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大聚会 共同话《清明》

1997-03-23 08:15
清明 1997年6期
关键词:百期陈老登科

当记者们踏上金安徽国际大酒店三楼长长的铺满红地毯的走廊时,著名作家陈登科正在会场门外的大厅里签到。

陈老的大红真丝衬衫十分抢眼,加上一部大胡子,在人群中就形象突出。记者们一涌而上,抓拍这一镜头。这时著名诗人公刘由他女儿搀扶着,也走进门厅,他穿的是一件丝质绿衬衣,同样鲜艳夺目。

这是1997年8月20日上午,8点的钟声刚刚敲过不久。漫延了一个夏季的暑气在这一天悄悄消散了,空气中透出一丝久违的凉意。金安徽老总殷光衡衣冠楚楚,不为人注意地站在一侧,看着一个又一个他少年时代起就十分景慕的作家、诗人、编辑、记者步入大厅,神情中有一种让人感动的专注。

当主持会议的《清明》副主编季宇宣布座谈会开始时,这座可容纳百余人的会议厅已是座无虚席。平时着装随意的季宇,今天特意打了领带,非常郑重其事。他边上,主编殷儒东也是红领带,白衬衣,一丝不苟。百期大庆的喜悦,洋溢在编辑部每一个人的脸上,这使他们看起来,有一种整体面貌上的神采飞扬。

首先,主编段儒东代表编辑部致词。他在回顾18年来的风风雨雨时,满怀深情地说,“此时此刻,我们格外怀念曾在《清明》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过的前辈作家、编辑家,包括过早离开人世的同行。”《清明》创刊于1979年,是沐浴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诞生的,在那个文学春天里发表了不少在全国都很有影响的作品,例如《天云山传奇》、《破壁记》、《在严寒的日子里》、《张玉良传》等等。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随着开放的扩大和改革的深化,随着社会转型,文化转轨,新旧体制大冲撞,作家队伍,刊物品味,都在急剧分化,有人进取,有人退避,有人振奋,有人颓唐,作为一家严肃文学大刊的主编,说到这些的时候,殷儒东有着太多的感触和感慨。关于今后,主编坚定地表示:“百期之后、《清明》仍将不改初衷,把高格调、高品位,作为自己孜孜不倦的追求。”例如《女工》、《残棋》、《走入枫香地》、《扶贫》等,均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变,给文学带来的不仅是挑战,同时也有重大机遇。近几年来,《清明》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宏扬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勇敢地直面人生,不断地推出反映崭新生活揭露现实矛盾,展示心灵变化的力作,这些作品以厚重的历史感、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人物性格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读者的喜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发仁到会祝贺,他简短的发言,独具特色。他还代表省委宣传部,感谢新闻界朋友对《清明》的宣传和支持。他认为,“《清明》十分需要宣传,十分需要关注。”舆论界曾经认为《清明》缺乏自我宣传,自我“炒作”的意识,在商业文化语境下,吃了太本分的亏,所以陈部长才会有这“两个十分”之说。陈发仁还讲述了他前不久到《清明》编辑部,说“一走进去,就感到一种洗刷,一种温馨,一种宁静与安详。”他对“清明”的解释,是“清而明”,说着侧过身去问坐在身边的陈登科说:“是吧?登科大叔!”文坛宿将“登科大叔”嗬嗬地笑着,一边抖动着他那部著名的大胡子。

接下来省文联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杨屹代表党组讲话,他用了“在出版界受到推崇,在读者中赢得声誉,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在全国大刊中举足轻重”这样四句评语,对《清明》的百期历史,作了充分的肯定。他说,在所有的纪念百期题辞中最喜欢陈老的题辞:“千难万难百事难,一期一期一百期。”他感叹说,“一期一期一百期,我们的《清明》,就是这样走过来了。”仿佛受他感染,一时,会场分外安静,杨屹在讲话中,还使用一句中国古语“大恩不言谢”,对到会的新闻界、印刷业和邮电部门的朋友表示感激,感谢他们多年来对《清明》的厚爱和支持。

