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要懂哲学

1996-07-15 05:30尹卫东
读书 1996年3期
关键词:松下幸之助哲人管理者

尹卫东

七十年代,当代卓越的管理大师松下幸之助远离尘务,潜心著述,将自己毕生的经营之道撰写成书,他为那部充满商战谋略和人生智慧的书起名为《企业经营哲学》,几乎在同一时期,英国著名管理学家克·霍金森在他名噪一时的《领导哲学》中讲了一段近乎格言的话:“倘若哲学家不能成为管理者,那么管理者必须成为哲学家”。在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两条不同路径上响起的同一声音是耐人寻味的。

当代社会,无论世界还是中国,已进入或正步入一个企业家的时代。企业家在为世人瞩目和称誉的同时,社会与时代也对“隐藏在增长要素背后的国王”——企业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其中,一定的哲学修养已成为企业家尤其是大企业家不可或缺的素质。这种哲学素质在不同的层次上可以表现为求真的哲学思维,求善的哲学心肠和求美的哲学境界。

所谓哲学思维是指企业家透过管理实践的表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它是企业家最基本的素质。自觉训练和运用哲学思维对于克服小生产者的褊狭眼光和经验习惯,对于管理者整体思维水准的提高益莫大焉,它能使“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思绪、意向确定化,日常工作尤其是决策的思维逻辑化。哲学思维对于管理者来说更多地是一种“工具”和运用,因而真正使管理者具有哲人风范的还是哲学心肠熏育和哲学境界的企求。

所谓哲学心肠是指管理者在处理个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和自然关系时所呈现出的哲人节操和情怀。首先,企业家要克服私欲对自己的挑战。其一,物欲。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时代,在约束机制不很健全的情况下,面对私欲的诱惑,可以“动”而不动是很不容易。因为管理者所从事的岗位使他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被物欲俘虏,许多“能人兼罪人”往往缺乏的也就是这点修心养性的功夫和“万物于吾无动矣”的哲人风范。当代的中西方管理实践都表明:伦理道德不再仅仅意味着单纯地对管理者的约束,还是激发企业活力的一种无形的积极推动力量。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揭示的正是这个道理。

其次,企业家要建立起符合社会公德,顺应时代潮流的行业道德。松下幸之助反复强调道德对商业和企业的意义,“我们在做买卖时,不能只顾物质的充裕,还要考虑如何使精神生活充实”。“做生意不仅要提供丰富的物质,而且对提高精神方面的层次也负有不可逃避的责任。”“它不仅于个人精神方面会有所增益,就是对社会和个人物质方面也能带来实际的利益。所以我们应该培养适合潮流而又正确的道德观念,加强推广的决心,使人类生活各以道德为基础,推己及人,必然创造出一个安详祥和的社会”。

如果说,哲学思维的训练是把握客观规律的需要,更多的体现着“立功”的色彩,如果说,哲学心肠的熏育是为了和谐地处理人际、人自关心,更多地带有“立德”意味,那么,哲学境界的修炼则是企业家超越功利,战胜自我,成为一代管理大师的需求。进入这个层次的企业家们,首先,企业对他们来说不再是赚钱的机器,而是实现富国强民的手段。松下幸之助称这类企业家为有“诗心”的人,“如此一来,器量自生,不会斤斤计较,凡事都作眼于远处”。我国早期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就是这样的人,他终身倡导“以个人影响事业,以事业影响环境,以环境影响社会,以社会影响国家”的“民生”精神,期望通过实业实现强国强民的宏愿。象这样的企业家,他们既是企业家,又不局限于厂矿商务,而是冲破了单纯职业身份的蕃篱,自觉充当社会良心,可以为国家的独立、自主九死不悔,为社会的正义、公平奔走呼号,乐而不倦。在这一点上,大科学家、大艺术家、大企业家和大哲学家心性是相通的,都充满了哲人的悲天悯人。这时候,管理对他们来说已不是聚集财富的科学方法,掠取尘世浮名的资本,而悟道参禅、探究人生意义的通径,构筑安身立命、怡然自得的精神家园的渠道。这时他们兴办企业、实施管理的方式也已是“宠辱不惊看诞前花开叶落,去留无意望碧空风卷云舒”,目的则是参悟人生之“大道”、回答“人活着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类古老的哲学问题。

好的企业家需要哲学智慧的洗礼。

(《领导哲学》,克里斯托费·霍金森著,刘林平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六月版,1.45元)

猜你喜欢
松下幸之助哲人管理者
智珠2则
智珠2则
窗口和镜子
宽容是一种智慧
空篓子
松下幸之助的宽容
松下幸之助“求职”
取得员工信任,靠什么?
管理授权的六大误区
三个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