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白
最近,一部从道德科学的角度探讨性问题的专著《性伦理学》的问世,在性学这一领域又拓出一片新天地。
在人类的历史与现实中,如果说性至少有三种存在方式一一生物存在,心理存在和社会存在——而前两者分别为性生理学和性心理学所侧重的话,那么,对性伦理学来说,它的主要研究对象则应是性的社会存在。因而,把性视为一个包括自我力量、社会知识、个性和社会准则等诸因素在内的与生理功能密切结合的复杂体系,通观性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基本现象,从性道德的角度把握世界的基本特征,以过去、现在、未来相统一的历史眼光评判性道德在社会中的超越现实、批判现实和落后于现实的三重作用就成为这本《性伦理学》的基本主题。
从体系结构来看,《性伦理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为基础,它贯穿于对性的伦理本质,性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性伦理学的基本原则这些理论框架的思维全过程,贯穿于对婚姻关系,婚前关系,婚外关系,性犯罪和性教育这些现象之网的分析评价之中。而从方法上来说,理论框架的思维是哲学的,现象的评价是社会学的。这本书的学术建树主要是在理论上把“性关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尺度”,“性伦理是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正式作为性伦理学对性的界说之一;是对“性的社会方面与性的私人方面”的辩证的论述,是把“私事原则”作为除禁规原则、生育原则、婚姻原则、性爱原则、审美原则之外的另一项原则而列入性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之列。比如,作者认为,“私事原则”不应仅仅是资产阶级性伦理学的专利品,其实,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早就揭示了两性关系中的私事原则的伦理价值,因而,应给予“私事原则”在性伦理学中以一席之地,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作者对“私事原则”的内涵即非公开原则,自由准则,自律准则做出了进一步的概括。值得一提的是,《性伦理学》一书没有回避诸如婚前性行为、同居、独身、情人现象、婚外异性交往等等敏感而又具有现实性的问题,而是站在以往、现在、未来的多重视角分析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特别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在我国目前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既不能把某些超越现实的性道德过分理想化,又不能迁就,姑息那些已不存在其合理性的性道德,而应在历史所遗留给我们的既定条件下以现在修正未来,以未来批判过去的发展变化的性伦理来衡量现实。这正是作者在本书中所要求的应对性道德的超越性、批判性、保守性的三重性辩证认识的具体应用。令人稍感遗憾的是,作者在对性道德现象以理论思维的形式进行评价时似乎缺乏深度概括和提升的功力。
本书还对西方性革命中的伦理观和伦理代价,对苏联的性革命和列宁的性伦理观以及五四时期对中国传统性伦理的冲击做了历史的回顾。在对西方性革命的评价中,作者认为,西方的性革命一方面是沿着克服性异化,还人以原本面目的“解放”的方向健康发展的,另一方面,人类又不得不为性革命所带来的道德混淆的冲击付出巨大的伦理代价。因而,作者告诫道,在关注当代中国性伦理的大变革之时,不能不研究和记取西方性革命所付出的巨大的伦理代价及其根源,这是很中肯的。
诚如本书开篇所述其宗旨:性伦理学是“以科学的形态再现人类的性道德,以理论思维的形式慨括性道德现象的各个方面,并对这些现象进行规律性的研究,进而引导人类的性意识、性规范、性活动健康地向前发展”。通读全书,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为其宗旨所做的探索与努力。
(《性伦理学》,王玮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二月出版,6.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