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浩
现而今,据说消费水平已经进入第三阶段,从讲质量到讲美观又到讲牌子。街上有歌云显“派”的标准:“打的是奔驰的,嗅的是外国蜜,吃的是肯德基……”这自然有点夸张,但鞋要登耐克、彪马,衫要穿鳄鱼、车轮,酒要喝人头马,烟要抽万宝路,西装得认皮尔·卡丹,洗发水须买海飞丝,这些确都蔚为一时风尚。牌子,已经成为商品“成色”的一个重要参数,以致市场上生产假商标成业,这都与人们的消费现状不无关系,我以为这种消费心理未免有些畸形。
不客气地说,讲名牌有时是出于虚荣。这几年社会经济发展了,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他们成了消费市场上最活跃的分子,然而其整体的文化水准并不高。什么是好?好就是贵。弄一身名牌裹着,就有说不出的优越感。如果是真有钱,那也罢了,更奇怪的是那些原本也囊中羞涩的主儿,也有显派的法子。笔者曾到江浙一带出差,常看到一些卖假名牌的衣摊子,买主和卖主心里都明白,那牌子是假的(当然价钱也低得多),但生意依然兴隆,也不知买者是在骗别人,还是在骗自己。
不仅如此,还有更多的人并非主观上要显派,而是出于一种错觉。初看起来东家买了套阿迪达斯,西家买了套彪马,似乎自己也应该买套柏仙奴,电视上说人人必备,商店里也琳琅满目,然而情况果真是这样的吗?
笔者曾采访过成都市一条高档服装街,那里出售的都是从沿海高价用飞机弄来的名牌时装,因为除去成本、运费、抽税,卖主还有相当利润,于是短短两年间它急剧膨胀成为80多家店铺的大市场,然而临到去年夏天,却有近三分之一的店铺因销路不畅而倒闭。工商所的同志说,名牌货的稳定市场实际上非常小,这条街别看人来人往,其实是一条展览街。
就消费者一方来说也是这样。所谓名牌,就是除了式样、质量之外,那牌号本身也带着价值。一件普通T恤衫不过二三十元,而一件梦特娇牌T恤则可以卖到350元;一双普通皮鞋约值四五十元,而一双意大利女皇牌皮鞋则价高480元。除掉商品本身的价值,剩下的就是那块商标所值的钱。社会学家们认为,消费名牌产品是高收入阶层一种高层次的心理满足,已经远不是普通的温饱或审美需要了。一般说来,名牌商品总是要比普通商品价格高出数倍,这距离不短的一步,我们就这么快地跨过来了?我不信。
我有一位朋友,大出血买了一套名牌西装,结果烦恼却未有穷期。银梦西服买了,该不该为它配一条金利来领带?又该不该添一双意大利皮鞋?身上装备好了,走到街道上,街道太脏,须去咖啡座。回到家里,家里的水泥地太磨鞋,要铺地毯。衣服怕弄皱,还应买皮制沙发……如果这些都办不齐,我看他最好还是把“银梦”先挂着。
我发觉我们大家都害了一种很重的现代病,听到别人喊痒,就好像自己身上也长了蚤子。病症之一就是我们的消费变得越来越盲目,越来越没有主见。这几年先是热西装,然后热钢琴,热易拉罐,现在又热名牌货,胃口越闹越大,越闹越离谱。是因为过去穷疯了,还是因为被刚开始的有限的经济繁荣弄昏了头脑?
曾记否,从吃饱穿暖到讲究好,讲究美,我们经过了怎样艰苦的奋斗?国家发展了,个人富裕了,消费层次适度提高,有经济基础垫底,应该。可是按现在的家庭收入,要去消费数十元的短裤,上百元的皮鞋,过千元的西装,无疑是大大超前了。这中间,“名牌热”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
当然,我们对“名牌热”的诟责并不就是一味地屏弃名牌,屏弃大众正常的消费需要。关键在于,“名牌热所导引的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的畸形消费趋势,它对目前大多数刚刚跨入小康的中国家庭,弊多利少。
该是凉水浇头的时候了。