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树娟
这是一批特殊的小消费者。信用卡、支票、汽车……今天,他们拥有父辈用钱换来的尽可能多的“幸福”,然而明天,他们能守得住父辈传下的家业吗?
平先生最早是位汽车司机,后来在房地产业圈子中扑腾了几年,创下了拥有9位数字的固定资产的家业。在当地,这份家业也许算不上首富,但也足可以因此而自豪一阵了。平希望儿子能守住它,成为新式的经营管理者。于是,开始了对儿子的培养工程:孩子不用上学,专门请家庭教师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现代化教育——文化知识、社交礼仪、娱乐享受……9岁的小公子也的确非同一般孩子,他会开小车且拥有一辆相当不错的名牌轿车;打牌也是一把好手,那熟练的发牌动作甚至令大人咋舌;宴会饭桌上也完全一副内行的样子。平公子可以因一点小事大骂司机,在公司内外随意地指责总经理以外的任何人,能调动公司中许多人为自己办事,却独独对“钱”的概念始终糊涂。问他一个月有多少零花钱,小家伙头一晃,“10万!”旁人惊讶地问:“怎么那么多?”他马上又“纠正”:“是一块。”一副憨态,又极认真的样子。
熟悉平公子的人说:“他根本不清楚钱的价值。买东西也不用他点钱,看好什么,手一指,跟随的自然去付钱。坐在牌桌前几小时,输赢多少都不在乎,他也数不清楚。他从没有因钱而窘迫,所以也不需要算计钱。”
在广东省一所名牌小学,记者见到一位每日打“的士”上学的小男孩,他熟练地从车中下来,点付完人民币,然后悠哉游哉朝学校走,好潇洒的气派。我上前问小家伙,为什么坐出租车上学?孩子回答:“每天都这么上学呀!”
这位小男孩的家长是做房地产生意的,因为忙于挣钱,顾不上孩子,所以每天给儿子一笔钱坐出租车上学。家长没有时间陪儿子,只有用钱来补偿,孩子要多少就给多少,要什么就给什么。记者注意到孩子脚上一双非同一般的鞋,一问价格,700港币!
望着几位记者惊讶的表情,学校教导主任叶老师说:每个班都有这么几个孩子,他们不在乎花钱,有的小朋友把金戒指作为礼物送人,有的从家中拿钱送给小伙伴,还有的用大笔钱请同学大吃大喝。有一位五年级的小学生,拿着自己的信用卡多次请同学到大饭店吃饭,班主任老师发现后通知家长,家长对孩子只一句话“怎么乱花钱?”然后收回信用卡了事。叶老师忧虑地叹息:“这样的孩子能指望他创业?能守住家业就不错了。”
这几年,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富有者,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用钱表示自己对孩子的爱心,用钱补偿因繁忙而对孩子未尽的养育之责,用钱令不大听命的孩子乖巧些……钱从某种意义上说帮助了他们,然而日后呢?当他们的孩子的被动性消费行为逐渐减少,主动性消费行为日益增多时该怎么办呢?他们的孩子成人之后能否自立于社会呢?西方亿万富翁之子,瞬间丢尽父辈遗产,沦为穷因潦倒者并不少见,钱会是永远万能的吗?
经济观念的变化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少年新潮一族令成人瞠目、惶惑,家长们比赛似地追赶潮流
不知从何时起,兴起了过生日,而且孩子的生日倍受重视。在南方一座大城市的一所小学里,记者走进四年级班作调查,百分之百的小朋友年年过生日,以今年的生日为例:一位小女孩收到的礼物是价值万元的三角钢琴一架;一位小男孩说他的生日红包是4万港币;另一位9岁的孩子说,他的父母花了3000多元人民币,在大酒店宴请亲戚及他的小朋友;还有过生日专程去香港一日游的,收到价值几千元电动玩具的……
再问孩子们:给自己的父母过生日吗?只有5人站起来说:家长生日时,自己表示了一下。其他孩子都摇头,有的甚至不知父母何日生日。
为孩子过生日的消费还在不断升值。那么,是不是所有小寿星的家长都有这份能力与精力呢?在北京某大餐厅的“生日城”,几位为孩子过生日的家长道出自己的心声:
——如今就这一个孩子,总想让他过得快乐些,尽量满足他;
——孩子的同学来这里过生日,他也想来,不能让孩子在同学面前没面子;
——我们小时候没这条件,现在他们有条件了,应该享受;
——应该让孩子享受新潮的现代文明,享受了,了解了,才有可能创造更高的物质文明;
……
如果说,生日只是偶尔的消费,那么,不少少年儿童的日常消费也很有些新潮味道。当记者说起某中学生带着BP机上学时,南方某校的老师笑了:“这不新鲜。”他们学校的中学生带BP机上学不是一个两个,有时,老师上课正讲到兴头上,忽然响声大作。学校无奈,最后下令,“上课必须关掉BP机!”还有新鲜的,有两位学生竟拎着“大哥大”上学,边读书边帮助父母做生意,每成交一笔生意得到若干提成。还有一批骑摩托车上学的学生,学校感到难以管理,最后下令不许骑摩托车上学。
中学里,男孩子见面送上一支“万宝路”已不是新鲜事,女孩子结伴去发廓也不奇怪。一家个体发廊的香港老板告诉我们:他有一些固定的女中学生客户,她们按时来洗发、做发。
崇尚名牌,追求名牌在中学生中很普遍,两三百元一双旅游鞋、一套运动服,他们总要想办法说服家长买回来。
越来越多的商人也瞄准了孩子的消费市场,大量营销高档儿童用品。在温州第一百货商店里,进口的美国手摇铅笔刨刀标价137元,一个笔盒103元,且卖势良好。玩具店内时新的玩具上千元,生意却很兴隆。一位经营童装、玩具的女老板说:“只要牢牢地吸引孩子,生意就会做成。”她深深明白:做家长的,哪个舍不得为孩子花钱?又有几个肯让孩子在新潮中落伍?
