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 莹
自1990年国家教委在广州召开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中国的高等工程专科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高等工程专科学校解放思想、改革进取,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工程专科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大胆探索和实践,转变了40年工程专科教育徘徊不前的局面,在突出应用性特色方面有所突破,高等工程专科教育在整个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明晰和确立。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工专教育又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2l世纪转眼将至,日趋激烈的世界性经济竞争和科学技术水平竞争都使人们对人才的培养和竞争愈加关注。中国教育能否培养出千百万适应21世纪中国改革和建设的一代新人,尤其是造就一大批高级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以保证中国在21世纪中叶走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前列,是世纪末身处高等工程专科教育岗位工作的同志们不能不认真思考探索的课题。把什么样的高等工程专科教育带人21世纪,怎样使专科人才真正具有本科生和研究生所不可替代的特色,更是从事高等工程专科教育的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必须认真回答的命题。
一、高等工程专科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和特色
在我国现行的高等工程教育中,分设有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3个层次,而不同层次教育的培养目标却不甚明确,分工不够清楚,没有很好地形成各自的特色。尤其是专科生和本科培养都在强调与工程实际的紧密结合,都在强调应用性。其最终的区别是什么呢?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又该是什么呢?可喜的是最近几年高等工程专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令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较高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鲜明的职业技术特点,熟练的工艺技术技能,这几条应该成为高工专人才的主要特色,应该成为高工专所培养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所独具的特色。
按照上述设想,目前高等工程专科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应该是:
1.在高工专教育中,放弃多年来在高等工程专科、本科教育中一直沿用的按专业或按学科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选择按生产一线的职业岗位群需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新模式。
2.淡化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别,共同承担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任务。进行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5年的试点。
3.按照职业岗位群对高级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构建全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不再按学科或专业安排,而是按职业岗位群的工程技术能力及综合素质要求来确定。突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强化实际操作能力的养成。
4.而向社会发展,而向工程实际,跟踪新技术、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既注重基本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又要注意新型工艺、技术的发展和交叉、渗透,还要加强经营、管理的教育。
5.与产业结合,紧密联系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教育,进行认识社会、了解市场的教育,这是形成高等工程专科教育特色的重要环节。
6.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革新创造意识和能力的教育。要把现行工艺、流程、技术等方面的不足交待给学生,激发他们改革、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7.对高中毕业入学的学生延长1年学制,进一步增大实践教学比例。用4年时间完成高等工程专科人才的培养,是确保高工专人才特色、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所必需的,这已被国外许多高工专的多年办学经验和国内有的院校试点情况所证实。
8.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高工专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社会需要什么专业、什么类型的人才,学校就应及时调整,主动去办什么专业、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要比工程本科的专业或学科教育有更强的灵活性。
二、高等工程专科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成果的高速产业化,工业、工程等一线工作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人才及产品竞争的日趋加剧,都为21 世纪高等工程专科人才素质提出了要求和产生着影响。
首先,高等工程专科培养的人才要热爱并能够工作在工业、工程一线。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最终都要依赖工业、工程一线产业水平、工艺质量、工作效益的进步和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最终都要依赖工业、工程一线产业水平、工艺质量、工作效益的提高。21世纪社会需要科学家、艺术家,更需要工程专家、高级技师;需要博士、硕士,更需要工程师、工艺师。人才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更取决于社会对他的需要。工程专科人才首先具备的应是为一线岗位、平凡工作奉献的精神。
其次,要具备较高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作为工作在工业、工程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要从事把设计、规划、决策变换为物质形态的生产或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的工作,而且又将是一些科技含量和智力含量较高的技术、服务和管理方面的应用性工作。因此,高等工程专科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有而较宽、实用性强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解决技术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能力和相应的工艺水平。
第三,要有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观念和能力。工程技术的日新月异,要求第一线工作的高级人才应首先能跟上,并具备开创新技术、新工艺的意识和能力。然而无论技术如何迅速地发展,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总是从原有的科学技术中产生。只有掌握了基础,建立了根底,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才有可能不断地发展自我。当然,什么是基础?高等工程专科学生在校的基础该打多大?“必需够用为度”如何把握?这是我们高工专教育改革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发展,必须给学生以较扎实、宽广的发展根基,使学生具备自我发展的基本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求。
