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气魄

1993-08-27 06:39郑勇
中国青年 1993年10期
关键词:金玉河村糕点

郑勇

1993年5月5日,胡金玉终于拿到了北京新国大大学生科贸中心的营业执照。如今,成立个什么公司中心之类的所谓经济实体本不是什么新鲜事,公司多如牛毛,经理多如牛毛。有人杜撰了一个故事:某公司择吉开业,不慎匾掉了下来,砸着了10个人,其中8人是经理。

胡金玉的“新国大”实质上也是个公司,但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新国大”是国内首家在校大学生为法人的经济实体。于是,胡金玉有了双重身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九一级学生和“新国大”总经理。

A

胡金玉原来便当过经理,他曾是年产值近6000万元的山东诸城飞达实业公司的总经理兼团总支书记。

1981年,胡金玉回到了老家—山东省诸城县尚沟河村。回到家了,结束了随父亲在黑龙江的生活,终于在祖辈们生死相依的土地上安下了属于自己的家。家乡对他这个在外乡高考落第的子弟张开了欢迎的臂膀,为他安排了令同龄人羡慕的职业—乡中学的民办教师。这意味着他用不着在贫瘠的土地上奔波一生了。可他却做出了令乡亲们不解的举动—放下教鞭,回到了村里。尚沟河村有着充裕的土地,可这里的土地却贫瘠得出奇,一qiu挖下去,下面全是石头,3亩顶不上1亩的产量。胡金玉是抱着改变家乡贫穷面貌的想法回到村里的。家乡对他寄予厚望,他被任命为村委会副主任,村团支部书记。

全村1305口人,共有18名团员,由于组织生活事实上已陷于瘫痪,这18名团员中竟有好几位年过30还没办理退团手续。胡金玉非常清楚,要改变家乡面貌,青年是生力军,要调动起这一有生力量,先得从恢复团组织活动入手。老团员办理退团手续,发展新团员,组织生活逐步走上了正常化。

向往富裕幸福的生活是人的本能。在尚沟河村,凭借土地永远别指望过上好日子,要改变贫困面貌,必须在土地之外做点什么。做什么?村里的干部群众都看着最有学问的胡金玉。胡金玉书看得不少,不少书上都有乡镇企业如何了得的报道,他知道办企业是条出路,他也曾梦想过成为一名企业家。可怎样办企业?企业家家是个什么样?胡金玉想像不出来。乡亲们给他提了个醒——闹“文革”时,青岛化工学院的一批教授在尚沟河村劳动,村里人对他们不错。如今,大家想起了这些教授。

找他们试试?找他们试试。胡金玉和几个伙伴背上干粮上青岛找门路。教授们真帮忙,在他们的引荐下,一家化工厂答应将生产雪花膏的技术传授给这些急于脱贫的农民。

胡金玉高高兴兴地回到村里。大家凑钱,全村人你30他50的,凑了不到1万元,村里腾出一处废弃不用的房子,小青年们又从家里拿来盆盆罐罐,尚沟河村有史以来的第一家工厂在乡亲们充满希望的目光中开张了。几天后,他们生产出了第一批雪花膏。捧着那些每袋价值9分钱的产品,大家的心情是难以言喻的。

B

也许“好事多磨”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产品生产出来后,胡金玉和伙伴们的的确确高兴了些日子。十里八乡的大姑娘小媳妇用上了庄稼人自己生产的化妆品,着实引起了小小的轰动。紧接着,问题就来了,由于产品档次太低,只有附近的几个乡供销社同意代销。日月如梭,他们就是打不开市场,供销社里的雪花膏越积越多。由于是代销,东西卖不出去就拿不回钱来,胡金玉急得火顶脑门子。

他意识到企业立项上有问题,可有问题又咋办?下马,投进去的万把块钱全白瞎了;继续干,明摆着是跳火坑。正在他手足无措的时候,他听说青岛市里办了个技术市场。胡金并不明白这个技术市场是干什么的,他也没必要弄清其中的奥妙。此刻,他所信奉的就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呆在家里是等死,出去闯一闯,没准能闯出条阳关道。他和几个年轻人背着自家烙的“能打死驴”的烧饼和老咸菜直奔青岛。

到了青岛,胡金玉才明白,技术市场和家乡的大集不一样,不是谁都能进的。把门的跟他们要介绍信,胡金玉递上随身带的盖有尚沟河村委会大印的介绍信,把门的看看信说:“这信不行,不够级别。再说放你们进去也白搭,你们看不懂。”

