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德馨
年初,应邀去台北市讲学,感到台湾人亦很注意养生之道。兹就一些见闻拉杂记之,以飨读者。
养生必先养性
至台第一天,在下榻的兄弟大饭店内得到免费赠阅、睽违已久的《论语》一书,倍感新奇。而且,在荧屏上也不断有宣传佛家与孔子思想的新闻。最有趣的是,省立台北医院在院内还附设佛堂医院,院长、医生齐诵大悲咒。他们为了让住院病人借助信念来增加抗病能力,允许病人随时可去“佛堂”顶礼膜拜。
第二天,我走访了中国医药学院马光亚老院长,会客室里佛像与祖先遗像分置左右两侧,香烟缭绕,这就充分表明了佛教信念与儒家思想在台的影响深远。一位资深的老知识分子告诉我:“养生必先养性”。“养性以仁孝为先”,能够心地宽恕、远忧虑、绝烦恼者自可健康长寿。另一位九四老人也说:“仁者寿”。这种养性以养生的观念在台湾带有普遍性,少儿教育也不例外。当地报载:由佛教慈济基金会发起的、面对中、小学生的“髓缘布施,抢救生命”的骨髓捐赠活动,第一天共募得5000余份,捐赠者被誉为“勇敢小菩萨”云云。可见,台湾人民是把修身养性作为养生第一基础的。
药补不如食补
近些年来药膳兴起,对台湾的餐饮市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从路边小吃摊至观光大饭店内,药膳菜单比比皆是。小吃摊以药方取自宫廷内的“清炖羊肉炉”招徕客人,很受欢迎。“药炖排骨”价廉物美,最为畅销。台北市还流行港式与大陆式的药膳,花样百出。如香港的“阿二靓汤”是专给男性补的;“沉鱼落雁汤”是让女士容颜娇美的,不一而足。从165元(台币)的果膳午餐到1万元一桌大餐,价格不等,可一直供应至翌晨3时。
台湾人对食补的期望过高,其心理意义大于实际功效。台湾《中国时报》就此对我进行了专访,我发表了三个观点:第一,食补是中国的治法之一,必须辨证论治。市上流行的药膳多属热性食品,而台湾气候温燥,药不对证,将产生副作用;第二,药膳有一定疗效,但即使是对证的药膳,也应细水长流,方可有效。绝不可能一餐之后,顿觉精神百倍,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第三,药膳含蛋白质、脂肪较高。对痛风、高氮质血症、糖尿病等慢性病都应慎用,以免诱发旧病。这些观点,都为该报刊用。
也有补之失当的
台湾人的养生观中,传统影响甚深。虚损学说可谓风光独好。因此市场上的中药补品形形式式,有参茸虫草,有各种成药,而朝鲜参独领风骚。现在开放自由进口,大陆参也已初露头角,长白参、北野参、北天参的销路很好。据当地中医反映,由于进补失策,每年立春之后,因吃补药引致的疾病屡见不鲜。我在台曾诊一巨贾,他患有咳喘症,痰多白沫,形寒神怯,却每晨参汤一碗,燕窝一碗,习以为常。他明明得的是阳虚阴凝的痰饮证,吃补药则是实其所实,故缠绵不愈。我于是处以温寒化痰的小青龙汤加附子,应用两剂后就小便增多,痰去咳减。此人是台湾电视公司董事长,就立即安排电视台记者现场访问,在台产生一定影响。再次见到此君时已气色和润、精神振足。他赠我“仁心仁术”匾额一方。
据我台湾学生邱维昌医师告知,近年受大陆“生命在于运动”的启示,所以登山、气功、太极拳、羽毛球、保龄球等活动也日渐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