第四,要学会与人交往,要具备良好的表达、交流和组织能力。树立基本的做人态度,真正发挥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为社会做出个人的积极贡献,还必须学会与人交往,必须使别人了解自己,并能够把别人组织在完成共同事业的合作集体中。这种交往、表达、交流和组织能力是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参与经营与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在理解与尊重别人的基础上准确地表达自己,愿意使自己成为集体的一员,并能组织大家完成共同的事业,同样需要学校有意识地加强培养、训练。特别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学习和生产实践中得到这方面的养成锻炼。
三、高等工程专科人才的培养
高等工程专科人才是21世纪社会发展所迫切需求的,那么在高工专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怎样塑造这些人才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必须而向社会发展、面向市场运行、而向工程实际、而向岗位一线对高级技术应用人才的要求,构建以岗位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兼顾经营与管理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紧密结合职业岗位技术群的工程技术能力和经营管理需求实施教育与培养,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经营管理能力。
2.必须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塑造人的全面素质结合起来。纵观20世纪的高等
教育,不能不让人遗憾的是:由于产业革命兴起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蓬勃发展,竟然出现了湮没人文教育的倾向。相当多的工科大学生有知识没有文化,有思想不见精神,懂技术不能参与管理,人文素质和文化品位日益下降。人文教育的严重匮乏,使大学生不能成为“有教养的人”,已明显不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众多教育专家疾呼:必须加强工科大学生人文教育。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广博的人文社会知识、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着眼于人类发展的环境意识,都是高等工程专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缺少的,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人文教育,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均得到培养。
3.一定要打好基础。基础是学习和发展能力所必需的。专科教育因学习年限、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不可能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对学生的基础教育上。但如果仅把眼前工程一线所要求的能力、知识作为培养教育内容,把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和基本技术能力培养的度仅盯在校内后继专业技术教育的要求上,将留下严重不适应的后果。因为,2l世纪社会乃至工程技术发展的速度,将数倍于今天;现今实用的许多技术、方法、手段都不可避免的要很快落伍。在学生走出校门服务社会的有限工作时间内,必然会有更多的在校时闻所未闻的技术与方法出现在他们的工程实践中。只有让学生掌握了相对坚实宽广的基础,树立起自我发展的观念和能力,才能使学生掌握适应科技发展的钥匙,才能使学生能应付将来迅速的发展、变化。准确地把握好高工专教育中基础教育的“必需够用”,不是一件易事。这既需要对学科和岗位技术群的全面了解,又需要高瞻远瞩地洞察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趋势,更需要对相关技术领域发展的足够掌握。笔者始终认为,高工专也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打好基础,要为学生今后的开拓发展和适应不断更新工程技术留下足够的后劲。当然,这里所说的基础不仅仅是理论基础。
4.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和发展学生的个性。21 世纪需要方方面面、各式各样的人才。我们的学生也要各有所长,情趣、爱好、特性各不相同。然而现今的学校却不可能为每一个学生都设计出一条顺利通往成功的道路。这一矛盾只能由学校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组织、学习环境的努力创造,通过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成长途径,去发挥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调动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此,要根据各校情况,加速教学管理改革和教学建设,尽快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增设辅修专业,加大选修课比例,加强文工渗透、学科交叉。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适应社会的发展,应选修不同的课程,辅修不同的专业。
5.要不断拓宽专业口径,增强服务面向。目前我国高等工程专科教育大多数的专业设置,是在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规划下逐步确立和形成的,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单一和过窄、过细的专业模式影响依然存在,加上目前工程专科教育对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特殊”要求,都导致了现今高工专的专业口径过窄、服务面向范围过小的缺欠。这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高工专的教育、高工专的特色是要讲针对性,但过分的针对性,过窄的面向,必然要丢掉人才的适应能力。而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又终将使高工专教育失去活力。同样,高工专的基础课教学也不能过分地强调为专业服务,而忽视基础课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6.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为使高工专人才具备适应工业、工程一线大量岗位技术、工艺革新与创造的需要,在校期间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开放型、开发式的教育,扬弃继承性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现有的东西、现行的技术,而且要提供条件,让他们在掌握的同时一方面看到现行技术、工艺中存在的不足和争议,一方面去自己探讨,学习解决的办法,以启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解决、改进技术问题的手段和方法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既要让学生看到、学到前人的成果,又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相信自己、相信科学、敢为人先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形成敢于创新的意识和追求。同时,使学生在更多的自我学习中逐渐养成自我发展的能力。
7.要讲究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一是要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加大教学信息量。二是要启迪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通过讨论式、交互式的教学,训练学生表达思想、发表意见、交流观点的能力。三是要通过利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方法、新手段,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8.要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讲究整体育人效果。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在任课教师,而更重要的是在学校的整体环境;工程意识、工程能力的养成不仅仅在实验室、实习场,也在学校的工程环境。学校有良好的学风、校风,有浓郁的学科交流、工程实践环境,有严格科学的管理,学生就能身植沃土,目观四围,扩大视野,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求是、向上的学风,朴实、刻苦的工程作风,同时学生也能通过学校的文化氛围、社会活动,得到精神鼓励与文化熏陶,达到全面提高素质的目的。
作者系长春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副教授(长春130021)
责任编辑:袁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