几个年轻人像是被霜打了似的,回到旅馆一句话不说。胡金玉一咬牙:“不能白来,说啥也得进去看看。”人急了,什么馊招都使得出来。他掏出介绍信,冲着盖着大印的位置吐了口唾沫,用手指在“村委会”几个字上一抹,几个鲜红的字变得模糊一片。第二天,他们硬是凭着这张模糊如印象派绘画般的介绍信混进了技术市场。

真进到市场里头,他们才傻了眼。看着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玩意儿,他们弄懂了一个道理:啥叫高技术?高技术就是庄稼汉看不明白的东西。他们在里面转悠着,一无所获的失望明明白白地写在他们脸上。一位老同志注意到了他们,问明情况后,老同志摇摇头:“这里的东西你们现在还用不上,你们为什么不在粮食加工上想些办法?比如生产糕点,你们有原料,投入又低。如果你们愿意,我写封信,你们到上海请个师傅吧。”

胡金玉扛着烧饼,揣着那位老同志的信奔了上海。当时,他已是病急乱求医,有枣没枣撸几杆子再说。

他还真请来了一位上海糕点师傅,代价是每月付酬300元,当时,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村里把原来的大队办公室腾出来当厂房,他动员大家筹集生产原料和资金。可本分的庄稼人被上一次的雪花膏吓住了,许多人不敢参与投资。是那些共青团员,全力支持胡金玉办企业,他们有的拿来钱,有的拿来建筑材料,有的从家里背来面,拎来油……

糕点厂建成了,试生产那天,全村老老少少都来了。万万没想到,由于厂房和烘干炉设计不合理,糕点没做出一块,厂房却被烤着了。幸亏在场的人多,抢出来一部分粮食。意外的打击并没有使胡金玉和他的伙伴们灰心丧气,他们抓紧时间,抢修厂房和设备,没几天,工厂便开工了。望着自己生产出来的糕点,胡金玉和乡亲们乐得合不拢嘴,他们简直不敢相信,握锄把子的手竟能生产出这么漂亮好吃的糕点。一时间,尚沟河村在县里、地区里有了点名气,参观的、学习的络绎不绝。胡金玉每天除了忙于生产,还乐颠颠地忙着接待来访的人。他大大方方地拿出自己的产品,让所有的人品尝。“好吃,好吃。上海师傅手艺就是好。”人们夸赞着。在一片赞誉之中,胡金玉觉得尚沟河村正在挥手与贫困告别。

雪花膏的失败,由于其档次太低,而这次生产的糕点档次算是够高的了,可胡金玉又在高档次上栽了跟头。他们生产的糕点严格按照上海师傅的配方制作,外观精美,味道上乘,可成本也很高,高成本势必造成高价格。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尚处在过年过节走亲戚时花五六毛钱瓷瓷实实装一个点心盒子的档次,可胡金玉的糕点每公斤却卖到4元多,这种价格甭说在农村,就是在县城里也很少有人问津。

产品几乎是百分之百地砸在手里了。胡金玉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和伙伴们四处推销,可成效甚微。恰在这时,工商局又发现尚沟河村糕点厂用的包装袋上印着“上海糕点”的字样,这些胡金玉在上海请师傅时顺手买回来的通用食品袋给他们招来了塌天之祸,一条“尚沟河糕点厂生产假冒上海糕点”的新闻,通过地区广播站传到了千家万户的小喇叭里。

快过年了,厂里没钱,只好把糕点分给大家。看着大伙背着一袋袋糕点往家走,胡金玉羞得恨不能找块石头一头撞死。企业办得奄奄一息,人心浮动,职工的父母硬把孩子往家拽,办厂时出过资的跑来要债……胡金玉走投无路,四面楚歌。1986年阴历年三十,胡金玉全家用仅有的一点钱买了一瓶酒,炒了一棵白菜准备吃顿年饭。菜刚上桌,酒还没倒进盅里,要债的进门了,话说得很客气:“金玉,年到了,家里没钱,过不了年。你们厂里能不能……”胡金玉站着,眼泪刷刷地流,他一把抓起酒瓶,一扬脖,整瓶酒咕咚咕咚地灌了进去。他把空酒瓶往地上一摔,扑到炕上放声大哭。

哭声在除夕的夜空中回荡,惊天动地。

C

就在胡金玉最困难的时候,上级组织和青年团员的支持给了他极大的鼓励。乡党委和乡政府在政策上和经济上对这个濒临死亡的村办企业给予全力支持;有的团员被父母锁在家里,他们硬是踹开窗户跑出家门,到厂里找到胡金玉为企业复苏出谋划策。有这些支持,胡金玉站起来了。

