,精密的而不是粗疏的衡量,从而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
(二)努力形成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独特性。风格体现了教师的教学个性,“风格就是人本身。”独特性是教学风格的本质属性。(2)稳定性。风格是富有教学个性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贯表现出来的一种“格调”、“韵味”、“风貌”;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3)审美性,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都是一道美丽的教学风景,它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学生听课犹如欣赏风景。(4)发展性。教学风格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它必然要随着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升华。(5)有效性。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千姿百态的,但富有成效是所有教学风格的共性,不同的教学风格都可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高质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风格的形成并非神秘,高不可攀,青年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追求自身的教学风格:(1)敬业乐教,情感投入。把教书育人当成事业来追求,把教学当成艺术来追求,全身心投入到这种追求中去,这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前提。(2)扬长避短,定向发展。每个人都有各自天赋潜能,青年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和发挥自身能力因素和人格因素的优势,扬长避短,作定向发展,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教师要在自我创造的基础上努力兼收古今中外优秀教育家的风格,并把其有机地溶进自己的经验和个性之中,这是形成风格的捷径。
三、科研关
(一)前提——拥有一颗乐于从事学术研究的自由心灵(略)
(二)动力一要有满脑予的问题(略)
1.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略)
2.要善于从问题中提炼出课题。(略)
(三)基础一要像蜜蜂采蜜那样勤于采撷资料(略)
(四)灵魂——独立的学术见解(略)
(五)落实——学会写作(略)
四、实践关(略)
五、外语关(略)
作者单位:福建师大教育系
(福州350097)
责任编辑:邵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