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坚
一、转变教育思想,确立培养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复合型师资的目标
我国现行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曾为我国初级中学培养了大量合格体育师资,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随着新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1993年颁发)的贯彻实行,高师现行的专业机制培养出的体育师资,不能满足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要求,遏制了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能力。根据我国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规模小、教师编制少的特点,一位体育教师只能教体育不能教健康教育课是不合适的,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体育师资。因此,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在深化教育改革时,必须转变教育思想,从我国农村中小学实际出发,拓宽专业口径,充分发挥传统专业的潜力,确立培养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复合型师资的目标,建立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教育专业(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实行“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教学”的新模式,培养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复合型师资,以增强高师办学活力,促进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和发展。这不仅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出路,而且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二、拓宽专业口径,建立培养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复合型师资的课程体系
拓宽专业口径,并不是不要专业,而是不能要我们现行的这种口径窄小,专业开设课程针对性不强,课程面较窄、内容陈旧,课程内容不面向社会实际,不注意实用性,目标不明确,培养出的师资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要设置内涵大,适应面广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专业,培养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复合型师资。要培养这种师资,首先要设置一套培养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复合型师资的课程体系。这种新的课程体系,不是把原来两种专业的总课程进行算术相加,而是根据培养目标,改革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计方案,加强课程建设,使两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地在学生的业务素质上体现出来,实现既“复”又“合”的要求。以达到培养的师资具有既能用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又能用卫生保健知识来维护健康、发展体能,并具有培养初中学生终身体育观和卫生观的能力,以使其知识和能力得到显著的改善。要把专业变成培养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复合型师资的基地。
建立培养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复合型师资的课程体系,应按照全面发展身体,培养合格的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的原则。一方面改革体育课程结构,增大体育课程总体弹性,注意增加选修内容,将健身、健美活动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纳入体育课程之中,重新组织教学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形式和方法;另一方面改革和建设健康教育课程,注意《临床医学概论》、《基础医学概论》、《学校卫生学》、《护理学概论》、《养生学》等课程内容的广度,掌握好深浅度,注意内容的实用性、实践性、科学性、趣味性。在课程设计中,应突出师范性,强调健康教育课程,增加理论课,克服长期以来轻理论重术科的现象。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计划中,应安排最后一学期到学校和健康教育所(站)进行教育实习各四周。通过健康教育实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技能和方法,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和卫生观,有利于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和生活习惯,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三、实现目标、大纲、教材一体化
培养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复合型师资的目标是课程编制的出发点和内容,是进行课程评价的根据,也是课程实施的结果。它包括两大方面的课程:一是体育课程;二是健康教育课程。首先,体育课程建设应根据终身体育教学总目标:完善体格、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使体育经常化,成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并以此目标为原则改革体育课程结构,增大体育课程的总体弹性,加强实践课时,改革运动教学大纲,编写出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主的体育课程大纲,在新大纲指导下,编写出能增强学生体育意识、提高健身能力、培养以终身坚持参加身体锻炼习惯为主线的新的教材体系,编好体育教材。其次,健康教育课程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以便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普及性的医学、卫生保健知识,能诊治学生常见病、传染病等,并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健能力,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促进和保护身心健康为目标,编写医学、卫生教材,让学生学有所用,改变过去大学所教而在中、小学用不上的状况,实现目标、大纲、教材与课程总目标一体化。
此外,培养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复合型师资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以增强体质实效为中心的成绩考试制度,确保课程评价更好地为农村中小学培养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复合型师资服务。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高专体育系(重庆632168)
责任编辑: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