过完年,他对企业做了大手术:全面实行企业规范化管理,调整领导班子和产品结构。他把那些死心塌地豁出命干事业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企业中坚,将塑料袋的雪花膏改成复合包装,以适应城市普通人的消费需求。糕点增加中低档产品,适应农村的消费水平。一系列的措施出台,企业渐渐有了生机。但仅在原有基础上作些修修补补,仍无法使企业彻底改变被动的局面。栽了两个跟头,胡金玉认识到了市场的无情,也认清了一个道理:着眼于未来,企业必须开发能在市场上站住脚的产品。

在使工厂逐步恢复生机的同时,他开始寻觅新产品。终于,他瞄准了一种叫“倒模”的化妆品,他觉得这种产品会有广阔的市场。他又背起“能打死驴”的烧饼和几个伙伴南下广州。磨了40天的嘴皮子讨价还价,花了8万元买回了“倒模”技术,再用30天对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产品生产出来了。要把产品转化成能被大众接受的商品,必须扎扎实实地做一番工作,“倒模”是好东西,但不进行推广,也不会被消费者认可。胡金玉为推广产品,又打起行装,直奔省城。

他第一次推开报社编辑部的大门时确实一点规矩都不懂。他张嘴就叫人家登报宣传产品,弄得编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结果,自然是吃了闭门羹。胡金玉毫不气馁,他充分利用自己能缠善磨的优势,打开了持久战。报社八点半上班,他八点就在门口蹲着。编辑上班一开门,他立刻跑进屋里,抄起暖壶就去打开水,然后,把每一张桌子都擦得干干净净。室内的活干完了,他就扛起扫帚打扫院子。干完所有的活,他就找张报纸,拉过把椅子,一声不响地坐着看报。一连5天,他成了报社的勤杂工。终于,总编室主任发现了他,问明情况,主任笑了,答应帮胡金玉一回忙,同时又写了张条子,让他到另一家报社也试试。就这样,胡金玉和一家又一家新闻单位挂上了钩。

这样干效率太低了,胡金玉一咬牙,干脆,来个时髦的,开个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开得很成功,电台、电视台、报纸都作了报道。一不做二不休,他又从广州请来了倒模化妆表演团,济南、青岛铆足了劲地宣传、表演。几十天连轴转,胡金玉的脸瘦得只剩下一巴掌宽。当他在青岛火车站挥手送别最后一个表演团成员后,便一头栽倒在站台上昏了过去。

他们成功了。尚沟河的村办企业迅速发展起来。胡金玉没有固守城池,他及时把几个各自为战的工厂组合成“诸城市飞达实业公司”,同时,又新建面粉厂、挂毯厂、工艺美术品厂。公司的经济效益迅速增长。

由于成绩显赫,胡金玉被评为1989年省新长征突击手十大标兵之一、省劳动模范,他还当选为团山东省委委员。

他似乎拥有了一切。

D

他放弃了一切,又从零开始了。

1991年,他被保送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习。他离开了日新月异的家乡,离开了蒸蒸日上的飞达实业公司,来到了他向往已久的北京,坐到了教室里。他要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重新塑造自己。

他是一个纯粹的学生。没有了总经理的身分,没有了工资收入。办企业时,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不曾给自己留“后手”。与别的同学不同,作为丈夫和父亲,赡养妻儿是他的义务,为此,他曾去“麦当劳”打工。

1992年,他参与了大学生科技发明竞赛的组织工作。工作中,他发现科技发明与技术应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致使发明一方把成果束之高阁,生产一方对新的技术又苦求不得。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由于办过企业,他对此有着深切的感受。由此,他产生了从事科技中介开发的想法。

他有一个脾气,不管干什么,就要一杆子插到底。要从事科技中介,他不想搞那种游击战式的打工,要干就成立一个实体。他四处奔走,向朋友们借了50万元钱,几个月后,“新国大大学生科贸中心”成立了。如今,在教室里,同学们称他“老胡”、“金玉”,一转眼到了“新国大”,职员们又称他“胡总”。又当学生又当老板,又学习又经营,他实在够累的。就在这忙忙碌碌中,他建起了“新国大”的信息网络,成功地推广了几项专利,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新国大”开始了正常运转。

说他成绩斐然尚为时过早,但他对未来充满信心。他准备在1995年,也就是他毕业的时候,成立集团公司,把事业往大里干。

他说:“在北京这么好的地方,要是干不出点像样的事业来,那才是活见鬼呢。”

人活着就得有些气魄。

猜你喜欢
金玉河村糕点
金玉琴:香榧树下好乘凉
第二十一回 朱紫国王心忧愁 妙笔生花金玉贵
西曲河村:盘活一座山 带富一方人
糕点世界的小偷
小小糕点师
小小糕点师
探讨有机化学的增减碳链反应
长在北京
美味的糕点
百姓事,记在笔头刻在心头——记水磨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燕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