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不倒翁”——冯道

1997-03-31 08:02孔煜华
知识窗 1997年9期
关键词:举子节度使不倒翁

孔煜华

冯道,河北瀛州景城(今河北河间地区)人,生于唐末僖宗朝,卒于后周显德元年(即公元954年)终年73岁。五代时期,他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姓十君,且倍受朝廷重用,做过六个皇帝的宰相,可谓官运颇佳。但其数易其主,特别是还曾奉契丹的经历却深为后世所不齿。冯道,成为中国历史上专以官职为目的,毫无气节,“事君如佣者”的典型,被谑称为“官场不倒翁”。

唐末,冯道是幽州节度使刘守光的幕僚,刘守光兵败后,冯道逃到太原。太原属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势力范围。在那里,冯道因其文才受到监军使宦者张承业的赏识,被其推荐给李存勖(李克用之子),替李掌文墨。李存勖灭梁建立后唐,成为庄宗。冯道便因此青云直上,不久就充翰林学士,后又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

冯道之所以能成官场“不倒翁”,首先是因为他在官位上能尽心尽职。有一次,庄宗李存勖与梁军夹河对垒日久,主帅郭崇韬因军中非战争人员太多,请求裁减,李大怒,要罢郭的官职,命冯道起草罢免召书。冯提笔良久,未着一字,庄宗屡催,冯道于是对庄宗说:“……崇韬所谏,未至过当,你不同意就罢了,但是不应宣扬出去,让敌人知道了会认为我们君臣不合……。”庄宗听了他的话后,果然改变了主意,郭崇韬亦对其感恩戴德,冯道因此也落得了个敢于直谏的好名声。冯道能有这么大的胆量,在于其善度时势,明白在战争的关键时候,君主会把什么看得最重。

以后,李克用养子李嗣源被部将拥立发动兵变而夺得皇位,成为唐明宗。他对冯道更是青睐,说“这个人我向来就很熟悉,是好宰相。”后果拜其为相。而冯道就转事明宗,亦非常尽心。

再如,明宗天成、长兴年间,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冯道却向明宗讲起了自己在庄宗朝出使中山的一次经历。在去中山的路上,要路过一处名叫井陉的山势险要的地方,因担心马会失蹄,就紧紧抓住了缰绳,丝毫不敢放松,等到了平地,人一下子松懈了,缰绳也不拉了,结果反倒从马上跌了下来。他以此告诫明宗:“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享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还向明宗推荐近时举子聂夷中的《伤田家》诗,向明宗说明谷贵饿农、谷贱伤农的道理,提醒明宗要居安思危,关心人民疾苦。冯道的几句话说到了明宗的心坎里,同明宗以仁政治国的思想一致,怎能不令明宗赏识他呢。

其次,冯道能在官场不倒,与其明哲保身、卑躬屈节的个性有关。

明宗死后,冯道接着事奉闵帝和清泰帝,直到后唐为后晋所灭。

后晋高祖石敬瑭,原是后唐的节度使,以割让幽云十六州的代价获得契丹的帮助而当上了儿皇帝。冯道又转事后晋,亦颇受重用,被进封为鲁国公。晋少帝即位,封冯道为燕国公加中书令。

后来契丹入中原,灭后晋,冯道被俘获。他主动去朝拜新主子耶律德光。德光问他:“何以来朝?”冯答日:“无城无兵,安敢不来。”德光讥诮他:“尔是何等老子?”冯道回答说:“无才无德凝顽老子。”靠在辽人面前低声下气,装疯卖傻,博得了耶律德光的欢心,结果不但没作俘虏,还当上了太傅。冯道此举,为当时人所不齿。

有一件事最能体现冯道明哲保身的特点。有一回,一举子李导求见,“导”与“道”音近(当时还可能同音),且“导”古体作“導”,冯道以此戏举子说:“老夫名道,由来已久,又累任宰相,你这个秀才不可能不知道,但还取名道,这合乎礼仪吗?”举子申辩道:“你的‘道无‘寸字底,而我的有‘寸字底。”冯道却说:“老夫不惟名无寸,诸事亦无寸,君子可谓知之人矣。”

不久,辽国统治阶级发生内乱,加之连年灾荒,原后晋节度使刘知远趁起起兵,建立后汉。冯道又成为汉的重臣,被拜为太师。

汉末隐帝,忌杀大将,节度使郭威被逼起兵,建立后周。冯道又在后周做了太师,加中书令。周太祖对冯道亦很看重,每次接见他,从不直呼他的名字。

郭威死后,养子柴荣继位,为周世宗。冯道因极力反对世宗亲征,被派去修太祖山陵,不久死去。

“不倒翁”冯道的出现,从社会原因上看,与五代时期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分不开。唐末五代,天下大乱,朝代更迭频繁,一姓传不了三、四代就得易姓。这期间,统治阶级为了权势演出了一幕幕弟夺兄位,子弄父兵的丑剧。既然君主的更换是如此地形同儿戏,臣子们也就把侍奉君主当作雇工替雇主干活一样,雇主换了,他就去别处受雇,习以为常。而君主们因大都不是通过正常的途径获得君位。因此,迫切希望能得到前朝元老的肯定与辅助,只要他们能替自己做事就足矣,怎会奢望他们能像商朝的旧臣伯夷、叔齐那样,宁肯饿死也不事周朝呢。

另外,五代时期,军阀长年混战不止,朝廷的命运掌握在军人手里,皇帝或国王大都曾是割据一方的军阀或是由将官和士兵捧上台的。因此,每个皇帝在位时最忌的是拥有重兵、据有一方的武将,文人官僚虽然官居高位,但大都并无实权和实力,不对统治者构成什么威胁,因此对于冯道这样的文人官僚,只要能为己所用,都一一嘉纳。

纵观冯道一生的为官生涯,他不是一个贪得无厌、鱼肉人民、排除异己的贪官酷吏,虽然不免有些朝秦暮楚,且为官目的不正,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亦不可忽略。不过,他在民族大节面前,丧失民族尊严,毫无民族正义感,应该说是可耻的。他事四姓十君的一生成为中国历史之最。

(责任编辑/韩春萌)

猜你喜欢
举子节度使不倒翁
笨笨熊“说”不倒翁
可爱的不倒翁
唐代旅馆诗中的举子形象
辽代节镇体制研究
为什么不倒翁不会倒?
论后唐庄宗明宗嬗代事
为什么不倒翁会倒?
目不识丁
论唐代举子的科考消费
论唐中后期的“二元”制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