省出版局副局长梁长生称赞《清明》路子正,格调高,并以作者的身份,对编辑部全体编辑表示敬意。《安徽日报》副总编张育暄则进一步评价说,《清明》路子正就正在“不轻佻、不怪异、不媚俗,不随波也不逐流。所以,才能在全国大刊中独树一帜。”前不久,《安徽日报》周末特刊发表了题为《皖军一面旗》的文章,对《清明》独有的品味,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予以赞扬和肯定。所以张副总编最后以“皖军一面旗”作为对《清明》百期的祝贺,他说:“忽喇喇作响于文学的天空,那多辉煌!”

张育暄富有感染力的描述,将人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这时有人插话说《清明》这面旗帜,闪烁的是清明之光,清贫之光。在今天,一家文学刊物,一家大刊,它究竟应该留给后世什么?

这时,《清明》老主编陈登科说话了。陈老操着他那一口苏北老腔,细说当年。在他的回忆中,粉碎“四人帮”后那些振奋、忙碌、百废待兴的日子,重又迫在眼前。于是我们知道了,《清明》这本后来在新时期文坛引人注目、叱咤风云的文学大刊,是如何诞生的;《清明》创刊之后,大型文学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清明》作为最早创办的大型文学刊物,始终在中国文坛举足轻重。

那真是一个文学的春天啊!

接着陈老的发言,鲁彦周一上来就感慨说,时光真快啊,《清明》都100期了。这样的感叹,有些自得,也有些忧伤。记者们穿梭一般在会场忙碌,闪光灯不停地闪亮,摄像机不停地转动,《清明》在经历它重大的历史性时刻的同时,也诉说出一种岁月的沧桑。

鲁老的《天云山传奇》和陈老的《破壁记》,都是在《清明》创刊号上发表的,是他们为创刊赶写的稿子,发出来后轰动全国,一炮打响。如今,将近20年过去了,一提起这些作品,人们仍然记得当年争相传诵的盛况。但鲁老谦虚地说,我老了,古稀之人了,我把希望寄托于青年一代,“因为,安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出大文豪的地方!”

《清明》前任主编王影、安徽文学院院长刘祖慈、著名诗人韩瀚、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查长发、字徽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多治、著名作家曹玉模等也相继在座谈会上发言,他们从各个不同角度,回顾了《清明》18年来的艰苦历程,盛赞《清明》坚持现实主义传统,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发表了大量的有影响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培养了许多作者,为作家队伍输送了一批批有生力量。对编辑部团结友爱、艰苦奋斗的作风以及编辑们甘作老黄牛的奉献精神也充分予以肯定。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文学评论家唐先田在发言中还即席赋诗:“百期《清明》百样花,千姿百态竞芳华;且看满眼常春色,溶入万千百姓家”。

《清明》的百期纪念活动牵动着许多人的心,省文联主席沈培新因公外出不能赴会特地派人送来了贺词:“风风火火二十载,百期华章誉江淮。”

其他因故不能赴会也给编辑部发来了贺词、寄来了贺信、拍来了贺电的还有省文联副主席柏龙驹、散文家白榕、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副处长李道平等。

金安徽国际酒店总经理殷光衡先生一贯热心支持文艺事业,是《清明》的忠实读者,即便是在弄潮海南、搏击商场的紧张日子里,他也一直关注着家乡的这家刊物。为了表示对文学事业的支持,金安徽为座谈会提供了热情的服务和帮助,受到与会者称赞。

责任编辑冰明

猜你喜欢
百期陈老登科
Design optimization of a silicon-germanium heterojunction negative capacitance gate-all-around tunnelin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based on a simulation study
竞技足球比赛技术制胜因素研究
Optical scheme to demonstrate state-independent quantum contextuality
“老人越不动越不想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敬熊的长寿经
心态·读书·运动
赵树理“折磨”年轻人
百期竿头 创新前行
唤醒
陈伯老同志的“认真”
百期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