绑架案、杀人案,案犯都是少年。案犯原始的动机无一不与追逐消费有关。这或许是极端的例子,但残酷的现实却不能不令人惊诧
这是几桩令成年人心悸的案子——
今年3月25日,南宁市某中学的两名初一学生,以上山烤红薯为诱饵,把一位小学生骗上山,先用绳子勒死,将尸体拖入草丛中掩埋,然后给受害者家长写信、打电话,扬言:你儿子在我们手中,拿40万元来便放人,否则……
案子侦破后,两名案犯的老师大惑不解:“这是怎么了?”他们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优秀,尊敬师长,两人还都是班干部。
河南省新乡县一名17岁的女中学生,为了钱,两次绑票,制造了两起耸人听闻的大案,与公安机关周旋一年有余。
第一次是1991年7月,她骗走一小店主的4岁女儿,然后两次给店主写恐吓信:要求3天内备齐4.5万人民币,否则,不仅女孩性命难保,一家人都没有好下场。
被绑架的孩子哭闹不止,女中学生为了不暴露自己,当天将孩子整死,埋在女生宿舍的床下,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一年多以后,她再次绑票案发,才被抓获。
花季女孩,为何有如此残忍的手段,如此刁邪的性格?翻开卷宗便明白了,为了钱!这女孩家境贫寒,为了满足自己日益膨胀的物质欲,她偷手表、偷粮票、偷钱、偷衣服,也曾几次到医院去要求卖血。
人的物质欲一旦被激起便会无止境地膨胀,达不到目的,便铤而走险,更何况未成年人的自制力、理智又是那么脆弱与不成熟。
还有更令人叹息的是,有的孩子竟然绑架、杀害自己的亲人!
吉林省集安市一名12岁的小学生为了获得家长的遗产,竟然与同学合伙谋杀了亲生母亲!当生母被同学一刀一刀砍倒后,这个孩子竟躲在离现场20米远的小沟旁,无动于衷地看着母亲惨死在乱刀之下!
广州一名少年,绑架了自己的亲妹妹,然后给母亲发恐吓信,要她用10万元换妹妹。待母亲唤来公安部门破案才发现,罪犯竟是亲生儿子!母亲不信,他才12岁!再说平时家里给他的钱够多的了,他山珍海味吃个够,酒巴舞厅玩个够,一万多元的高级玩具飞机眼都不眨就买下了,他怎么还以绑架亲人的手段要钱呢?
审讯过后才弄明白:是一个犯罪青年看中了这孩子妈妈手中的钱,先整日围着这孩子转,再威吓他照着自己的主意办。钱,不仅摄取了少年的魂,还招来了成年凶犯的黑手。
足够的、旁人无法想像的物质生活,不仅没有使锦衣玉食的公子成为有出息的孩子,却使他从放纵、享受开始,一步步滑到犯罪的路上。这,足够孩子的母亲悲哀的,但伤心之后,她是否认真反思过自己的责任在哪里呢?
有人说:钱具有巨大的魔力。这是个中性的评价,钱会生出邪恶,也会带来福音。令人欣喜的是,有远见的家长注意到了不可忽视的精神消费。他们认为:用有价值的钱换无价的本事,值!
因为只有一个孩子,越来越多的家长小心翼翼地注视着自己的孩子成长的脚步。有远见的家长提出:让孩子具备生存能力,为了这个目的,要舍得消费。山西长治一个教师之家,夫妇收入并不高,却舍得花5000元为女儿买下钢琴。为了使女儿从小受到正统的钢琴教育,他们为孩子在北京找了教师,每三周专程从长治赶到北京学琴,一回就花去100多元。每月家庭收入的一半用来给孩子学琴,值否?孩子的妈妈说:“值得。用有价值的钱换无价的本领,让孩子终身受益,这是很合算的事。”
在上海某区的少年宫,一位母亲告诉记者:孩子学画,一年要花近千元。现在,纸、颜料、笔都涨价,对不大富裕的家庭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但是,既然孩子喜欢,就要全力支持她学。将来有本领不愁赚不到钱。
还有游泳班、写作班、体育班、电子琴班、电脑班、英语班……只要开班就有孩子报名来学。有的是因为孩子有兴趣自己报名来学,有的则是被家长命令来学的。问起原因,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说:花点钱,让孩子学些本事,这对日后孩子的成长有好处。
在广东一城市,记者去商场采访,正碰上家长为孩子选购电脑。这是一对收入不高的工薪阶层夫妇,他们认定:生活上可以艰苦些,学习上却要舍得花费,电脑是未来社会不可缺少的用具,该让孩子尽早学会。
虽然,这部分家长为数不算太多,但毕竟已有相当一部分了。他们把精神消费列入日常消费之中,给孩子买书、买磁带、送孩子学习、领孩子听音乐会……应该承认,这种投资的收获不会立竿见影,但对于孩子的成长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无疑,在物质生活不断富裕的今天和将来,这样的消费意识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颇为有益的启示。
现今的孩子是跨世纪的一代,明天是他们的,面对波涛汹涌的经济大潮,该如何引导他们?消费享受该不该有一个度?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忙碌的家长们,对子女负有什么样的责任?
现实将一个个问号推到人们面前,每个问号都给人带来一份思考:忧乎?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