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其
几乎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华人的身影。移居欧美、东南亚等地的华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了中华民族海外奋斗史。然而,人们却很少谈到,俄罗斯的华人,也是海外华裔重要的一部分。有人类的地方,就有中华民族的足迹,在俄罗斯也不例外。俄罗斯自18世纪以来,就是中国大陆人民继东南亚、南北美洲之后,移居海外的第三个重要据点。
从沙俄到独联体:
旅俄华人的坎坷经历
第一代旅俄华侨、华工,80%以上是为贫困所迫背井离乡出国谋生的,他们在俄国干最苦、最累、最脏的活,在政治上没有地位,生活上也没有保障,只是谋生门路比在国内多。例如1911年阿穆尔州金郭铁路华工,每月工资达到60卢布,可以维持本人生活,还能寄钱养家。有些采金工人偶得巨金发了大财,在俄国经商,获利可观,其中有些巨富返回中国后广置房地产,但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的华侨、华工劳苦半生,两手空空回到国内,或者穷困潦倒流落异域,了却残生。
十月革命时期,一些留在俄国境内的华人富户被定为资本家或富农,家产被没收,并流放到边远地区。1922年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苏联的华人在政治、经济方面比沙俄时代有了改善,在工厂、矿山的华工,可与俄国人一样参加工会、青年团等群众团体,享受与苏联工人同等的政治待遇,有的华工还当选为委员会主要负责人。经济上华工与俄国工人同工同酬,华侨每月可领到比苏联居民量多质优的白面包、糖等食品。政府开办了中文学校,华侨子女可以入学读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密切,在苏的华人也因之有了较好的境遇。他们多在全民或集体企业中生产和工作,与苏联公民同工同酬。中苏两国侨民、侨眷可以互相来往。1952年两国互换一批侨民,分别去中苏两国定居。中国去苏定居的华侨,多半是同苏联人通婚的男性及子女。他们移居苏联后,大部分到工厂、矿区及集体农庄生产工作,文化层次较高的华人,则从事教师、工程师、技术员等职业。按苏联政府规定,定居三年后,便可申请加入苏联国籍。自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两党两国关系破裂,这时华人去中国探亲受到限制,两国间通信减少。据至中国探亲的华侨讲,这个时期,苏联政府对华人加强了管理,有的调离重要岗位,有些住在中苏边境的华人被迁往内地。
原苏联共有华侨90万人,俄籍华人及其后裔68万人,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及中亚,边远的雅库特自治共和国金矿中尚有部分老华侨及华人后裔。1991年底原苏联解体和独联体成立后,民族矛盾激化,但华人状况无大变化,只是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有俄罗斯配偶或有俄罗斯血缘关系的华裔,准备离开少数民族地区,以避免种族冲突。在政治动荡、生产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情况下,俄罗斯及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华人开始建立自己的组织,加强团结,争取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如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有中国血统的人约七八千,首都比什凯克市有华侨、华人576人,1991年政府司法部批准成立了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比什凯克市“华裔协会”,活动经费完全由会员自筹,每名会员先交50卢布,每年会费20卢布。
仍保留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
与旅居海外的其他华人一样,旅俄华人在居留国周围环境的影响下,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有了很大变化,他们遵守居留国的法律,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但他们与旅居其他国家的海外华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仍然保留着浓厚的中华民族意识。他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关心国内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旅俄华侨、华人订阅中国报刊达百余种,许多人坚持收听中国对俄广播,在远东中俄边境居住的华人坚持收看中国电视节目。不少华侨、华人千方百计让子女学习汉语,吉尔吉斯斯坦“华裔协会”会长曾向中国黑龙江省黑河市提出请人去俄教授汉语。居住在乌兹别克共和国的老华侨姜习之,据说每年花费人民币5000元送女儿到北京学习汉语。
在原苏联的城市里,虽然没有其他国家那样的“唐人街”,但在农村中也有华侨、华人的聚居地。如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俄罗斯联邦的伊尔库茨克州耶尼斯克区,有20多个中国人聚居的集体农庄,这里的华人仍喜欢穿中国的服装,保持中国清朝的风俗习惯。在俄国的华人,出于种种原因,多不太参加政治活动,而是勤勤恳恳工作,遵守法纪。华侨、华人后裔从小受居留国的教育,与俄人交往共事,且多与俄人通婚,因而具有俄罗斯人的性格,自主独立,坦率乐观,热情健谈。同时因血缘的关系,在心理状态、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面,还未能完全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向以勤劳、节俭、朴实、厚道著称,俄国官办和私人开的铺子,都愿意雇用华人。在家庭关系上,他们也保持着中国的传统,许多俄国姑娘愿意和华人结婚,她们认为,华人老实厚道,会过日子,能干活,不酗酒,不打老婆,不乱搞女人。在俄国城乡,娶俄国妻子的华人比比皆是,他们的婚姻与家庭,比单纯由俄国人组成的牢固得多。
华人擅长经商,在帝俄时代,华侨小商贩和华人经营的手工作坊、商号遍布俄国城乡,深受当地居民欢迎,以后大多被取缔。现在俄国经济向市场化过渡,华人潜在的经商能量也有了施放的机会。
与俄国人共渡难关
今天的俄罗斯和独联体各国正在经历天翻地覆的变化,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大动荡使俄国人民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旅俄华人和居留国的人民一样,也在困境中寻求着出路。
目前华人的经济情况各有不同。独联体国家的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及广大农牧区,仍实行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居住在这里的华人福利待遇变化不大,他们除在企业和集体农庄领到工资外,还可出售些农副产品,所以尽管物价上涨,他们还有能力承受。在大城市及交通发达地区,物价飞涨,这里的华人与当地居民无甚差别,生活水平明显下降。有些华人在政府允许的情况下,到固定的集市去作生意、打零工,赚钱贴补家用。有的华人索性放弃原来的工作,另谋出路。他们除了作小生意之外,还在中俄边贸和民间贸易方面寻找机会。在中国哈尔滨举行的贸易洽谈会,参加的旅俄华侨、华人数目逐年增加。在黑河、绥芬河、通江、逊克、嘉荫、孙吴等中俄边界地带的开放城市中,不少华人来往于两国之间,充当“一日游”导游或者翻译,还有的被聘为中国边贸公司的顾问、信息员、代理人。伊尔库茨克某工厂华人技术员,经常往来于中俄两国城市,充当经纪人,不仅收入可观,并可由中方客户出钱,同妻子一起到中国城市及旅游点去旅游、购物。阿穆尔州市共有华侨、华人288户,其中文化水平较高的有70多户,他们除做翻译、导游之外,有的人还办了个体公司。该市有的华人向中国贸易公司出租住宅,提供住宿、膳食、翻译、信息、交通等服务。至于退休华侨、华人,只要身体许可,都作买卖、打零工、种菜以贴补养老金之不足。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俄贸易的增加,旅俄的华侨、华人必将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中俄两国的经贸、旅游、文化交流中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